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要寄書到上海。」
郵局人員抬起頭來,除了例行的給表單、秤重,還告知規則。「書在中國是敏感物,我們可以幫你寄,但是能不能順利寄到有風險。如果是禁書,你的收件人可能會被處罰。」 第一次遇到講這樣多的郵局人員,他盡了他的責任,卻將擔憂甚至恐嚇留給了我。
是嗎?我以為最多只是寄不到、被攔下銷毀而已,居然會害到收件人?望著這本《自由不是免費的》,雖然已經取下書衣,書封顯得相當樸素,但書名畢竟還是橫在那兒,它看來已經踩在紅線邊了。事實上,這本書並不那麽政治,如果它叫作《兩代記者十日談》就好了。
陳老師是我在上海認識的朋友。那是在《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演講的場子,他的詭辯與妙語吸引了不少在場年輕人,一片「中國在進步,大國不容易」的肯定聲中,一個個頭嬌小的中年女觀眾舉手發問:「都說跟著黨走,但如果黨走錯了怎麼辦?」就這樣,活動結束後我沒去簇擁著胡錫進,而是認識了陳老師。
一會兒,陳老師也發語音留言過來了,緩緩說道:「其實也沒關係,我確實也是她(查建英)的讀者,看到她有新書發行就想讀。我不知道這樣有什麼問題?『不知不為過』,我是這麼想的。」
不過就是分享一本書,不過就是寄了一本絕對不是什麼傳播極端思想、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的書,不懂為什麼兩個超過40歲的成人,要這樣擔心、解釋,自己都覺得窩囊。
不喜歡生活裡有這樣的陰影,何況我明明身在自由之地卻仍得受制於對岸制度。書能否寄到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事,會不會害到別人成了最大的心理壓力。
一週後,陳老師發來簡訊:收到書了。
為了「看起來沒那麼敏感」而拆下的書衣。

比起郵遞跨越海峽兩岸、跨越兩個政治實體的不確定性,先把書親自帶到中國,再從當地境內快遞,就幾乎穩妥了——至少,我入境中國時沒遇過開箱檢查。
記得那是誠品敦南店收店前幾個月的一個冬天夜晚,逛到了十點多,忽然看到好幾本胡蘭成的書。而一位不曾謀面但請益過的大陸微信朋友L曾跟我說,可不可以幫他買胡蘭成的書。我把那些書拍了下來傳給他,問他要哪一本。
「全都要!」微信對話中忽然發現這幾個簡體字有很興奮的表情。忍不住回:「為什麼呀?」他說,有個很要好的朋友,酷愛胡蘭成的書,他一直很希望能送這個朋友胡的書,但這在中國是禁書,要不就是刪減過的。
不只是《今生今世》,還有《戰難和亦不易》等多本他的政論集。胡蘭成是汪精衛政府下的宣傳部長,一個存在僅5年的政權,一個有違中國歷史抗日主旋律的政權,相關政論的價值何在?因此幾乎沒有關注過。
幾個月後,這一袋書跟著我到上海,又跟著順豐快遞進到了河北省。年輕的送快遞小夥子簽收時沒多說什麼,胡蘭成對於20幾歲的他們來說,大概是沒聽過的。
胡蘭成的書在中國大陸是禁書嗎?可是明明當地的國營書店裡還找得到「今生今世」。後來有機會請教上海研究張愛玲的學者,算是解疑了,他說,這幾年應該是出版不了了,我看到的是早些年出的。
中國的很多事情都是這樣,你以為書被禁了就是下架都買不到,其實分成不同情況:不再版、網路書店下架但實體書店不處理、全部通路回收等。不懂這一層,常會困惑,聽說某書被禁了,但其實又買得到,那官方究竟禁了沒有呢?何況現在宣傳部下的命令許多是沒有白紙黑字的。
