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7/0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影評《捍衛戰士:獨行俠 Top Gun: Maverick》每分每秒都是速度與激情

    「每次我的電影上映後,我一定第一時間戴著帽子衝去戲院、看看觀眾的反應如何,我的電影只為大銀幕而生,絕不會直上串流平台!」
    睽違30年,湯姆克魯斯帶著《捍衛戰士:獨行俠》再次踏上南法的蔚藍海岸,坎城影展也給予這位巨星最高禮遇,阿湯哥除了獲頒榮譽金棕櫚獎、也在大師講堂霸氣表示,儘管電影產業被疫情加速改變,自己從沒打算妥協。
    阿湯哥說的沒錯,很久沒有像《捍衛戰士:獨行俠》這麼爽的觀影體驗了,生動的角色、不可思議的調度、視覺衝擊與絕美攝影,每分每秒都是速度與激情,提醒著觀眾為什麼需要在戲院看電影。
    /
    從小就聽過「好大一把槍」的威名,但乘著這波續集潮才補上《捍衛戰士》—1986年的阿湯哥還是奶油小生,他飾演的「獨行俠」米契爾騎重機耍帥、飆戰機耍帥、把妹更要耍帥,只要加入美國海軍戰鬥機武器學校,就能左打共匪、右擁美人,解鎖人生成就,而雷朋眼鏡、飛行夾克、川崎機車更讓跑道變成男模伸展台。比起電影,首集宛如夢幻的募兵形象廣告,看完很能想像當年在美國引起的從軍狂潮。
    沒帶著太多期待欣賞《捍衛戰士:獨行俠》,沒想到從開場〈Danger Zone〉就起雞皮疙瘩,重節奏與電吉他讓航空母艦上燠熱的空氣又活了過來,湯姆克魯斯穿上那件繡有中華民國國旗的飛行外套、駕著重機快意奔馳,36年前的輕狂彷彿只是昨天的事,本片前五分鐘濃烈的懷舊之情溢出銀幕,觀眾卻又被生命力十足的復刻深深吸引。
    這正是本集最迷人的地方—最大的敵人不是某個建造鈾工廠的國家,而是一去不返的歲月。
    /
    年屆60的湯姆克魯斯練出不科學的六塊肌身材,身經百戰的他如今充滿智慧,與初戀情人重逢也昇華成更實際更淡然的陪伴—但再厲害的飛行員也抵不過時代洪流,F-14的空中制霸成為歷史,無人機來勢洶洶,國防預算因應戰略調整,獨行俠被時代淘汰之前,只能任性抗命、燃燒自我展現剩餘價值。
    於是,上一代動作天王與時不我予的飛行天才形象就此重合,升格教官的獨行俠,受任率領八位飛行菁英執行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分工明確、粗中有細的小組行動也頗有伊森韓特的影子),熱血之餘,更藉由世代衝突與團隊合作,呼應首集的人物關係與角色成長。
    這項任務有多艱難?按照片中說法需要完成「兩個奇蹟」,包括近乎垂直的飛行轉彎軌道與不容偏誤的投彈時機,加上敵軍導彈和第五代戰機環伺,獨行俠用實際行動教訓新生代如何在空戰取勝,正如阿湯哥親自駕駛F-18戰機、體驗G力帶來的重力衝擊,證明有些特技是特效取代不來,唯有堅持才能展現空前的電影感—這並不誇張,本片空戰場面都是演員在駕駛艙實際操作、再用IMAX攝影機拍攝,觀眾有幾個片刻彷彿跟著角色急轉直上瞬間缺氧,臨場感十足。
    /
    大導演東尼史考特雖然在十年前離世,但首集混雜機油味與費洛蒙的同袍情感,都被導演約瑟夫柯辛斯基完美繼承。柯辛斯基的《無路可退》是我近年看過刻畫男人間勇氣與犧牲最真摯的作品之一(還有讓人喜愛又心碎的邁爾斯泰勒與珍妮佛康納莉),這回他將80年代的軟硬體全面升級:裝備更酷炫先進、運鏡驚人地流暢、角色刻畫也更豐厚細膩,既讓新觀眾血脈噴張、也讓舊影迷淚流滿面。
    歲月磨損了銳氣、鏽蝕了機體,卻也留下一些好東西—本片最動人的幾段,都建立在首集的情感淬煉:「呆頭鵝」雖然早已陣亡,卻像幽魂般糾纏著獨行俠和公雞,前者的罪惡感、後者的意氣用事與和解都因為他而成立;飽受喉癌所苦的方基墨回歸客串,縱使只有短短一場戲,與獨行俠相視微笑就勝過千言萬語。我相信《捍衛戰士》在編導心中意義非凡,才願意如此認真對待這些被影迷深愛的人物、而非消費懷舊潮流的廉價彩蛋。
    /
    最後,你還是想知道需要先補《捍衛戰士》嗎?
    我想是需要的。
    看到這麼純粹而老派的娛樂被重現,有誰能不激動?過度浪漫、懷念往日,為國衝鋒陷陣、拯救西方世界的獨行俠就是美國式英雄主義的代名詞,儘管意識形態保守,但單純的人設與情節更能有效牽動情緒。《捍衛戰士:獨行俠》完美示範了各方面都精彩的經典並非障礙,而是延續故事的豐厚養分,而這樣的續集,的確值得影迷們等待。⠀
    P.S.  (圖二)坎城影展派出紅藍白三色戰鬥機迎接阿湯哥⠀ (圖三)方基墨回歸驚喜客串晉升上將的「冰人」⠀
    🎬 同場加映:《#捍衛戰士》(Top Gun, 1986),《#無路可退》(Only the Brave, 2017),《#賽道狂人》(Ford v. Ferrari, 2019)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