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久他鄉成故鄉|《憂鬱之島》好片推薦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看片時突發的囈語

看《憂鬱之島》過程中,腦中莫名就浮現了”日久他鄉成故鄉"這個在台灣很常聽到的一句話,香港的歷史命運突然與台灣有了某種的連結,二者有著相似的起源但又有不同去向的歷史軌跡。
台灣作為一個移民社會,從明末開始,大量漢人一波波從中國渡海來台,落地生根,隨著時間的流逝,移民自然而然就會”日久他鄉成故鄉”,變成本地人,而不再是自認客居他鄉的移民。因此台灣人當今的自我認同中也混雜著這種日久他鄉成故鄉的歷史根源。
然而對於當今台灣社會而言,”日久他鄉成故鄉”包含著深刻複雜的認同指涉意義,不只是指早期移民歷經數代落地生根,逐漸形成台灣本土認同的漫長過程,其實也有著召喚1949年移民認同台灣的政治課題,現在更有面對東南亞新住民融入台灣社會的族群問題。
(1991年豬頭皮與林良哲合作創作的無花果是我很喜歡的一首歌,描述了台灣歷經清朝,日本與國民黨政權的殖民歷史,我也是在這首歌第一次聽到日久他鄉成故鄉這句話。)
(2001年交工樂團發行的日久他鄉成故鄉則是在描述當今台灣新住民融入台灣社會的問題。)
香港其實也有著台灣類似的移民問題,而且更尖銳緊張。

香港vs台灣

在看《憂鬱之島》時,我才具體意識到香港跟台灣一樣也是一個移民社會,而且移民的時間跨度比台灣更短,從1840年鴉片戰爭後起算,香港這個移民社會的形成只有短短一百多年。在英國殖民香港前,香港只不過是一個小漁村,沒多少人口。但自英國統治後,香港人口激增,這些增加的人口很多都是為了躲避中國內部動亂的難民。從清末、歷經中華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波波難民來到香港,成就了20世紀香港的繁華盛世,與台灣併列為亞洲四小龍。
然而在1997年,台灣與香港兩個移民社會的命運來到歷史分歧點,走向不同的歷史發展方向。
香港回歸中國統治後,原本因為要逃離中國動亂而來到香港的移民,開始出現逃離香港的趨力。香港人與中國政權之間的衝突矛盾,使得香港在地的認同,以及自認為香港人,有別於中國人的認同感突然急遽突顯出來,香港人急於拋下中國人的身份認同。這種有意識的區隔香港人與中國人的認同轉換過程,與台灣人擺脫中國人認同的過程類似。但台灣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逐漸建立起台灣人的自我認同,香港人卻僅僅在幾年間就達成。
之間的差異不言而喻,台灣從日本政權轉移到中國政權,這個政權雖然殘暴,卻是一個剛戰敗逃亡且虛弱的政權,處處仰賴美國的扶植。而香港從英國政權移交到的中國政權,卻是近代史上最強大,想要挑戰美國霸權,懷有強國夢的中國政權。
面對這種政治處境,香港人的情緒顯得相當複雜,一方面想逃離香港,就像之前逃離中國避難香港一樣,但一方面又更加認同香港本地,與先前為躲避中國動亂而逃到香港的難民心態又明顯不同。
《憂鬱之島》透過幾個的歷史場景的對比,揭露出香港人這種複雜矛盾的心態。

《時代革命》vs《憂鬱之島》

如果說《時代革命》透過短暫的反送中運動,呈現香港人認同的急速轉變,以一種橫斷面的官民衝突來說明香港人認同如何形成,《憂鬱之島》則是拉出歷史視角,從縱斷面來說明香港人認同的發展歷程。
《憂鬱之島》透過三組人,三個歷史事件來對照當今香港的歷史處境,每組人都有找到事件當事者來親身說明,以及找到歷經佔中、反送中事件的年輕人扮演當年當事者,讓年輕人重演當事者當年的經歷,並讓他們與當事者進行跨世代的對話。
第一組是1967年左派反對殖民政府的暴動事件,一位左派青年自認為是中國人而反對英國殖民當局而被捕下獄,到了現在成為親中的香港資本家富豪,在汶川地震還捐錢救助中國。在本片中,這位富豪還與當年同學長毛聚會閒聊,看到這裡,我才意會到《憂鬱之島》的拍攝日期比《時代革命》還早。
