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房屋非常多變,受到各方文化統治下,以及原有的原住民文化,時代的進步讓房屋變化多端,那麼放眼望去,台灣還保留了哪些特色房屋呢?以及台灣都經歷過哪些建築時期呢?
台灣房屋的歷史進程
干欄式房屋
台灣因為高溫、潮濕、多雨,因此在史前時期,出現了干欄式建築,藉由將房屋架高,達到防潮的目的,且還能減少蚊蟲的侵擾,另外這類建築也同時出現在東南亞等,與台灣氣候相似的地區。
原民特色建築
台灣的原住民文化非常多元,每一族都有其建築工法,像是排灣族的石板屋、達悟族的豎穴居等等,因應不同文化、當地氣候所衍生出來的特色建築,充滿魅力。
歐式特色紅磚屋
當世界開啟大航海時代,台灣更是因特殊地理位置,讓歐洲各國不斷踏入這片土地,除了帶來文化衝擊,也開啟了被荷蘭人統治的30幾年光陰,此時便逐漸興起了這種用紅磚蓋起來的歐風建築,比如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等,如今還能看到當初建築的痕跡。
中式特色紅磚屋
當台灣結束了歐洲統治時期,銜接而來的是鄭成功的明清統治時代,這時的建築一樣由紅磚建成,俗稱土角厝,呈現的風格有粵式、閩南式,例如台南孔廟等,現在有很多廟宇,也都是以這類風格興建的。
混和式紅磚房屋
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逐漸得有越來越多歐洲人來台傳教,因此那種既中式又歐式的風格就出現了。像是德記洋行、淡水的英國理事館等等,展現出了當時的文化融合與衝突。
日式房屋
到了日治時期,台灣多了很多的木造房屋,這是因為日本人較為偏好使用木頭造屋,不過還是有傳統日式與現代化建築結合的經典案例,例如總統府。而使用木造的日式建築,現在要維護實屬不易,畢竟木頭在台灣,是極易受潮的。
醜醜的台式建築
現在,我們脫離了任何一方強勢文化的統治,發展出了自己特有的建築特色。民國剛起飛的時候,由於人口密集,因此建築之間衍生出了沒有距離的型態,而且為了加速建造速度,而產生了鐵皮屋。狹長式透天厝房屋造型,兩棟屋共用一道牆等等,讓台灣的街景愈發糟糕。
建築形態因應時代、社會而變
現在的台灣逐漸注重市容,尤其新蓋的房子也越來越注重外觀,但是老舊的房屋們依舊存在,台灣又懶得每年替房屋進行外觀翻修,比起國外每年都會替房屋重新油漆,而我們卻只想著如何才能不清理房子,越方便越好。
如今的社會,由於小家庭組成居多,且大家更傾向於有管理室貸收包裹的服務,因此住宅大樓興起,小宅興起,並流行起走簡約風格。
申請房貸 那種建築最吃香
基本上不論你的房屋種類是啥,只要屋齡不要太高、房屋不要太小,就可以申請到貸款額度。至於你說哪種建築形態最好?其實建築型態以現在的建築工法來說,其實都差不多,種點還是要看房屋的地段,這才是主要考量的點。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請點以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