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看到Netflix新片簡介中的關鍵詞”阿達一族”,加上提姆波頓的名字,就點進去看,雖然中間有不少快轉,但還是看到最後結局。看完心得總結:跟我預期想看的劇情不一樣,但也不難看就是了。
小時候很喜歡看阿達一族真人版電影,很喜歡片中那種挖苦諷刺社會主流價值與刻板偏見的黑色幽默,以及各種古怪荒謬的角色人設。不過扒開片中各種荒誕倒置的情節,阿達一”族”本質上仍是服膺於傳統的家族價值觀。角色外在行徑看似乖張挑釁,但內在仍是傳統保守。
阿達一族有趣、好看的就是這種內在與外在的極大反差,外人誤解為充滿惡意與挑釁的言行,卻是源自於阿達一族內心的體貼與善良。
既然劇名叫《星期三》,當然故事主角是阿達的女兒星期三,整個劇情調性一反前作電影原本框架。在前作電影中,阿達家族是作為一個整體,與外界世界相對立,家人的古怪行徑再怎麼不見容於外在社會,但都有家族作為最後依歸。阿達家族那種不遵循世俗標準與社會規範、堅持異類的底氣是來自於家族的凝聚團結感,家族對於阿達家人的重要性遠大於外界對個人的評價。
在本劇中,星期三被送到離家遙遠的住宿學院,脫離了家族,隻身一人對抗陌生與潛藏惡意的外界,而且更多添加了一個元素,青春期女兒對家庭的反抗情緒,這使得本劇劇情主調性大翻轉,從原本的黑色諷刺劇變成青少年成長劇。家族不再是異類的保護傘。
星期三身心上的異類與特立獨行,不再只是源自於家族對於個人心性發展的尊重與包容-父母不會以外在世俗的標準與規範來要求小孩遵循,而是變成一種青少年對於外在世界的厭惡與不滿。星期三不只對抗外在社會,也對抗家庭,因而變成一隻時時警覺外在環境的刺蝟。
星期三從原本一個個性古怪,有特殊嗜好的角色,變成一個不斷對抗外在世界,個性堅毅剛強的孤僻角色。角色屬性完全不同。老實說,我並不很討厭,雖然他哪種刺蝟性格有時看來很自私,往往很自我中心地利用同學對他伸出的善意。不過我看到星期三在陽台拉大提琴以及舞會中的怪異舞姿劇情就覺得他好帥歐,內心不自覺就原諒他的自私,如果換成其他男角色,我大概就會想揍他。
就像其他校園青春片,最後主角成長了,不只跟家庭和解,也跟社會和解,一直要像星期三那種採取全面對抗否定的態度太累人了。
不過家庭角色的翻轉,不只是配合青少年成長劇的需求,還有針砭美國政治的目的。
三十年前阿達一族電影一方面挪用差異政治的概念,一方面又訴諸傳統家庭價值,巧妙地揉合兩個對立的政治立場,用很好萊塢的折衷方式回應了當時美國文化戰爭的重大爭議課題,高舉承認差異的主張但又不挑戰美國白人中產階級的傳統家庭價值觀。相較於現今很多政治正確電影,阿達一族系列電影的處理技巧高明許多。不過那也有時代的特殊背景,才能如此處理。
《星期三》大幅度消減了阿達一族中傳統家庭價值觀的成分,直接赤裸地面對社會、政治上的差異問題。畢竟歷經了三十年的文化戰爭,美國社會對不同族群、文化、宗教與性別的歧視仇恨動員反而更加極化。本劇設定上把阿達一族祖先追朔到17世紀清教徒殖民地時期的一個從墨西哥來的女巫,看到劇中清教徒獵殺女巫的場景,不經讓人想到川普把中南美洲移民當成罪犯,毒販,污染美國價值,危害美國安全的毒瘤,誓言要把移民趕出美國的畫面。
而且本劇也翻轉了哈利波特的故事元素,本劇的奈落學院很明顯是在致敬霍格華茲學院,除了拍攝預算的巨大差異,導致本劇的學院場景顯得有點簡陋,但更大的差異在於歧視的對象,哈利波特是與眾不同的學院巫師貴族菁英歧視平凡的麻瓜大眾,而在本劇中則是普通平凡的糯米民眾歧視學院裡與普通人不同的異類。所以奈落學院外觀像霍格華茲學院,但內在本質卻是偏向變種人的X學院,是用來保護異類不被社會大眾所傷害,而不是用來規訓巫師避免傷害社會大眾的地方。
這種差異可能是源自於英國貴族傳統與美國共和傳統的不同。在英國,歧視是來自於根深蒂固的貴族階級制度;在美國,歧視則是隨著民粹排外心態的煽動而出現。
本片老實說有些地方讓我看得很尷尬,但做為校園青春片,我覺得是無法避免的,畢竟年輕時我也很喜歡看這種邏輯有點奇怪的片子。搬戲的肖,看戲的空,大概就是這樣吧。
會覺得不錯看的另一個原因是我一開始竟然猜錯最後大魔王是誰,因為麻瓜選項只有兩個,但我前段竟然猜錯,等到後段劇情明朗後才猜出大魔王。明明二選一很好猜,我竟然猜錯,真殘念,雖然一開始我也有懷疑到大魔王,但被後面劇情給誤導了。就懸疑推理性上,我覺得還不錯,所以還是決定寫篇文章推坑一下。
ps1:本劇的配角真得演得不輸主角,尤其是星期三的室友,真得演得很好。主角的機車性格也演得很好。本劇看片重點不是看場景特效與編劇,是看演員的優異演技。
ps2:事後再看預告片,真得只有游泳池那段有充分顯現阿達的精神
ps3:做個梗圖表示我對本劇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