胡蘭成作品的旅行還沒結束。快遞送走後大概兩週,我正在南方城市出差,L來電。我們很少通話,這次他顯得迫不及待。電話那頭他語氣興奮地說,「書送過去,他高興壞了」,這摯友是北方某個「經濟百強縣」的地方官員,要我什麼時候去玩時務必聯繫,讓他招待。
真沒想過,在我生活城市裡這樣普通的資源,居然成了到海峽對岸行走交往時的資本;而超過70年前胡蘭成寫的文章,因為作者背負「漢奸」之名被禁,反而奇貨可居。此刻的開心和寄書給陳老師時的惶惶不安其實都是出於同一回事——資訊落差與管制落差。
「這麼晚了還在外頭?」那天在誠品買書時,L透過微信問道。我以為誠品24小時書店已經名傳千里,看來也不是人人都知。L後來說:「真好,書店這麼晚還在營業;我們這邊零下8度,外面商店早都打烊了。」
於我,那習慣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原來都不是理所當然。

這會兒,是要請上海朋友寄書給我了。從沒想過這會有什麼問題。
Y是一位小眾的藝術與文化活動策展人,從她在網路上的動態得知,她策劃的活動最近集結成一本小書,主題是關於COVID-19疫情對生活的衝擊,其中又特別關注女性的角色。
這完全符合我關注的範圍,便直接向她買了一本。Y說,希望郵局可以寄。
「有什麼不可以的!又不是從台灣寄過去。」
「現在誰知道?」
果然中國的郵局寄不了,最後還是走民間快遞公司。據Y說,因為她這本書沒有申請書號,郵局人員堅持要拆書的塑膠封套,Y就寧願不寄了,「這種形態就讓人厭惡」。而順豐快遞的簽收人員雖然也翻了翻書,但還是寄了,「可能自由度還是大些」。
實在很抱歉,讓Y白跑一趟,還要在網上填寫那麼多郵寄訊息。Y說沒關係,她其實也趁此機會了解當前郵局對於寄送審查的情況。
說到書號,那是另一個意識形態的緊箍咒。在中國,每本販售的書都該申請書號,取得書號的過程就形同歷經至少三個關卡的出版社內外部審查。有些不願大費周章申請並被監管的書,便以200本以內少量印刷的方式,在同好圈內流傳。不過,隨著這兩年官方以「文化執法」的名義加強取締,一些朋友說,連這樣的小眾空間也在被壓縮。
只是,沒有書號的書,連出海都不容易,要被基層的郵務人員拆封,用他們檢查挑毛病而非欣賞閱讀的眼睛審視著。
一週後,我收到了這本不敏感但也不願意被檢查的書。

「收到了嗎?」
「還沒。」
「咦,奇怪,寄上海只要一週就收到了,怎麼寄廣州已經超過兩週了還沒收到?」
「不知道啊,路上有各種可能。」
只能等了。這回一點都不提心吊膽,因為寄的是給0到3歲小寶寶的童書,不是甚麼有思想問題的書籍;只是覺得拖太久是不是寄丟了,真是這樣就讓人惋惜了。
和在廣州的M用臉書訊息溝通著,雙方暫時都只能等。
這年頭,郵遞雖然仍讓人牽腸掛肚,但在各種網路通訊軟體的輔助溝通下,由此產生的誤會應該是大大減少了。
戀愛中的男女,男生寄了信確認彼此關係或者求婚信件給女方,但信被女生的家長或學校給攔了下來,於是女方從等變成怨,或根本對男方意圖一無所知;原本可能的人生軌道就這樣走上了不同的路......電視劇不都這麼演嗎?
如果當時男生寄了信,然後發網路訊息給對方說:「我寄了,你幾天後應該會收到,注意一下信箱」,很多人生路是不是就不分岔了?不對,這男生根本就不會手寫信,直接寫電子郵件或在溝通軟體上發幾行字和照片就好了。但是,如果寄的是一本書、一盒茶葉、一份精心挑選的禮物呢?