第二組是1970年代為逃離文化大革命而冒險渡海到香港的年輕夫妻,時間推進到了現代香港,過去的逃難夫妻積極參與反送中運動。另人印象深刻的是丈夫即使已經七十歲了,仍然每天下海游泳,就像當年偷渡游泳到香港來一樣勇健,而且身體柔軟度超好的,看到他下海前腿部拉筋誇張角度就讓我不禁汗顏。
第三組則是1989年天安門事件爆發時北上支援北京學運的香港青年,後來成為人權律師,並幫佔中九子辯護,每年都參與64追思活動,一直到香港政府禁止六四追思活動的舉辦。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聽到青年人喊著"香港獨立,唯一出路"時,不禁對這些青年人勇氣發出的讚嘆。
這三組人或說四組人代表著香港不同的民族認同情感,認同中國共產黨的左派青年,現在變成香港的紅頂商人;為躲避中國共產黨暴政逃到香港的難民青年,最後成為積極參與反送中,反中共政權的香港人;年輕時支持中國六四民主運動,具有濃厚中國人認同的年輕人則成為香港人權律師,為底層民眾發聲。最後則是像台灣天然獨的年輕世代,成長於97年後的年輕人,對於香港的認同是非常自然的形成,並沒有像老一輩那種糾結於英國殖民政權與中國政權認同之間的掙扎拉扯。
香港年輕人看著英國殖民政權遺留下的自由法治制度逐漸被中國蠻橫拆除瓦解,怎麼也不可能不意識到香港社會與中國社會的差別。
但可悲的是再下一代的年輕人,可能無法感受到英國殖民政權遺留下來的法治人權精神,最後可能就會像中國現在充滿戰狼精神的小粉紅一樣,成為捍衛中國共產黨政權的紅衛兵。
看完本片後我對於香港人的命運又更為悲觀了。
ps1:其實上禮拜五一上映,我下班後就去看了本片,看完後有點鬱卒,就如片名一樣真得很憂鬱,沒心思寫心得,但看到這週禮拜三國影中心出來的票房,只有20萬元,真是慘,決定來寫篇感想文順便推薦本片,真得很值得觀看,紀錄片的深度不輸《時代革命》,趕快去看,要不然就下檔了。
ps2::本片由於題材敏感,無法透過香港電影市場資金來拍攝,很多人基於理念支持,然後又考量政治現實,只能低調以金錢贊助本片的拍攝,所以影片最後對於贊助者謝詞字幕,出現大量無名氏,以及各種暱稱化名,看到感謝名單中出現佐藤健的化名時,不禁覺得時機真好,佐藤健與滿島光合演的《First Love 初戀》現在正火紅中,雖然我已棄番,沒辦法我對純愛劇實在沒興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9會員
135內容數
對日常生活所看所聽之事的不負責任隨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菜有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阿根廷,1985》改編自阿根廷民主轉型過程中一個關鍵的歷史事件:1984年至1985年間阿根廷民選文人政府對於先前獨裁軍政府迫害人權罪刑的司法大審,本片裡面出現的角色都是歷史真實的人物,時間軸也依照真實歷史去走,法庭上受害者的證詞照搬法院記錄,並夾雜著當時的媒體新聞影片與報紙
因為看到Netflix新片簡介中的關鍵詞”阿達一族”,加上提姆波頓的名字,就點進去看,雖然中間有不少快轉,但還是看到最後結局。看完心得總結:跟我預期想看的劇情不一樣,但也不難看就是了。
日本人在戰敗後至今,被迫接連著學習基於美國立場的「太平洋戰爭史觀」,基於蘇聯立場的「帝國主義戰爭史觀」以及基於中共立場的「抗日戰爭史觀」 那場戰爭,如果聽從美國的,就是民主戰勝法西斯;聽從蘇聯的,就是美英帝國主義與日德帝國主義衝突;聽從中共的,就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遭遇慘痛挫敗。
之所以會說《因為我們忘記一切》是神劇,是因為調性非常奇特,並沒有日劇常見套路或經典劇情,但拍攝風格又很有日劇的FU,充斥著瑣碎細微的日常生活劇情,常常點到為止,不會演到滿,也不會把意思清楚表達出來,而留給觀看者各種遐想空間。 雖然沒有啥劇情張力或爆點,不知為啥又讓人一直想看下去。我也很訝異我竟然看完
