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路線的歷史(十)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征服的開始與發現美洲

首航美洲(1492~1493)

1492年8月3日夜裡,哥倫布的艦隊從西班牙西南海岸的帕洛斯港出發了。他的艦隊由3艘帆船和90名船員組成,旗艦是一條大型的克拉克帆船——聖瑪利亞號(諢名「加利西亞」號),以及兩艘小型的卡拉維爾帆船——平塔號和聖塔克拉拉號(諢名尼尼亞號)。平塔號和尼尼亞號的船長是來自帕洛斯當地的平松兄弟(馬丁·阿隆索·平松和比森特·亞涅斯·平松)。哥倫布首航的一部分資金也是借自平松家族。

哥倫布離開西班牙後不久,就發現平塔號有些損壞。他們首先到達了隸屬於卡斯提亞王國的加那利群島,在大加那利島得到以修整和修補船隻。9月6日,哥倫布的艦隊離開了加那利群島,開始了漫長的長達5周的橫渡大西洋的航程。這一路上非常順利,沒有碰見風暴,信風的幫助也使得他們航行很快,從9月9日到18日就西行了1163海里。因為行駛在未知的海域和前所未有的長時間不間斷航海,快到達美洲的時候,船上人心浮動。為了穩定船員的情緒,哥倫布一直有真假兩個航行里程記錄。假的那個告訴船員們的記錄上記載的里程數要短些。但因為他在真記錄中有計算錯誤,最後他的假數字反而比真數字更符合實際。經過70天的航行,終於在1492年10月12日星期五清晨兩點鐘,「平塔」號上的一個水手——胡安·德·特里阿納羅德里戈·德·特里阿納(也被稱作胡安·羅德里格斯·貝爾梅奧)第一個看到了陸地。隨後平塔號的船長馬丁·阿隆索·平松確認了這個發現,並鳴炮通知了哥倫布。但哥倫布在返回西班牙後堅持說他已先看到陸地上的火光了。

raw-image

哥倫布的艦隊終於到達的是美洲廬卡雅群島中的一個小島,當地人稱之為瓜那哈尼島,哥倫布將之命名為「聖薩爾瓦多」。該島具體位置一直有爭論,應該在現今巴哈馬境內。最有可能的為現聖薩爾瓦多島(也稱華特林島)、薩馬納礁島、普拉納礁。[24]哥倫布碰到的當地居民(盧卡約人、泰諾人或阿拉瓦克人)非常友善。他們當時還處在新石器時代,武器也就是例如削尖的木頭,骨頭等。但哥倫布在他1492年10月12日的日誌裡便透露出殖民的內心態度,他說當地人沒有進步的武器和戰術,僅用五十人就可輕易征服,並隨他高興怎麼處理當地人。又認為當地人似乎沒有信仰,哥倫布想把當地原住民以基督教奴役。哥倫布當時認為自己到達的是日本外圍的群島,並將當地人口中的如古巴、海地等大島當了為日本本島(也有說法是到達中國或印度)。

哥倫布隨後根據當地人的指點,探查了現今古巴的東北海岸,並在10月28日登陸古巴。在11月22日,因為聽當地人說附近有個盛產黃金的島嶼,馬丁·阿隆索·平松帶領平塔號私自離開去探索。哥倫布帶領餘部繼續探索,到達了伊斯帕尼奧拉島北岸並在12月5日登陸探索。[30]哥倫布將該島命名為「西班牙」島,英文化名稱即伊斯帕尼奧拉(Hispaniola)。

在聖誕日左右,聖瑪利亞號不幸在夜裡觸礁沉沒。當地瓜卡納加利酋長派人幫助救援,並允許哥倫布留下39名船員建立據點。該據點被命名為納維達德以紀念聖誕,同時表示旗艦在聖誕前夜遇難。據點位於現今海地的摩爾·聖·尼古拉斯。哥倫布帶著僅有的一艘船繼續沿著伊斯帕尼奧拉島的北岸行駛,直到來年1月6日與平塔號相遇匯合。1493年哥倫布做了首航美洲的最後一次停靠。他們在山美納半島登陸,遇到了來美洲後的第一次敵意的對待。哥倫布因此將與這些印第安人相遇的地方叫做「箭頭灣」

raw-image

隨後哥倫布終於踏上返回西班牙的規程,船上帶有強行挾持的一些印第安人。歸途的大部分時間在信風的幫助下都比較順利。但在2月22日夜間碰到了風暴,兩艘船在風暴中失散。1493年2月19日,哥倫布所在的尼尼亞號終於到達葡萄牙所屬的亞速群島的聖瑪利亞島。隨後哥倫布的艦隊到達里斯本,終於回到了歐洲大陸。哥倫布在受到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接見後於3月13日離開里斯本返回了西班牙。

