上一篇寫到了馬爾他騎士團在美洲加勒比海地區的殖民史,這一篇則是另一個歐洲小國的殖民行動。與騎士團不同的是,不論是馬爾他或是騎士團,至今仍是依然存在的政治實體,而這篇的主角庫爾蘭公國(Duchy of Courland)早在18世紀末便宣告滅亡,雖然在一次大戰期間短暫復活,但僅存在了幾個月又再次度消失於歷史中,現在的庫爾蘭已是拉脫維亞的一部份。
從騎士團到公國
庫爾蘭公國的正式名稱是「庫爾蘭與瑟米加利亞公國」(Duchy of Courland and Semigallia)[1],建國於1561年,其前身為利沃尼亞騎士團(Order of Livonia),為條頓騎士團在波羅的海東岸的重要盟友,支配著現在的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庫爾蘭意指現在拉脫維亞的西部與南部,由波羅的海、里加灣、道加瓦河(Daugava)和立陶宛邊境構成的三角形地帶;由西到東又細分成庫爾蘭海岸、瑟米加利亞、瑟隆尼亞(Selonia)三個地理區。
雅各的父親威廉(Wilhelm Kettler, 1574 – 1640)早先因政爭失敗而流亡到布蘭登堡,與布蘭登堡──普魯士公主蘇菲(Sophie von Brandenburg, 1582 – 1610)結婚,生下獨子雅各。年輕的雅各在柏林的宮廷和萊比錫的大學接受教育,之後又去了巴黎和阿姆斯特丹等地遊歷,見識過西歐國家的航海技術與殖民成果。
由於布蘭登堡──普魯士公爵家族身兼荷蘭特許西印度公司(Dutch West India Company / Geoctrooieerde Westindische Compagnie, GWC)的股東,威廉和雅各父子也透過這層關係涉足海外殖民事業,將目標放在荷蘭人建立於多巴哥島(Tobago)的殖民地。
在這段期間,庫爾蘭艦隊也航向其他海域,除了取得冰島的駐港許可與捕鯨權之外,另一支艦隊駛向西非海岸,於1649年抵達甘比亞河河口,在深入河口30公里遠的安德烈島(Isla de Andrea)[3]落腳,這是一座面積只有2公頃的小島。1651年,庫爾蘭殖民者在安德烈島上興建雅各堡(Fort Jakob),同時在甘比亞河北岸和河口分別建立了堡壘,並繼續向甘比亞河上游挺進。
失去來自本土的指示後,庫爾蘭的兩個海外殖民地陷入孤立。在西非,荷蘭人包圍了雅各堡,守軍在威逼利誘下譁變,交出了斯蒂爾總督;鄰近的甘比亞酋長聞訊後前來斡旋,讓荷蘭方面放回斯蒂爾,但他只剩幾個忠心的手下和一座被劫掠一空的堡壘,根本無法支撐。斯蒂爾最終向荷蘭妥協,於1659年交出雅各堡;這座堡壘連同島嶼在1661年被英國接管。而在多巴哥,居於劣勢的新庫爾蘭在荷蘭人步步進逼下也被迫屈服,於1659年承認荷蘭總督貝弗倫(Hubert de Beveren)對該島的統治。
凱特勒家族本家於1737年絕嗣,失去了庫爾蘭公爵繼承權,由於波蘭日漸衰弱,公爵多半由俄羅斯屬意的人選出任,直到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蘭時遭到俄羅斯吞併。至於凱特勒家族在德國本土的分支至今仍存在,其中一位後人曾在清末派駐中國,在義和團事件中遇難的的德國公使克林德(Clemens August von Ketteler, 1853 – 1900)便是這個家族的成員。
在多巴哥島和甘比亞河上仍然找得到庫爾蘭殖民的遺跡,安德烈島的聖雅各堡在英國殖民期間改名為聖詹姆斯堡(St. James Fort)[6],沿用至19世紀末才廢棄,2003年時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多巴哥島除了大庫爾蘭灣這個名字之外,雅各堡和殖民地舊址的建物皆已消失,只剩下紀念碑與公園憑弔著這個已不存在的國家和他的殖民史。
[1] 德語作Kurland und Semgallen,拉脫維亞語稱Kurzemes un Zemgales。
[2] 波蘭與立陶宛在1569年盧布林聯合(Union of Lublin)後合組為波蘭立陶宛聯邦,兩國擁有共同的君主,波蘭國王與立陶宛大公必為同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