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腦部(二)

人類的腦部(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上週談到神經元的構造與功能,以及脊隨的結構與最基本的反射參與,本週起就要開始談到更複雜的腦部,而這也是本系列的真正主軸。

三重腦理論

三重腦假說(Triune brain)是一個由美國醫生、神經科學家保羅·D·麥克萊恩所提出,用以描述脊椎動物前腦與行為的演化過程的模型。此模型將人類的前腦分為三個各自具有有主觀性、智能、空間與時間感的腦區。麥克萊恩最初在1960年代建構此模型,並且在他1990年出版的書三重腦的演化裡提出了這個假說。三重腦包含爬蟲腦複合區、古哺乳動物腦(邊緣系統)、新哺乳動物腦(新皮質),它們在演化的過程中逐步加入前腦的結構。然而,這個假說在2000年代後已不被主流神經科學界採納。卡爾·薩根在1977年獲得普立茲獎的著作伊甸之龍使得三重腦假說廣為大眾所悉。這個理論被某些精神醫學家與情感神經科學家所接受。

而所謂的三重腦可分成下列三部分:

爬蟲腦複合區

麥克萊恩所謂的爬蟲腦複合區,即為現今所稱的基底核、小腦與腦幹。爬蟲腦複合區在腦部發育時衍生自前腦底部。選用這個術語是因為神經解剖學家曾經相信此結構主宰爬蟲類與鳥類的前腦。麥克萊恩認為爬蟲腦複合區負責物種的典型本能行為,諸如侵略、支配、領域行為與儀式化行為。有時爬蟲腦複合區會主導腦部的活動,從而導致較原始的行為。此一現象即使是在人類身上亦可能發生。發育良好、正常的新皮質會監視爬蟲腦複合區的活動。就演化的角度而言,爬蟲腦複合區是大腦最原始的成功結構,同時,本結構為哺乳動物與爬行動物所共有大腦的最高級部分。

古哺乳動物腦

古哺乳動物腦由中膈、杏仁核、下視丘與海馬迴組成。麥克萊恩最初是在1952年的論文中以邊緣系統稱呼這一組互相連結的腦部結構。學界普遍認為麥克萊恩最大的貢獻在於提出邊緣系統,並將其視為主要的功能結構。麥克萊恩主張此一結構是在早期哺乳動物的前腦演化出來的(因此稱之為古哺乳動物腦),且此結構負責覓食、生殖與育幼行為的動機與情緒。

新哺乳動物腦

新哺乳動物腦由大腦新皮質組成,這種結構只在高等哺乳類動物,特別是人類身上出現。麥克萊恩認為,哺乳動物大腦最近一次演化出的結構即為新哺乳動物腦。該演化事件造成了高等哺乳動物的語言、抽象思考、計劃與認知能力。

那我們先從最原始的「爬蟲腦」談起。

腦幹是生命中樞

腦幹結構圖

腦幹結構圖

腦幹(brainstem)是連接大腦和脊髓的大腦後柄狀部分;人類腦幹由中腦、橋腦和延腦三部分組成,亦即除了大腦,小腦,間腦以外的區域。腦幹上接間腦、下接脊髓。而同樣的腦幹也可分為下列三個結構:

  1. 中腦(midbrain):位於腦幹最上方。第3、第4對腦神經之起源,負責聽覺、視覺的反射中樞。
  2. 橋腦(pons):位於中腦和延腦中間。第5~8對腦神經之神經核居住於內,內含呼吸調節區,長吸區。
  3. 延腦(medulla):連結橋腦和脊髓。第9~12對腦神經之起源,內含心臟中樞、血管運動中樞、呼吸節律中樞,打噴嚏、咳嗽、打嗝、嘔吐、吸吮及吞嚥之控制中樞亦位於此,因此有「生命中樞」之稱

網狀致活系統(RAS),亦分布在腦幹之中,散佈於視丘及延腦,負責調節睡眠和清醒間的過渡期、控制意識,使精神集中。

在這裡筆者必須跟各位講,醫學上判定死亡的方式心跳停止是一種,但要決定判定對象是否死亡是以手電筒照瞳孔是否有反射(縮小),若無則確認該人死亡,這代表腦幹已失去功能。即所謂的腦死,如果只是心跳停止儘速進行CPR與去顫電擊患者的生命仍有很大的機會保住,但腦幹失去功能所有生命維持的機制將停止運轉。

本週先介紹爬蟲腦的生命中樞—腦幹的部分,其他小腦、邊緣系統與大腦新皮質等更複雜的中樞神經之後再慢慢聊。


avatar-img
William Liou的沙龍
44會員
166內容數
透過經濟、科學、歷史發展的相互結合 ,以新角度詮釋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發生事情的真正原因,因為傳統的學科分科有其限制在,但真實的世界卻是相互影響且混雜的,全方位的看事情才能了解全貌而不失偏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William Lio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隨著大航海發現新大陸與新航路,除了找到新資源與新貿易路線,同時因為發現更多新土地上述三者相互結合引發數百年的殖民熱潮,而台灣也是在大航海時代開啟後的一百年走進世界歷史的舞台。 殖民主義 殖民主義是指一個國家通過戰爭或其他方式尋求或取得另外土地及其土著居民的政策。殖民者通常會取得當地的實質性特權,
征服的開始與發現美洲 首航美洲(1492~1493) 1492年8月3日夜裡,哥倫布的艦隊從西班牙西南海岸的帕洛斯港出發了。他的艦隊由3艘帆船和90名船員組成,旗艦是一條大型的克拉克帆船——聖瑪利亞號(諢名「加利西亞」號),以及兩艘小型的卡拉維爾帆船——平塔號和聖塔克拉拉號(諢名尼尼亞號)。平塔
在伊比利半島發展出卡拉維爾帆船後,歐洲人終於開始將目光瞄向神秘的東方。 探索東方的渴望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去尋找獲取香料的新航線,以取代受政治環境影響而隨時可能停止供應的陸地貿易。貨幣主義者則認為,開啟探索時代的主要原因是歐洲貴金屬的劇烈流失。歐洲經濟建立在金、銀貨幣的流通上,
隨著大航海發現新大陸與新航路,除了找到新資源與新貿易路線,同時因為發現更多新土地上述三者相互結合引發數百年的殖民熱潮,而台灣也是在大航海時代開啟後的一百年走進世界歷史的舞台。 殖民主義 殖民主義是指一個國家通過戰爭或其他方式尋求或取得另外土地及其土著居民的政策。殖民者通常會取得當地的實質性特權,
征服的開始與發現美洲 首航美洲(1492~1493) 1492年8月3日夜裡,哥倫布的艦隊從西班牙西南海岸的帕洛斯港出發了。他的艦隊由3艘帆船和90名船員組成,旗艦是一條大型的克拉克帆船——聖瑪利亞號(諢名「加利西亞」號),以及兩艘小型的卡拉維爾帆船——平塔號和聖塔克拉拉號(諢名尼尼亞號)。平塔
在伊比利半島發展出卡拉維爾帆船後,歐洲人終於開始將目光瞄向神秘的東方。 探索東方的渴望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去尋找獲取香料的新航線,以取代受政治環境影響而隨時可能停止供應的陸地貿易。貨幣主義者則認為,開啟探索時代的主要原因是歐洲貴金屬的劇烈流失。歐洲經濟建立在金、銀貨幣的流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