在網路便利、數位監控也發達的時代,最傳統的郵遞依然是讓不得不使用它的人最提心吊膽的傳輸方式。因為它沒有什麼躲開監控的技巧,不能用暗號改關鍵字,要寄的東西就在包裹裡,對方資訊也必須真實,內容物不能亂填寫否則郵局不放行。簡言之,行與不行、過與不過,都是一翻兩瞪眼的事。
前些時候翻閱著剛再刷的「殷海光 殷夏君璐書信集」。
殷夏君璐在序中寫道,歷經抗戰和國共內戰,在局勢混亂且通膨嚴重的時代,他倆的通信沒有間斷實為奇蹟。尤其當時每遇寒暑假,她到鄉下親戚家住,那裡的房子沒有門牌街名,來信必須先寄到漢口親戚開的藥舖,等到有人要去她居住的鄉下時才會帶給她,兩地步行要兩個小時。
但她說,當時的人對寫了字的東西都畢恭畢敬,把信件當成珍品來處理,知道這些對收信人非常重要,所以傳送信件時格外小心。「在那兵荒馬亂,社會續蕩然無存的年間,信件能平安到達收信人手中,實在要感謝中國當時的郵務員和義務送信的鄉親們」。
現在已非戰爭時代,郵政發達,收不到信的理由卻多了「國家不許」這樣的人為障礙。
至少,三週後,廣州朋友收到了我送給他小孩的書。END
avatar-img
1會員
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最後說了陳思宏和郝妮爾。 世界級的《鬼地方》,爆發般的小說一本一本寫下去,是此時此刻台灣中生代的主力,閱讀者要跟上的現象。 以及今年最喜歡的十本書(未滿),絕對有《去你媽的世界》,雖然不是小說。 回到家再仔細想了,這種匆匆交流起來的時刻,要說些什麼才能不負所託呢? 盯著自己貼在牆上的今年閱讀
Thumbnail
前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疑因錯誤解讀中共20屆三中全會決定遭到禁言!前車之鑑殷鑑不遠,中國駐美大使謝鋒接受美媒專訪,回應外界對中國經濟的疑慮時,竟然又稱20屆三中全會傳遞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重要訊息,將以改革促發展,並繼續主動對世界張開雙臂,邀企業共享中國紅利。他會跟胡錫進同樣下場嗎?
Thumbnail
讀副刊一 陳思宏〈跳舞或焦土〉, 內心有個開關被打開,有爆哭的預感, 畢竟是世故了,留了幾滴淚就停了。 喜歡書寫,但不能靠這維生, 喜歡就放在內心深處, 發芽腐爛、自言自語。 或許我寫的東西, 不是爆款或大眾, 孤身一人踽踽, 捨我其誰, 冰山底下的, 終會浮現, 早晚而已, 你珍視的玫瑰, 好
Thumbnail
「要不要來寫信?」明翰時常這樣問我。 自從他讀了盧雲的書Love, Henri: Letters on the Spiritual Life之後他就時常用我精美的明信片寫一張又一張的卡片給我們身邊的朋友。去年我寫了大量的卡片給我的每一個學生和家長,本來今年還要再寫,但我發現我一個字都寫不出來。
Thumbnail
收到一張字條是說我有掛號投遞不成功,讓我自己去郵局領回來。
Thumbnail
陳欽生藉由的生命故事,關注威權下受難者的心理創傷,以及我們能提供什麼幫助。
Thumbnail
張英曾在給家族的家訓(後被編輯成《聰訓齋語》)寫道:「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飢,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而今,即使讀書已經帶著我看見了不一樣的世界,去到了不一樣的地方,可終到頭,我們仍然被資本給壓迫著必須彎下身子,選擇忽略曾經讀過的道理。
在某書店看見張貴興的新書《野豬渡河》,先生隨手翻了,發現扉頁有作者簽名,他原本猜想該是印的吧?再找一本比對,字跡略有不同,看來的確是張貴興親自一本一本簽名,作家辛苦了。之前,我們也在另一家書店發現三本舒國治《宜蘭一瞥》,亦是作者簽名本。 大概是台灣出版社邀請作者簽一批書,想給支持的讀者一點驚喜。這
Thumbnail
