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1月24日,美墨戰爭結束前九天,一位名為詹姆士.馬歇爾(James Wilson Marshall, 1810–1885)的工人在加利福尼亞的薩特磨坊(Sutter's Mill)發現了金沙,揭開了加利福尼亞淘金熱(California Gold Rush)的序幕。三十萬淘金者湧入當時人煙稀少的加利福尼亞,他們之中真正發大財的人很少,但卻永遠改變了當地的文化風貌,不但讓加利福尼亞迅速升格成美國的第31州,加利福尼亞一詞也成了「淘金熱」的代稱。
詹姆士.馬歇爾與當年加利福尼亞淘金熱起源地的小溪。
太平洋的另一邊,1858年的《璦琿條約》簽訂後,黑龍江左岸的土地由大清轉入俄國手中;黑龍江流域當時人跡罕至,俄國為鞏固新領土的控制,從外貝加爾地區遷來移民,在黑龍江畔建立一系列小型採礦、伐木據點。而在右岸的大清領土上,整個黑龍江流域地廣人稀,除了璦琿、齊齊哈爾等城鎮外,大興安嶺的山林中只散布著一些鄂倫春人(Orochon)及鄂溫克人(Evenk)村莊。
1883年,一位鄂倫春獵人在黑龍江右岸支流額木爾河(Emur River)上游發現了黃金,此處當時仍為大清領土,由黑龍江副都統(璦琿副都統)所轄,但駐軍遠在東南500公里以外的璦琿城,對這項驚人發現竟毫無所悉。然而,在黑龍江左岸的俄國人很快的聽聞了這個消息,傳聞在黑龍江流域與外興安嶺的荒野埋藏著許多未開發的金礦,吸引不少探礦者前來試試運氣。
發現金礦的消息迅速傳到了黑龍江北側的村落伊格納西諾(Ignashino),此處距離金礦位置不到20公里遠,當地的俄國商人對此大感興趣,開始有人非法越境尋黃金。早先,俄羅斯人大舉進入西伯利亞的動機是尋求毛皮,但在19世紀時,毛皮資源逐漸枯竭,市場也大不如前;儘管西伯利亞尚有大量天然資源等待開發,但成本過於高昂,俄國政府的管制也顯得鬆弛,使得這片廣袤的土地成為投機者與法外之徒的溫床,猶如同一個年代的美國西部。
1884年,越來越多俄國淘金者從伊格納西諾偷渡,在額木爾河上游左岸的什都喀河(老溝河)落腳,俄人將這個採礦聚落命名為熱爾圖加(Zheltuga),這個名字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說源於俄語的「黃色」(Желтый, Zheltyy),暗示黃金;一說為什都喀河的轉音,或是鄂倫春人對當地的稱呼「日勒特」,這個字由鄂倫春語「黃金」(Altan)派生,又可追溯到蒙古語及古突厥語的Altun,可見當地原住民很早就知道這一帶的地下埋藏著黃金。
一年之內,熱爾圖加的居民從零暴增到上萬,近八成是俄羅斯人,華人略少於兩成,另外還有少數朝鮮人、猶太人、波蘭人、日本人、美國人、德國人、法國人以及鄂倫春人活動。他們全都是為了快速致富而來,若是盤纏用盡又沒有所獲,淘金客便不會久留,使得居民的流動率高得驚人,每個人平均在這兒都待不到兩個月。
由礦工、冒險者、投機客、法外之徒建立的熱爾圖加起初毫無秩序可言,各種暴力犯罪事件層出不窮,來自五湖四海的居民們在1884年12月決定坐下來談,他們將熱爾圖加劃分成五個區(四個俄國區、一個華人區),每區選舉兩位代表,這十個人組成的委員會控制著熱爾圖加的大權,另外還有一位「共和國總統」擔任領袖,熱爾圖加共和國於焉成立,象徵黃金與土地的黃黑國旗在在市中心的「獵鷹廣場」(Orlovo Pole)上升起,共和國的礦工會議在此舉辦,重要事務也都在這兒公開解決。
委員會主導著行政、立法、司法大權,他們負責編組礦工隊伍、管理物資供應、維持基本的公共服務(包含教堂、澡堂、醫院等)等,並向商人們抽稅;委員會最重要的工作是執法,熱爾圖加的法律簡單粗暴,重罪死刑、輕罪鞭刑(最輕上百鞭起跳,挨過的人通常必死無疑)或驅逐流放。
熱爾圖加共和國在1885年時已有超過一萬名居民,幾乎全是男性,他們大致可以分成三類:
礦工(Приискатель, Priiskatel')是數量最多的一群,他們成天汲汲營營的尋找黃金,又被戲稱為「掠食者」(Хищники, Khishchniki),第二類則是「靈性主義者」(Спиритоносы, Spiritonosy),也就是
