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4|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登上這部《子彈列車》嗎?疾駛的盡頭等著的是......

院線新片《子彈列車》(Bullet Train) 改編自日本犯罪/推理作家伊坂幸太郎的作品《瓢蟲》(マリアビートル),由大衛雷奇(David Leitch)執導。充滿日本風情的原著與背景,如何在美國好萊塢的鏡頭下展開呢?......來吧,一起登上這部急速列車。
※ 此篇有些許劇透注意
電影《子彈列車》(Bullet Train)
電影《子彈列車》(Bullet Train)
導演名字一出來就已經可以預見整部電影的視覺基調,視覺效果繁碩繽紛、流暢快速的武術動作、獨有的暴力美學,加上背景城市──充滿閃爍霓虹的東京、以及以速度聞名世界的JR子彈列車,整部電影的進行步調也可見一斑,視覺效果絕對過癮! 而且這部電影的演員名單堪稱豪華,布萊德彼德、亞倫強森、安德魯光司、真田廣之和喬伊金等,加上彩蛋的幾位明星演員,就算衝著卡司也值得一刷。
主要角色個人海報
除了視覺上令人滿意外,這部電影的原聲帶歌曲也非常優秀! 非常符合當下劇情進行時的步調,音樂一出來,整個氛圍感都出來了。也十分有角色主題曲的感覺 (這點很日本😂),像是「野狼」 (Wolf)一角的人物介紹,使用蒙太奇的手法配上Alejandro Sanz的《La Despedida》,野狼的整個角色的一生和風骨就完整的呈現出來了,甚至他為何也會登上這列子彈列車的動機也表露無遺。
《子彈列車》電影劇照
談回原著的懸疑小說《瓢蟲》,早幾年的時候很熱衷於補伊坂幸太郎的作品,第一本接觸的作品是「殺手系列」的《蚱蜢》(グラスホッパー, 2015年也有日本電影化),而《瓢蟲》則是其續作。在電影院聽到那些殺手代稱時,整個回憶都回來了啊!
日本小說家伊坂幸太郎「殺手系列」三部曲《蚱蜢》《瓢蟲》《螳螂》
我自己很喜歡這部電影,除了是很棒的群像劇外,還有種特殊的黑色幽默,對到頻率真的會笑不停(就是我)。但違和感也還是有的,畢竟原著都是日本人,電影將之大都改成"異國人"的設定,像是「白死神」(The White Death) 原為日本極道大佬,改為俄國人;而早在小說《蚱蜢》中就已經出現的殺手「虎頭蜂」 (Hornet),也改成了德國人;核心的一些觀念和敘述方式還是很"日本" (我自己覺得很伊坂幸太郎, 尤其那個談及"運氣" 的論調,馬上聯想到《蚱蜢》) 。倒也不是說不能改角色國籍,只是...就文化認知上有點突兀,加上對話中的美式幽默,就,感覺有點像看似是切合的,可是細看有不少縫隙的磚牆,整體上沒問題,是可以通過使用的,但縫隙也真的存在,依舊不是完美無縫的密合。(這樣比喻有人能懂嗎😂)
《子彈列車》電影劇照
角色設計方面,殺手代稱上很有暗喻性,從「瓢蟲」這個代號暗示主角運氣不佳,在過去壓力巨大的任務裡心靈受創嚴重,經過心理疏導後才能"重出江湖",前段更是三句不離心理師給的建議,他的殺手經紀人便給他取了這個可以帶來幸運的代稱。東西方對於"瓢蟲=幸運"的觀念上有一點不同,藉由「長老」(The Elder)給主角的解釋,更有日式的"運命"的味道。除了這個核心主題,也帶出了些支線上的觀念,像是論及"父親"這身分:作為父親的責任、子女與父親的關係等。"觀念"引得這些角色走上不同的路,造就不同因果,又匯集到了這列子彈列車上,最後揭曉為什麼一輛列車上會有這麼多殺手齊聚一堂,揭示因果後幡然醒悟,從來都是命運使然 (真的十足的伊坂幸太郎)。
《子彈列車》電影劇照 - 這幕真的充滿諷刺...
場景大多在列車這種比較逼仄的空間中,劇情採用片段化的方式穿插介紹角色每個人的過往、性格和關係,伴隨著OST歌曲一路奔往京都的列車徐徐展開,加上有目的性的"終點"加重了時間倒數的緊張感,步調之快劇情緊湊絕無冷場。
對我來說,《子彈列車》無論劇情、風格、視覺、聽覺,甚至笑點上都有很好的表現,所以我會給到一個較高的分數,且是願意再刷的程度,特別推薦看IMAX,畫面絕對能有更好的呈現。
推薦觀賞選擇IMAX和杜比音效的電影廳
📌 個人推薦 ★ 8/10

◆ 別忘了在下方的Liker拍5下手,支持一下這篇文章吧!
◆ 大多文章不會鎖付費,但要是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在下方選擇【付費閱讀】,或【贊助】我、給我些鼓勵喔!
◆ 圖片來源:Google Images
◇ 同步發表於 Matters 【衷零|觀劇觀影與原創】專欄
◇ 一些較短的觀影觀劇心得只會放在Instagram【@natvinger1989】,歡迎追蹤。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