哥倫布終於在1493年3月15日星期五中午回到了當初出發的帕洛斯港。哥倫布艦隊的另一艘船平塔號在2月底就到達了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亞岸邊的一個港口(巴榮納)。馬丁·阿隆素·平松在到達後立即上書住在巴塞隆納的費迪南國王和伊莎貝拉女王求見,但他們堅持要先見哥倫布。哥倫布給西班牙王室的遠航探險報告(通常叫做《哥倫布書簡》)被翻譯為拉丁文在歐洲廣為流傳。

不過當時哥倫布只是認為發現前往亞洲的新航線,直到1499年-1504年間,為西班牙國王效勞的義大利人亞美利哥·韋斯普奇考察了南美洲東北沿海地區,認為這裡不是印度,而是一塊新大陸。後人將這塊大陸以他的名字命名為亞美利加洲。

在深入探索了美洲大陸後,西班牙發現了兩個大帝國:阿茲特克帝國與印加帝國,這兩個帝國面積的廣袤程度與人口的稠密程度都遠超歐洲任何一個國家。通過和當地被鎮壓的民族聯合,並在歐洲人無意間帶來的疾病的協助下,西班牙征服者輕而易舉地征服了這兩個帝國。然而,當地文明的頑強反抗卻成為歐洲人不得不面臨的一個問題,他們必須得進行一場長期的戰爭來鎮壓他們。

1510年時,瓦斯科·努涅斯·德巴爾沃亞在美洲大陸上建立起了第一個殖民城市聖瑪麗亞-拉安蒂瓜德爾達里恩。他後來還成為了第一位看見「大南海」(即太平洋)的歐洲人,這是繼馬可波羅觀東海後,歐洲人再次目睹太平洋。