酒販,但礦工工作時禁酒,酒販則會千方百計的將酒送到礦工手中,並從他們身上儘可能的搾出黃金。第三類人稱為「
商販」(торговцы, Torgovtsy),這批人絕大多數是猶太人或莫洛坎教徒(Molokan)
[1],聚集在熱爾圖加的「百萬大街」(Миллионная улица, Millionnya ulitsa),維持著城內160家商店的運作,包含劇院、照相館、馬戲團、管弦樂隊、動物園,以及無數的酒館與賭場,他們也負擔著大部分的稅收。
熱爾圖加的礦工們,左圖中尚可見到熱爾圖加共和國的國旗。
熱爾圖加所需的物資都得從上百公里外的俄國城鎮運來,因此物價波動非常誇張,一把鏟子要價10盧布,一塊餅可以喊到16盧布,而當時一位俄國正式教師的月薪約30盧布
[2]。而拜黃金所賜,鄰近城鎮的物價也跟著水漲船高,布拉戈維申斯克(Blagoveshchensk)的麵包價格在1885年一口氣翻了四倍。
由於居民流動性極高,熱爾圖加的總統與十人委員會任期都非常短,第一任總統是卡爾.法斯(Karl Ivanovich Fass, ? - 1905),關於他的來歷眾說紛紜,就連名字的拼寫方式也不同;他於1885年在尼布楚因案被俄方拘捕,登記的身分為卡爾.約翰.法瑟(Carl Johann Fasse),是來自奧匈帝國提洛爾的義大利裔
[3],此後他的事蹟不詳,只知道他於1905年在聖彼得堡死去。法斯的繼任者是哥薩克電報員薩哈羅夫(Sakharov),最後是律師普羅庫寧(Pavel Pavlovich Prokunin, ? - 1896?),他也是熱爾圖加已知的最後一位總統。
大清方面大約在1884年就得知熱爾圖加共和國的存在,黑龍江將軍文緒曾派人調查,並要求俄國阿穆爾總督科爾夫男爵(Andrey Nikolayevich Korf, 1831–1893)驅逐熱爾圖加的俄國礦工,但科爾夫對此敷衍了事,文緒也不願得罪俄國人,此事遂不了了之。不久,清政府向俄國提出取締黑龍江流域非法採礦的要求,俄國方面否認知情,同意清廷自行出兵鎮壓,暗中也透過科爾夫向熱爾圖加提出警告。
清軍於1885年春季開始行動,8月18日,一隊清軍抵達熱爾圖加,要求當地居民在八天內離開,否則將以武力清場;礦工們聞訊後立即解散,但大多數只是隱藏在附近的森林裡等待清軍離去。八天後,清軍回到熱爾圖加掃蕩,逮捕並處決了幾名留在城內的中國礦工,燒毀部分建築後便離去。
清軍離開後沒幾天,熱爾圖加馬上恢復了繁榮,但他們的活動很快被清軍察知。1886年1月,1,600名清軍徹底夷平了熱爾圖加,普羅庫寧雖然嘗試談判,但他和其他俄國礦工一樣遭到驅逐出境,中國礦工則就地處決,熱爾圖加共和國就此覆滅。
在熱爾圖加存在的兩年多期間,紀錄上大約開採了8公噸的黃金(採礦技術粗糙加上管理不善,實際上的產量可能更多),流向俄國與大清的各半。清政府隨後派遣道員
李金鏞[4]至漠河,於1888年成立官督商辦的漠河礦務局,將金礦納入管理。而在俄國方面,東西伯利亞資源豐富、地廣人稀,許多離開熱爾圖加的礦工繼續在荒山野嶺中尋找黃金,在1880至1920年代先後建立了數百個「礦工共和國」,但沒有一個像熱爾圖加一樣成功,類似的非法採礦行動一直到蘇聯時期才銷聲匿跡。
[1] 東正教的一個分支,字源來自俄語「牛奶」(Молоко / Moloko),信徒自稱為屬靈基督徒,在東正教齋期內飲用牛奶而得名,因反對教會領導、自行解釋聖經而被視為異端,散居於俄羅斯的邊境地區,部分移居到北美洲及澳洲。
[2] 硬要換算的話,1870年代的1金盧布大約折合現在的新臺幣1,300元。
[3] 除了提洛爾義大利裔之外,也有奧地利人、猶太人、斯洛伐克人、盧森尼亞人、波西米亞人或來自的里亞斯特(Trieste)等說法,名字的寫法更是五花八門。
[4] 李金鏞(1835 – 1890),字秋亭,江蘇無錫人,商人出身,後加入淮軍,光緒年間自願調派吉林主持開墾及邊務,在李鴻章資助下成立漠河礦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