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02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解析【三千年的渴望】-在愛與幻想已死的時代,為何還要聽故事?

【三千年的渴望】-在愛與幻想已死的時代,為何還要聽故事?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Longing,2022)

簡介

 「故事」的魅力何在?為何從古至今,有這麼多人著迷於講故事,更多人著迷於聽故事?  澳洲鬼才導演,喬治·米勒,便用一段奇詭又淒美的故事,故事中的故事,來探索「故事」的意義
 本片改編自英國作家A·S·拜厄特(A. S. Byatt)的短篇集《夜鶯之眼裡的精靈》(The Djinn in the Nightingale's Eye,1994)。  內容講述一位敘事學家艾莉西亞蒂妲·史雲頓 飾)到伊斯坦堡參加學術會議,沒想到在當地禮品店隨手買來的小瓶子,竟釋放出了精靈伊卓瑞斯·艾巴 飾)!且精靈為了報答她,還允諾實現其三個願望。  然而精明的艾莉西亞卻拒絕許願,認為許願後,伴隨而來的一定是悲慘後果。精靈為了說服艾莉西亞,只好開始跟她訴說自己的遭遇,訴說自己如何被關入瓶子裡、如何在人間徘徊,又如何見證這世間各種奇妙的愛恨生死……

故事:理解的渴望

 電影的一開始,身為敘事學家的艾莉西亞便告訴觀眾:
 神話──人類最早的故事,是古人理解「未知」最直接的方式。透過「神話」,古人便得以解釋諸多不可解的自然現象,進而將其命名。
 不過,如今已是科技昌明的時代了,在「理性」及「科學敘述」面前,神話,已然失去了它的地位,只能退居潛意識,成為「隱喻」。
 我們可以說,「神話」便代表著,人類對於「理解」的渴望。但在「科學能解釋一切」的現代,人類的好奇心與想像力,也一點一點地在消失中。
 「理解的渴望」,可說貫穿了整部電影的重要線索。  艾莉西亞在搓出精靈後,精靈所講的三段故事(同時也是精靈自己的經歷),不僅描述了人們在「理解彼此」的過程,更隱喻了人類文明在「理解世界」的進程

1.神話時代結束
 第一個故事,當時仍是神話時代
 這位精靈還是自由之身,在同為精靈的示巴女王(Queen of Sheba,Aamito Lagum 飾)身邊當男寵,一心一意地愛著、服侍著示巴女王。即便示巴女王只是把這位精靈當成玩具,精靈也甘之如飴。
 不過,寧靜安詳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力量強大的所羅門王(Solomon),為了追求示巴女王,遠道而來求婚;並用自己「可以跟動物溝通」的能力,成功解開了示巴女王下的挑戰:
 找到大迷宮中的一條紅線(「迷宮」象徵著「謎題」本身,也代表了「迷宮般的人心」);說出示巴女王母親的名字(自然的奧祕),以及回答「女人最渴望什麼」(人心最難解的部分)。
 在傳說中,所羅門王代表著「智慧」。因此他透過自己的智力,克服了這些人類難解的謎題,並成功擄獲了示巴女王,這某種程度上也暗示了人類開始用「知識」征服自然,致使「神話」開始消失的階段
 此外,純情的精靈,也是在這個事件後才了解到,一廂情願的愛只是徒勞。因為人對於唾手可得的事物是不會珍惜的。  精靈由此才開始明白,「人的慾望是多麼的深不可測」。

2.亂世末法,愛的失落
 幾百年後,精靈再次被放出來,已是鄂圖曼帝國時期了。
 宮中的女僕古爾騰Ece Yüksel 飾)愛上王子穆斯塔法Matteo Bocelli 飾),許願希望能和穆斯塔法共結連理。  這個願望雖成真,但這對天真的情侶由於不諳宮廷鬥爭的黑暗,雙雙死於非命。
 沒完成三個願望的精靈便成為了幽魂,遊蕩在皇宮中。其後還目睹了穆拉德四世(Murad IV,Ogulcan Arman Uslu 飾)的恐怖統治及易卜拉欣一世Jack Braddy 飾)的荒淫昏庸;最後又被當成垃圾一般,連魂帶瓶給遺棄了。
 在這個時代,文明雖來到了最強盛的巔峰(鄂圖曼帝國最強大的時候),可是伴隨而來的,卻是腐敗殺戮。  穆拉德四世的無盡殺戮,就是「人被無底慾望吞噬」的最佳證明;易卜拉欣一世及其妻妾們的肥胖,則是「貪婪」的具體形象。  而在那個人們只追求自己的自我滿足、人與人之間的不斷鬥爭的世界,是沒有「愛與理解」的容身之處的。「以故事為生」的精靈,就這麼成為了大家都看不到的隱形亡魂。