*本陳情書提交於3月15日紙性戀集散地與ACGN創作權益推動協會、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的三方會議(參照:集散地會後聲明),其中集散地以本陳情書試圖闡明關於本次事件之紙性戀視角。
Thumbnail
我依然不知道看到我的文字的人會有怎樣的解讀,讀者永遠有權力去給予作品意義,我只是希望,能給予陳俊翰離開後的台灣,一點點的溫度和一點點的溫柔。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最後說了陳思宏和郝妮爾。 世界級的《鬼地方》,爆發般的小說一本一本寫下去,是此時此刻台灣中生代的主力,閱讀者要跟上的現象。 以及今年最喜歡的十本書(未滿),絕對有《去你媽的世界》,雖然不是小說。 回到家再仔細想了,這種匆匆交流起來的時刻,要說些什麼才能不負所託呢? 盯著自己貼在牆上的今年閱讀
Thumbnail
前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疑因錯誤解讀中共20屆三中全會決定遭到禁言!前車之鑑殷鑑不遠,中國駐美大使謝鋒接受美媒專訪,回應外界對中國經濟的疑慮時,竟然又稱20屆三中全會傳遞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重要訊息,將以改革促發展,並繼續主動對世界張開雙臂,邀企業共享中國紅利。他會跟胡錫進同樣下場嗎?
Thumbnail
讀副刊一 陳思宏〈跳舞或焦土〉, 內心有個開關被打開,有爆哭的預感, 畢竟是世故了,留了幾滴淚就停了。 喜歡書寫,但不能靠這維生, 喜歡就放在內心深處, 發芽腐爛、自言自語。 或許我寫的東西, 不是爆款或大眾, 孤身一人踽踽, 捨我其誰, 冰山底下的, 終會浮現, 早晚而已, 你珍視的玫瑰, 好
Thumbnail
「要不要來寫信?」明翰時常這樣問我。 自從他讀了盧雲的書Love, Henri: Letters on the Spiritual Life之後他就時常用我精美的明信片寫一張又一張的卡片給我們身邊的朋友。去年我寫了大量的卡片給我的每一個學生和家長,本來今年還要再寫,但我發現我一個字都寫不出來。
Thumbnail
收到一張字條是說我有掛號投遞不成功,讓我自己去郵局領回來。
Thumbnail
陳欽生藉由的生命故事,關注威權下受難者的心理創傷,以及我們能提供什麼幫助。
Thumbnail
張英曾在給家族的家訓(後被編輯成《聰訓齋語》)寫道:「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飢,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而今,即使讀書已經帶著我看見了不一樣的世界,去到了不一樣的地方,可終到頭,我們仍然被資本給壓迫著必須彎下身子,選擇忽略曾經讀過的道理。
在某書店看見張貴興的新書《野豬渡河》,先生隨手翻了,發現扉頁有作者簽名,他原本猜想該是印的吧?再找一本比對,字跡略有不同,看來的確是張貴興親自一本一本簽名,作家辛苦了。之前,我們也在另一家書店發現三本舒國治《宜蘭一瞥》,亦是作者簽名本。 大概是台灣出版社邀請作者簽一批書,想給支持的讀者一點驚喜。這
Thumbnail
*本陳情書提交於3月15日紙性戀集散地與ACGN創作權益推動協會、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的三方會議(參照:集散地會後聲明),其中集散地以本陳情書試圖闡明關於本次事件之紙性戀視角。
Thumbnail
我依然不知道看到我的文字的人會有怎樣的解讀,讀者永遠有權力去給予作品意義,我只是希望,能給予陳俊翰離開後的台灣,一點點的溫度和一點點的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