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4|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次世代教育~重啟世界的永續循環(五)圖像初構

但所謂「次世代教育」,並非如同一味追著變種病毒跑的「雙價疫苗」,而是治本清源、來到上游與前端,甚至另一個維度去防止病毒產生。以下我們試著從本體論、認識論及倫理觀三個向度來嘗試建構:
一、本體論
(一)價值主體:
教育的主體是人,過程即是目的,教育應專注於啟迪人心、發展人智,不再為任何政權、體制及時代任務服務;更不再因為自身的工具化,進而將師生物化。讓教育「創造」未來,而不是讓未來「塑造」教育。
(二)去中心化
連YT、FB、IG這些平台都會消失的WEB3時代,人們的知識學習也開啟「點對點」的模式,人人可以用演算法自由在網路世界遨遊,學校也要開始「去中心化」,開始鬆動目前這種需要特定時空、特訂課程、特定教材與特定課表的學習方式。
(三)自組織體
數位世代的演進,一日千里、複雜難測,因應「次世代教育」的學校營運架構,不可能一成不變,而應該怎麼變也不會有「最佳方案」,所以從行政服務到教師增能機制,都必須有預測、應變、重整、再生的「韌性」與「自組織」的能力。
二、認識論
(一)系統循環
學校之所以被稱為「教育工廠」,主要就是沿襲「流水生產線」的線性思維,這種只問生產、只問結果,而不問品質與影響力的「生產導向」經營方式。線性關係是有終點的,教育工作應該是系統循環,而且必須是「善的循環」。
(二)非同質化
每個學生都是唯一的,讓學生從排名、比序的「教育市場」脫身,不再成為只被關注漲跌的「教育投資」工具。同時,學生就是一個完整的人,不能再以量產觀念強行將學生的品德與學業分割。因此每個學生,都是獨特、不可替代的。
(三)擴增實境
只為達標的學習,容易侷限於書桌、課本與考卷,於是往往學完才發現有「致用」的問題。未來學校不是專為產業培養就業人才,而是能在真實社會終身學習與行動創造的人,因此學校除了必須成為一個真實的民主社會,還須結合數位虛擬空間以及地方社區社會,提供學生OMO(線上融合線下)的學習場域,鼓勵學生透過日常真實議題,包括現行課綱19大議題與SDGs17項目標,展開跨領域統整學習。
(四)遊戲金融
長久以來,學校教育忌諱「商業活動」,課程教學極力避免與金錢物質連結。事實上,商業活動的「搬有運無」對促進社會的交流分享,城市、交通的興起,都有莫大貢獻。一直沒有商業活動的校園,其實是缺少人際互動與社會發展的。尤其在「生生用AI」的未來,學生更容易蜷居在各自的安全窩與舒適窩。結合「遊戲化金融」的課程,諸如自組織的「NPO社團」或「班級社會企業」,都可以促進人際溝通,且讓學生「用以致學」。
(五)自動化
教育工作要從目前徒務「製造量產」的「悲傷曲線」,開始向左端的「研發創新」,以及右端的「行銷服務」延展。關鍵是導入「人工智能」,讓機器人負責大部分重複繁瑣的工作,以及進行各種學習數據分析,讓教師將主要的心力放在研究發展及學生的關懷,重展笑顏。
三、倫理觀/同村共好
學校必須從自詡為文化中心、文化堡壘的「孤島」心態,開始向社區學習:以社區的人士為老師、社區的空間為教室、社區的文化為教材,連結在地社會企業與地方創生團體,最終衍成一個地方社會的教育生態體系,以實踐「同村共好」,畢竟「養育一個孩子是全村人的共同責任」。
以上對於「次世代教育」的初步描繪,涵括了價值主體、去中心化、自組織的本體論:以及系統循環、非同質化、擴增實境、遊戲金融、自動化等知識方法的認識論;最後則為共好生態體系的倫理觀。在縱向時間軸部分,則傳承現代學校教育的優勢,也因應WEB3時代及元宇宙的發展,最主要仍是教育主體性的重塑與關切。教育如果不能恢復獨立自主的超然地位,人類就無法脫離目前因循的向下迴圈,也難以重啟世界的永續循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李惠銘AM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