我一直很喜歡看WOWOW的推理懸疑劇,通常只有短短五集,劇情非常緊湊,完全不會拖泥帶水,懸疑氣氛也營造地很好,又不會淪為日本推理劇常有的說教八股劇情。
《阿根廷,1985》改編自阿根廷民主轉型過程中一個關鍵的歷史事件:1984年至1985年間阿根廷民選文人政府對於先前獨裁軍政府迫害人權罪刑的司法大審,本片裡面出現的角色都是歷史真實的人物,時間軸也依照真實歷史去走,法庭上受害者的證詞照搬法院記錄,並夾雜著當時的媒體新聞影片與報紙
因為看到Netflix新片簡介中的關鍵詞”阿達一族”,加上提姆波頓的名字,就點進去看,雖然中間有不少快轉,但還是看到最後結局。看完心得總結:跟我預期想看的劇情不一樣,但也不難看就是了。
日本人在戰敗後至今,被迫接連著學習基於美國立場的「太平洋戰爭史觀」,基於蘇聯立場的「帝國主義戰爭史觀」以及基於中共立場的「抗日戰爭史觀」 那場戰爭,如果聽從美國的,就是民主戰勝法西斯;聽從蘇聯的,就是美英帝國主義與日德帝國主義衝突;聽從中共的,就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遭遇慘痛挫敗。
之所以會說《因為我們忘記一切》是神劇,是因為調性非常奇特,並沒有日劇常見套路或經典劇情,但拍攝風格又很有日劇的FU,充斥著瑣碎細微的日常生活劇情,常常點到為止,不會演到滿,也不會把意思清楚表達出來,而留給觀看者各種遐想空間。 雖然沒有啥劇情張力或爆點,不知為啥又讓人一直想看下去。我也很訝異我竟然看完
我一直很喜歡看WOWOW的推理懸疑劇,通常只有短短五集,劇情非常緊湊,完全不會拖泥帶水,懸疑氣氛也營造地很好,又不會淪為日本推理劇常有的說教八股劇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Thumbnail
前些日子才發過【香港製造】(一)、(二)、(三),一位香港的網友看了,想要我介紹台灣的音樂、了解一下,於是應黃璧怡之邀,今天就來寫寫。 不過這個與香港同胞的交流除了讓我很欣喜外(我喜歡香港),還讓我回想到一件五年前的趣事。 那個夏天,我獨自到台北旅行,晚上住進了一家位在西門町的民宿,這間民宿這些
日治時期頭七年台灣人民的武裝抗日雖未令日軍大量傷亡,但卻大大增加日本治理台灣的成本,日本甚至一度想放棄台灣,將台灣賣給法國等其他列強。相較之下,英國統治香港時當地雖有反抗事件,但都很快就被平定,其他亞非拉美大洋洲殖民地狀況也不比香港好多少,那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呢?下面分項詳述之。 台灣地勢起伏大且
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漢人政權在台開始形成強勢 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清朝訂渡臺禁令 1875年,沈葆楨上奏解除禁令 1895年,日本拿到台灣 清朝到日本治台之間200年,平埔媽是17世紀就開始與渡海移民的唐山公成家,然後生出混血後代,到19世紀尾日本時期已經混血6代以上。因為缺乏女性以
香港在1997回歸了,享有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但實際情況如大家所見,加拿大就只有對香港有著不一樣的待遇。 是因為台灣還不夠慘嗎? 我不覺得。
Thumbnail
很多年前有首老歌,名為「香港香港」,歌詞中寫道:「說一聲香港 香港 你永遠是尋夢鄉,香港香港你那色調難忘,香港香港載有我童年夢想...」雖然我對香港沒有鄉愁,但三次到訪香港,卻有著全然不同的感受。 過往的職涯中,曾經與香港人共事約莫三年,雖然時間不長,但卻讓我感受到不少的價值觀衝擊,香港因為歷