3.知識與控制
 再下一次被放出來,已經是19世紀中業,人類已經歷了「科學革命」、「啟蒙時代」和「工業革命」了。可是文明的開化與知識的發展,並沒有根治人類內心最深的渴望:掌控他人
 精靈的主人,ZefirBurcu Gölgedar 飾),是個才華洋溢、卻受制於丈夫的女性。
 在強烈求知慾的虛使下,她許願獲得了更多知識,幾乎成為了如愛因斯坦的理論家,連精靈因此傾心於這位有著科學頭腦與發明天才的女孩。  可是當她越理解時間與空間,越理解宇宙的奧秘,就越渴望自由Zefir不僅已經無法忍受丈夫的囚禁,也不再接受精靈「愛」的束縛
 從「理解的渴望」這一主題來看,代表「科學革命」的Zefir,讓精靈再次看到了人類「想要理解世界」的好奇心,所以精靈以為這也代表了人與人之間會開始想要互相理解。  可是呢,如前所述,現代科學所帶來的後果,是人越來越將自己縮限於個體世界越來越冷漠。於是,人們將孤獨稱之為「自由」,把控制誤認為「愛」
 精靈即便偶爾以「我被你控制」來召喚Zefir的愛,試圖繼續與Zefir在一起;但,「控制與束縛」仍非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
 最後Zefir仍狠心地拒絕精靈,讓他再次墮入虛無。

4.為何要研究「故事」?
 那麼,在這個「資訊時代」(或說「資訊爆炸時代」),人們更膚淺族群分化更嚴重仇恨更激烈的當代,「理解的渴望」又在哪裡呢?  就是那位還在鑽研「故事」的艾莉西亞
 表面上,艾莉西亞是個自給自足的獨立女性,沒有家人伴侶,也少有朋友。比起與他人交往,她更寧願選擇獨處,享受一個人沉浸於學術研究的時光。 (這是為何她拒絕向精靈許願的原因。一方面,她了解故事,知道「許願的故事」永遠是「警世故事」外;但另一方面也是,她其實對別人無欲無求了……)
 可是,艾莉西亞分析故事、解構「敘事」,某種程度上,不也是一種試圖理解人類的行為嗎?  可見得,在艾莉西亞的內心深處,仍然深埋著「理解另一個心靈」的渴望──人類幾千年來,最原初的渴望
 這份「理解的渴望」,就是為何她能在「故事」當中找到愉悅與安定的原因;是為何她仍能看得到「幻想」的原因;更是她為何會遇見精靈的原因。 (當然,也是她與這膚淺的世界格格不入的原因)

什麼是愛?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在精靈經歷過這麼多愛恨情仇之後,在艾莉西亞聽過這麼多故事之後,重新確認了「理解他人的渴望」之後,那他們理解了什麼?
 這就是本片處理的另一個主題:
 「愛」該是什麼樣子呢?
 是像精靈服侍示巴女王那樣,無條件的奉獻、滿足對方;還是像所羅門王那樣的征服姿態?  是像鄂圖曼帝國的亂世那樣,彼此掠奪;還是像Zefir精靈的關係那樣,彼此束縛、彼此箝制?  有了前述這麼多故事的反省之後,艾莉西亞精靈似乎找到了最佳解答,放下了自我,接納了不盡如人意的幸福
 這彷彿是作者,特地藉這段「殘缺,卻真誠、相互體諒的愛情」,道出了其對「真愛」的想像。  可是另一方面呢,「到底精靈是否只是艾莉西亞的妄想」,卻也為這窩心的結局,留下了一絲意味深長的疑點:  在同溫層越來越厚極端主義越來越猖獗所有人越來越自私大眾越來越盲目當代,可能那份「彼此理解、體諒」的願望,仍然是個太過不切實際的幻想吧?

觀後感

 總而言之,【三千年的渴望】是一部很「特別」的電影,不僅透過「故事中的故事」帶觀眾穿越千年,看盡各種瑰麗奇詭的愛恨糾葛;文本方面,創作者更將對「敘事/故事─理解人心─愛」的辯證,以曲折隱晦的劇情和象徵來鋪陳
 即使大部分的觀眾,或許會稍微受不了其緩慢的步調以及撲朔迷離的旨意;但如果想要看一部「與眾不同」,甚至「發人深省」的作品的話,那麼【三千年的渴望】,正好就是一部既有趣獨特的另類之作~
  【法蘭西特派週報-來自上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https://www.facebook.com/yosmoviesworld/photos/a.1374754535891722/4933621756671631/
  【嬰兒轉運站—被遺棄的我們,是否值得被愛?】 https://www.facebook.com/yosmoviesworld/photos/a.1374754535891722/5560545877312546/
  【分手的決心-於是轉身向大海走去】 https://www.facebook.com/yosmoviesworld/photos/5607843889249411/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