avatar-img
43會員
165內容數
透過經濟、科學、歷史發展的相互結合 ,以新角度詮釋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發生事情的真正原因,因為傳統的學科分科有其限制在,但真實的世界卻是相互影響且混雜的,全方位的看事情才能了解全貌而不失偏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illiam Lio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早期的陸路探索 中世紀晚期,有一系列的歐洲探險隊曾跨過歐亞大陸前往亞洲,他們是探索時代的先驅者。儘管統一了大半個歐亞大陸,將中國到中亞的商路悉數納入囊中的蒙古正對歐洲覬覦萬分;一部分歐洲人還是利用這個機會前往了東方。隨著歐洲到中亞的商路逐漸為義大利城邦的商人所控制,義大利人成為了前往東方的主要人群
從上一篇文章中漢朝與羅馬的貿易路線圖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有傳統絲路、南方絲路與海上絲路等三條連接古代歐亞大陸的交通路線,但因交通手段與地理環境等因素,一直到元朝歐亞大陸上的來往仍以傳統絲路為主,不過到了十五世紀開始有了轉變。 地理大發現 地理大發現(英語:Age of Discovery;又名探
除傳統絲路外,還有多為歐亞大陸北部之游牧民族使用的草原絲綢之路、主要與南亞交流的南方絲綢之路以及沿海路行進的海上絲綢之路。 其中陸路方面,從蒙古草原出發,穿越西伯利亞進入東歐的草原絲路,在宋代至元代是成為連接東西文化交流最為主要的通道,當年中國與中亞、西域的商業貿易活動嚴重依賴這條路線,元代開始則
絲路經濟文化交流 商品交流 正如「絲綢之路」的名稱,在這條逾7000公里的長路上,絲綢與同樣原產中國的瓷器一樣,成為當時一個東亞強盛文明象徵。絲綢不僅是絲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費品,也是歷代中原王朝的一種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國的友好使節出使西域乃至更遠的國家時,往往將絲綢作為表示兩國友好的有效手段。並且
主要貿易路線 在古代的全球化時期,有三條重要的貿易路線連接了歐洲、中國和中東。最北端的路線主要穿越蒙古帝國,全長近5000英里。儘管這條路線大部分是經過廣袤的沙漠,幾乎沒有資源,但商人們仍然在這條路上旅行。在13世紀,忽必烈汗統一了蒙古帝國,只向旅行者徵收少量的保護費,因此這條路線至今仍然通行。在
古代全球化 古代全球化是全球化史上的一個階段,通常指的是從早期文明時期到約1600年左右(之後的時期被稱為原初全球化)的全球化事件和發展。古代全球化描述了不同社區和國家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它們如何通過地理傳播思想和社會規範,從而在當地和區域層面上形成。 國家開始與鄰近的其他國家展開互動和貿易,以
早期的陸路探索 中世紀晚期,有一系列的歐洲探險隊曾跨過歐亞大陸前往亞洲,他們是探索時代的先驅者。儘管統一了大半個歐亞大陸,將中國到中亞的商路悉數納入囊中的蒙古正對歐洲覬覦萬分;一部分歐洲人還是利用這個機會前往了東方。隨著歐洲到中亞的商路逐漸為義大利城邦的商人所控制,義大利人成為了前往東方的主要人群
從上一篇文章中漢朝與羅馬的貿易路線圖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有傳統絲路、南方絲路與海上絲路等三條連接古代歐亞大陸的交通路線,但因交通手段與地理環境等因素,一直到元朝歐亞大陸上的來往仍以傳統絲路為主,不過到了十五世紀開始有了轉變。 地理大發現 地理大發現(英語:Age of Discovery;又名探
除傳統絲路外,還有多為歐亞大陸北部之游牧民族使用的草原絲綢之路、主要與南亞交流的南方絲綢之路以及沿海路行進的海上絲綢之路。 其中陸路方面,從蒙古草原出發,穿越西伯利亞進入東歐的草原絲路,在宋代至元代是成為連接東西文化交流最為主要的通道,當年中國與中亞、西域的商業貿易活動嚴重依賴這條路線,元代開始則
絲路經濟文化交流 商品交流 正如「絲綢之路」的名稱,在這條逾7000公里的長路上,絲綢與同樣原產中國的瓷器一樣,成為當時一個東亞強盛文明象徵。絲綢不僅是絲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費品,也是歷代中原王朝的一種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國的友好使節出使西域乃至更遠的國家時,往往將絲綢作為表示兩國友好的有效手段。並且
主要貿易路線 在古代的全球化時期,有三條重要的貿易路線連接了歐洲、中國和中東。最北端的路線主要穿越蒙古帝國,全長近5000英里。儘管這條路線大部分是經過廣袤的沙漠,幾乎沒有資源,但商人們仍然在這條路上旅行。在13世紀,忽必烈汗統一了蒙古帝國,只向旅行者徵收少量的保護費,因此這條路線至今仍然通行。在
古代全球化 古代全球化是全球化史上的一個階段,通常指的是從早期文明時期到約1600年左右(之後的時期被稱為原初全球化)的全球化事件和發展。古代全球化描述了不同社區和國家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它們如何通過地理傳播思想和社會規範,從而在當地和區域層面上形成。 國家開始與鄰近的其他國家展開互動和貿易,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亞特蘭大級首艦亞特蘭大號(USS Atlanta CL-51)於1940年4月22日開工,1941年9月6日下水(和妹妹聖胡安同一天生日),1941年12月24日竣工,1941年9月竣工後,亞特蘭大號開始進行海試,直到1942年的3月底才完成所有的訓練和測試,正式開始執行作戰任務。
Thumbnail
聖地牙哥號輕巡洋艦(英文:CL53 San Diego),是美國海軍亞特蘭大級輕型巡洋艦的3號艦,聖地牙哥號及其姊妹艦聖胡安號都由伯利恆昆西昆船廠負責建造,由於1936年倫敦海軍條約的限制,美國海軍自1936年10月開工建造聖路易斯號後,直到1940年4月沒有開建一艘巡洋艦,這個時期長達40個月。
