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航海發現新大陸與新航路,除了找到新資源與新貿易路線,同時因為發現更多新土地上述三者相互結合引發數百年的殖民熱潮,而台灣也是在大航海時代開啟後的一百年走進世界歷史的舞台。
殖民主義是指一個國家通過戰爭或其他方式尋求或取得另外土地及其土著居民的政策。殖民者通常會取得當地的實質性特權,而且殖民者會掠奪土著居民的財產,或建立使他們處於不利地位的法律和系統。
西歐國家在美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建立的殖民地時,殖民者殺害、強制同化或趕走土著居民,然後以歐洲或其他地方的人民加以取代。這些西歐定居者在當地形成了少數群體,但卻擁有統治權。
在歐洲對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大洋洲其他地方的殖民統治期間,探險家和殖民者經常將這些陸地視為 terra nullius(拉丁語中的「空地」)。由於缺乏西方農業技術,歐洲人認為這片土地未經人類改變,因此儘管存在土著居民,但仍將其視為無人居住。
儘管聯合國自1946 年以來就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的獨立發表了無數聲明和公投,但世界上仍有 60 多個殖民地,包括波多黎各、關島和百慕達。
土著地區和人民由於還沒有建立現代的強有力的政府和社會的組織系統。因而已經取得了軍事和其他優勢的殖民者通常會控制該地區的自然資源、人力、語言、宗教和交易市場。殖民主義國家以附屬地的概念針對殖民地區打造合適的管理制度,而不會為了統治被殖民地區更改本身宗主國的體制制度。殖民主義國家亦會影響和滲透或者強加自身的社會文化,宗教和語言於被殖民的民族身上或屬地上。雖然殖民主義一詞常與帝國主義交換使用,但帝國主義一詞和殖民主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正如殖民和殖民主義是不同的概念一樣:殖民主義指的是殖民的政策和思潮,而殖民指的是在被殖民地區消滅和同化土著居民並移民和增殖本族人口的過程。
殖民主義一詞過去被歸類為一套理論,用於將實現殖民行為並將其合法化,以及促進該理論自身的存在和發展。殖民主義通常建基於種族主義,即殖民者自稱殖民的正當性不在於其軍事和政治的先進,而在於種族上的先天優越性。
而搭配殖民主義的政治作法被稱為帝國主義,又可分早期航海時代的舊帝國主義與十九世紀後的新帝國主義,後者更是合理化殖民主義,認為是在維護世界秩序,從而導致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啟,也代表貿易路線由陸上的馬與駱駝轉向海上的船隻,台灣也是藉由這個歷史潮流一步步由部落社會走向世界重要的舞台。相較之下蒙古中亞東歐內陸等過往絲路經過的地方便走向沒落,由歐亞大陸的交流中心,到現在淪為如同漠南非洲般資訊不流通的被遺忘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