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2/1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變質的初衷

    嘗試過了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許多事情都是這樣,越是沒有做過的,越覺得自己可能有興趣,自己不曾擁有過的,好像特別想要。
    但真的獲得了,嘗試了以後就發現自己好像也沒那麼喜歡,好像也沒那麼特別,不如當初一直放在心上的白月光、朱砂痣那麼美好。
    是否我們都在這種循環當中呢?無論是興趣、工作、學習,哪一種都好像可以又不可以?在做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熱情,慢慢消失了當初的感動,忘記當初的初衷,好像它演變成了某種壓力與責任,不再是當初喜歡的「它」。
    以我自己的例子,養成了習慣每天寫一篇文章,一開始是為了要讓自己的生活產生目標,讓自己每天都有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的感覺,因為是自己設定的目標,是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
    過了一兩個月,慢慢開始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寫,要寫什麼,其實一開始自己寫就是為了抒發情緒,平時無法完整找到一個對象說的感觸,用文字的方式來表現,或許可以找到有共鳴同感的人,或許只是自己的碎念,無論是那種,「不平則鳴」,寫出來之後內心的鬱悶、不平衡就解決了。
    但養成習慣、成為一種壓力就又不同,好像把原本的初衷偷換了一個報酬,就像是「鬥蟋蟀的孩子」的故事:原本小孩子們鬥蟋蟀是為了自己的樂趣,結果因為吵到了一旁的住戶,住戶也是一個懂得操控人心的人,他知道怎麼做可以讓這些小孩子不要再到他門前鬥蟋蟀,告訴這些孩子讓他們每天來鬥蟋蟀,每天付給他們10元,小孩們都很開心。
    小孩前幾天還很開心鬥蟋蟀還有錢可以拿,等於是把興趣當工作,結果到了第三天,住戶說以後你們來我不付錢了,小孩們因為住戶不願意付錢就再也不到那邊鬥蟋蟀了。
    雖然這個故事是一個心理學應用上一個很聰明的案例,但很遺憾的是這些小孩是否從此後都忘記鬥蟋蟀的快樂了呢?
    我們是不是也會像這些鬥蟋蟀的小孩一樣,因為許多原因讓我們的初心被其他的人事物給誤導,讓我們再也無法回到過去最純真的自己?
    玩樂的初衷變成金錢報酬,我們的人生有多少這種狀況,想玩玩的心,變成沈重的壓力。
    原本的我們還想要做什麼呢?
    或許把初衷找回來,會感受到不一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