Thumbnail
海圻號巡洋艦是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後的艦隊重建計畫中向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購置的防護巡洋艦(又稱穹甲快船),1896年下水,1898年服役,1937年9月25日為阻止日軍溯長江西進自沉長江江陰航道阻塞線上,1960年打撈出水後拆毀。
Thumbnail
波特蘭級是繼《華盛頓海軍條約》之後由美國海軍建造的第三型重巡洋艦。第一批「條約巡洋艦」是於1926年下訂的兩艘彭薩科拉級,其強調武器和速度,而犧牲了防護。緊隨其後的是下訂於1927年的六艘北安普頓級,其裝甲較前型更厚實,並首先使用了三座三聯裝炮塔的配置,這成為了之後美國海軍重巡洋艦的標準配置。
Thumbnail
7月8日是葡萄牙的「海軍日」,一起來看看起源吧!
Thumbnail
從1840年末開始,美國的造船廠開始建造一種新型商船 - 飛剪式快船(Clipper Ship)。這是一種三桅帆船,他的航速較傳統帆船更快,用於長距離運輸具有較高利潤的貨物,為了提高航速,它在水線以下的橫截面呈「V」形,尖銳的船身設計可以劈開海浪,細長的船體,較高的長寬比設計減少了航行阻力。
Thumbnail
勝利號,英國海軍名艦,這艘名艦於1759年開始建造,1778年開始服役,第一次參戰即俘獲法國「獨立獸角號」巡航艦。1805年在西班牙特拉法爾加角附近爆發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中,以霍雷肖納爾遜勳爵指揮的英國艦隊一舉擊敗了由拿破崙率領的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確立了英國作為海上強國的霸主地位。
Thumbnail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來看看葡萄牙人航向大海的國之重寶 - 卡拉維拉帆船吧!
Thumbnail
最近我們去了一趟位於蘇祿海的南圖巴達哈環礁,每天都潛在潛水員最幸福的雙30裡, 水溫30度、能見度30米, 陽光燦爛、萬里無雲、舒爽微涼的海風, 光線好到可以直射17米的海底.七彩繽紛的珊瑚礁全都一覽無遺 讓人忘記深度
Thumbnail
景點介紹 據傳西元1626年,西班牙船艦由菲律賓開抵臺灣東北角海域,因不詳地名為便於記載航海日誌,便以拉丁文命此地為San Diego(聖地牙哥)這是西班牙人的習慣以「聖」為開頭,為外國人最早對臺灣東北角的記錄,早期本地先民便以此譯為閩南語音「三貂」,「三貂」地形是臺灣最東北部的岬角,因而自然得名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亞特蘭大級首艦亞特蘭大號(USS Atlanta CL-51)於1940年4月22日開工,1941年9月6日下水(和妹妹聖胡安同一天生日),1941年12月24日竣工,1941年9月竣工後,亞特蘭大號開始進行海試,直到1942年的3月底才完成所有的訓練和測試,正式開始執行作戰任務。
Thumbnail
聖地牙哥號輕巡洋艦(英文:CL53 San Diego),是美國海軍亞特蘭大級輕型巡洋艦的3號艦,聖地牙哥號及其姊妹艦聖胡安號都由伯利恆昆西昆船廠負責建造,由於1936年倫敦海軍條約的限制,美國海軍自1936年10月開工建造聖路易斯號後,直到1940年4月沒有開建一艘巡洋艦,這個時期長達40個月。
Thumbnail
海圻號巡洋艦是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後的艦隊重建計畫中向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購置的防護巡洋艦(又稱穹甲快船),1896年下水,1898年服役,1937年9月25日為阻止日軍溯長江西進自沉長江江陰航道阻塞線上,1960年打撈出水後拆毀。
Thumbnail
波特蘭級是繼《華盛頓海軍條約》之後由美國海軍建造的第三型重巡洋艦。第一批「條約巡洋艦」是於1926年下訂的兩艘彭薩科拉級,其強調武器和速度,而犧牲了防護。緊隨其後的是下訂於1927年的六艘北安普頓級,其裝甲較前型更厚實,並首先使用了三座三聯裝炮塔的配置,這成為了之後美國海軍重巡洋艦的標準配置。
Thumbnail
7月8日是葡萄牙的「海軍日」,一起來看看起源吧!
Thumbnail
從1840年末開始,美國的造船廠開始建造一種新型商船 - 飛剪式快船(Clipper Ship)。這是一種三桅帆船,他的航速較傳統帆船更快,用於長距離運輸具有較高利潤的貨物,為了提高航速,它在水線以下的橫截面呈「V」形,尖銳的船身設計可以劈開海浪,細長的船體,較高的長寬比設計減少了航行阻力。
Thumbnail
勝利號,英國海軍名艦,這艘名艦於1759年開始建造,1778年開始服役,第一次參戰即俘獲法國「獨立獸角號」巡航艦。1805年在西班牙特拉法爾加角附近爆發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中,以霍雷肖納爾遜勳爵指揮的英國艦隊一舉擊敗了由拿破崙率領的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確立了英國作為海上強國的霸主地位。
Thumbnail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來看看葡萄牙人航向大海的國之重寶 - 卡拉維拉帆船吧!
Thumbnail
最近我們去了一趟位於蘇祿海的南圖巴達哈環礁,每天都潛在潛水員最幸福的雙30裡, 水溫30度、能見度30米, 陽光燦爛、萬里無雲、舒爽微涼的海風, 光線好到可以直射17米的海底.七彩繽紛的珊瑚礁全都一覽無遺 讓人忘記深度
Thumbnail
景點介紹 據傳西元1626年,西班牙船艦由菲律賓開抵臺灣東北角海域,因不詳地名為便於記載航海日誌,便以拉丁文命此地為San Diego(聖地牙哥)這是西班牙人的習慣以「聖」為開頭,為外國人最早對臺灣東北角的記錄,早期本地先民便以此譯為閩南語音「三貂」,「三貂」地形是臺灣最東北部的岬角,因而自然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