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9|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學投資】投資未必是有錢人專屬權利

Image by Kris from Pixabay
Image by Kris from Pixabay
溫室效應、暖化現象使得全球氣候大亂,先是旱象頻傳,一路從非洲肯亞、美國加州至歐洲全都面臨缺水危機;爾後驟雨成災,美國德州達拉斯一夜暴雨,有些地區積水深度更高達近四十公分;位於南亞的印度也遭逢連日暴雨,摧毀數百座村莊,帶走至少五十人性命!巴基斯坦東部也同樣豪雨成災,水深淹至一層樓高,已有超過九千棟房屋倒塌,印證了「過與不及」都教人發愁。
台灣近期也有旱象問題,颱風季節卻不見颱風成形,有「雨都」之稱的基隆也鬧水荒,七月降雨僅三十一毫米,創十五年新低,教人回想起二○二一年缺水使得日月潭乾涸,露出龜裂地表奇景。氣象局長鄭明典近日更表示,如果颱風持續不來,十月中南部將再度面臨枯水期。
面對這等天災,只能束手無策被動等待?

為水而苦的民生問題,投資者卻見巨大商機

路透社報導全球旱象突顯淡水短缺問題,引發決策者關注;管理近百兆美元的投資人團體表示,準備向消耗大量用水的各大企業董事會施壓,要求改善水資源管理,同時也尋求可解決水資源問題的專業上市公司獻策,希望可以找出解決方案。
聯合國也曾發表相關數據顯示全球有二十三億人生活在水資源吃緊的國家,許多資產管理公司見狀推出水資源股票型基金,由Morningstar Direct數據也可看出,近五年所成立的水基金已有二十三檔,總資產額在二○二二年七月底更高達八十億美元;當人民陷入為水而苦的民生問題,投資者看見的卻是巨大商機。
只是是否該因此貿然進場投資?握有近三億美金管理資金的Thematics Water Fund聯席經理人高特利爾表示,目前全球可供投資的水利公用事業公司不及三十家,水技術公司更是屈指可數;晨星(Morningstar)分析師巴比布魯(Bobby Blue)也指出水權有著「絕對在地化」特質,且受嚴格控管,水資金基金無法直接擁有水權,因此基金經理人將「矛頭」指向相關公司,如聚焦海水淡化、智慧淡化以及水汙染防治領域的企業。
這能稱之為發「災難財」?也許不能,畢竟不是短期可見的獲利,如因為新冠疫情而勃發的航運業,儘管目前運價走跌但航商所簽署合約價格仍倍增高於二○二一年,即便現貨價崩盤,二○二二年航運股的可能獲利仍可能刷新歷史紀錄!

投資可參考巴菲特「二不一集中」投資原則

是否一如預言,有待觀察,然而無論是否有意投資任何產業,也許可把巴菲特的投資方針放入心中,其中最為知名的無疑是「如果不願擁有一支股票十年,就無需考慮擁有它十分鐘」,因此他買股票都是長線型投資,如可口可樂、美國運通、富邦銀行等等。
此外他也喜歡選擇獨占企業且有固定收入類,像是地區性電力以及天然氣,這等因為顧客必須持續繳費的產業,因而被他稱為「收費站」。
水基金是否也能稱為「收費站」?還是該列入「護城河」?這類擁有獨特競爭優勢的領頭羊企業,具有他人無法模仿且具價格支配優勢,因而被巴菲特稱為「護城河」,原因就在於競爭者無法跨越(也就是加入且稱霸)。概念太過模糊?護城河企業的優勢包含品牌、專利等等無形資產以及顧客忠誠度,像是市占率高達百分之七十的吉利刮鬍刀,成功契機就在於持續不墜的推陳出新!
此外,還有「二不一集中」原則,就是「不懂不買、不便宜不買和集中而非分散」。如變化多端的科技股就被歸類在「不懂不買」,至於「不便宜不買」則是他鍾愛在股市大跌是買入,對巴菲特而言,多數人最常犯的投資錯誤就是「該恐懼時貪婪,該貪婪時恐懼!」對於股票相較於短期波動,他更在意長期回報。
「集中而非分散」方針則是與常見的「雞蛋不要放同一個籃子」理論背道而馳。巴菲特以此提出慎選概念,而非大撒網,只要買入物超所值的股票,每股都能是金雞母,為何不集中投資!

關注世界正在發生些什麼是投資基本入門檻

儘管也有投資失利的時候,如二○一六年投資航空及國防工業零件製造商PCC三百七十二億美元,之後在二○二○年損失一百一十億。
是否讓你想起速度快得教人乍舌的廣告詞「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投資未必是有錢人專屬權利或者機會,而是每個人都該學習的知識,甚至熟稔至常識,才能在適當的時候(有錢有餘裕或者積極想致富……)進場投資,而「關注世界正在發生些什麼」就是基本入門檻。
旱象而起的水資源基金、新冠疫情而起的航運業以及生技業等等都是,現下我們還面臨哪種問題?糧食危機? 2050淨零排放策略?積極開展的ESG……
投資不難,只要保有與時俱進學習的心態,選對時機(無論是市場時機還是自己財富自由的狀況)下場,就能漸漸熟稔,擘劃自己獨有的投資心法。
屆時也許會發現,玩投資即便不涉及金錢交易,單是觀察分析也充滿樂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