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2|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白紙沒有白費 民意怎樣影響中國防疫

    做中國新聞最有意思的,就是你眼睜睜看著這個國家正在經歷的重要變化,拉長一點是經濟狀況,眼前的話當然是防疫政策如何改變。
    前幾天和夏明老師聊到「白紙運動」,他說,其實現在的情況有點像1976年(那年發生四五運動,從年初總理周恩來過世後,民眾就對官方種種壓制的處理態度很不滿,最終到了清明節,有這麼多人跑去天安門集結悼念周,顯然十年文革也沒能消滅民間異議。這就是民心的表達,影響了後來華國鋒成為國務院總理而非毛澤東喜歡的張春橋,也對後來四人幫倒台提供民意基礎)。他的意思是,即使是在專制獨裁的國家,民意還是會有用。
    但是,民意的效用,它的「啟動規模」、它的影響方式、乃至於它的代價,在中國和在民主國家顯然是不同的。這幾天中國大力強調優化防疫政策,各種解除臨時管控、簡化出入檢查並減少核酸檢測等都在進行,甚至傳出一些大城市已經開始讓部分感染者居家隔離,而不是像之前強制送到條件很差的方艙......世人都在見證中國堅持了三年的防疫政策會如何轉變。
    副總理孫春蘭11月30日、12月1日已經連續兩天不在座談會中提「堅持動態清零」了。以前新聞中這位老太太出現一定不脫動態清零幾個字,還要「以快制快」;現在則是大談優化防疫,要「快封快解、應解盡解」,但是如果後續感染數持續不降甚至升高呢?
    我開始感覺,當局不會宣布「不再堅持動態清零」,而很可能就用強調另一種政策(譬如優化防疫)來取代它。就像計劃生育政策,中國政府不會說不要計畫生育了,它會跟你說,開放到三胎,我們鼓勵生。
    但是在真正放棄動態清零之前,習近平還是會持續地抓住「優化防疫」的機會,好好地「鍛鍊」所有的地方政府,正如過去三年用堅持動態清零來考核官員一樣。畢竟,對習來說,堅持清零固然有對外所說「保護人民生命安全」的原因,但過程中他也體會到了不少附加好處:現在很多地方的發展都不看GDP了,執行防疫政策不失為考驗官員忠誠和執行力、或是訓練人民「大局觀」與服從性的一大工具。一個經常強調「備戰」的國家,一個要應對美國制裁的國家,不夠強悍團結怎麼行?!
    想起7月時在北京和朋友餐敘,當時習近平剛去過香港參加回歸紀念日活動,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會長黃均瑜還說,習近平「冒着生命危險,來到香港發表演說」。我笑說,如果習近平真的染疫,也許他就會改變防疫政策了,因為他應該會體會到,這病其實沒那麼可怕。
    結果朋友立刻回我:「就跟你說這不是為了防疫!」北京民眾看得透徹。
    儘管「優化防疫」還在持續,現在就說中國的防疫政策有了重大的變化還言之過早(就像一個對岸媒體朋友說的,不做大規模和常態化核酸檢測、不動輒大面積封控或靜默,這些不過是回到今年3月底封城之前的上海),但如果接下來整個防疫政策走向開放的步調明確加速,各地民眾站出來抗議的「白紙運動」顯然有功。
    那些沒站出來的中國人會不會因此感謝勇敢走上街頭的人?抗議的人會不會懊悔怎麼不早幾個月上街抗議?以後會不會有更多人願意為人為己(不只是為了自己買到的爛尾房或是投資平台倒閉不還錢)、冒著風險挺身而出?END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