哪裡是家台灣是我的家,雲林是我的家,中國是我的家嗎?不是,可是我從小到大讀的是中國的歷史、台灣的歷史,英法聯軍的屈辱,日本殖民的痛我好像可以跟中國人民一樣共鳴、觸動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想統一,但不能理解的是他們使用的方式,砲彈、飛機、在地震當中網路上粗鄙的語言,武力的統一我們能幸福嗎?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回到香港後,我並沒有太感知到一切有沒有變,因為好像我也不知不覺的忘掉了離開前的香港曾是怎樣,即便中間其實只隔了一年。 其實好像我也沒有說離了哪個地方不能生活,離開前雖預想了會呼天搶地的思鄉,而事實上也的確無時無刻在批評宜居的移居地沉悶乏味,但卻一直沒什麼要必定要回去一趟的衝動。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Thumbnail
前些日子才發過【香港製造】(一)、(二)、(三),一位香港的網友看了,想要我介紹台灣的音樂、了解一下,於是應黃璧怡之邀,今天就來寫寫。 不過這個與香港同胞的交流除了讓我很欣喜外(我喜歡香港),還讓我回想到一件五年前的趣事。 那個夏天,我獨自到台北旅行,晚上住進了一家位在西門町的民宿,這間民宿這些
日治時期頭七年台灣人民的武裝抗日雖未令日軍大量傷亡,但卻大大增加日本治理台灣的成本,日本甚至一度想放棄台灣,將台灣賣給法國等其他列強。相較之下,英國統治香港時當地雖有反抗事件,但都很快就被平定,其他亞非拉美大洋洲殖民地狀況也不比香港好多少,那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呢?下面分項詳述之。 台灣地勢起伏大且
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漢人政權在台開始形成強勢 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清朝訂渡臺禁令 1875年,沈葆楨上奏解除禁令 1895年,日本拿到台灣 清朝到日本治台之間200年,平埔媽是17世紀就開始與渡海移民的唐山公成家,然後生出混血後代,到19世紀尾日本時期已經混血6代以上。因為缺乏女性以
香港在1997回歸了,享有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但實際情況如大家所見,加拿大就只有對香港有著不一樣的待遇。 是因為台灣還不夠慘嗎? 我不覺得。
Thumbnail
很多年前有首老歌,名為「香港香港」,歌詞中寫道:「說一聲香港 香港 你永遠是尋夢鄉,香港香港你那色調難忘,香港香港載有我童年夢想...」雖然我對香港沒有鄉愁,但三次到訪香港,卻有著全然不同的感受。 過往的職涯中,曾經與香港人共事約莫三年,雖然時間不長,但卻讓我感受到不少的價值觀衝擊,香港因為歷
哪裡是家台灣是我的家,雲林是我的家,中國是我的家嗎?不是,可是我從小到大讀的是中國的歷史、台灣的歷史,英法聯軍的屈辱,日本殖民的痛我好像可以跟中國人民一樣共鳴、觸動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想統一,但不能理解的是他們使用的方式,砲彈、飛機、在地震當中網路上粗鄙的語言,武力的統一我們能幸福嗎?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回到香港後,我並沒有太感知到一切有沒有變,因為好像我也不知不覺的忘掉了離開前的香港曾是怎樣,即便中間其實只隔了一年。 其實好像我也沒有說離了哪個地方不能生活,離開前雖預想了會呼天搶地的思鄉,而事實上也的確無時無刻在批評宜居的移居地沉悶乏味,但卻一直沒什麼要必定要回去一趟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