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初版
2022/9月增修
2024/3月、7月新增
■■■■■■■■■■■■■■■■■■■■■■
國防部啟動建造7艘海鯤級量產型潛艦(包括潛射魚叉飛彈系統與魚雷武器裝備)編列2840億,從2025年起分15年期程,以年度軍事投資預算執行,採3+2+2三階段進行性能提升優,與台船建造儎台艦體,美商洛馬、雷神公司組專案團隊規劃潛艦戰鬥系統紅區裝備。第一階段3艘每艘間隔1年6個月開工,預計2027年下半年度就進入第二艘開工期程。 因為預算排擠,6000噸新一代巡防艦延後,不列入2025國防預算。
■■■■■■■■■■■■■■■■■■■■■■
2024年,美國決定延壽伯克1,也沒有出售堤康跟自由級給台灣的跡象,在年底美國總統大選前,看看還有啥變數出現。
●●●●●●●●●
2023國防預算,海軍確定把震海原型艦案,改成兩艘2000噸輕巡防艦原型艦案,隨後在設計商G&C的建議下,放大到3000噸,同時進行6500噸驅逐艦的研究案,以及美國對台灣軍援政策法案推動,台灣海軍的未來規劃就有新一步的調整。 2023年台灣國防預算/海軍:
★新一代輕型巡防艦第二階段原型艦,總經費245億4322萬,2019~2026執行
已編列3億3784萬,明年編列47億6935萬,原計畫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第二階段原型艦
★辦理一般武器先期選擇與採購準備暨「委外辦理6,500噸驅逐艦三種艦艏船模阻力及耐海試驗與聲納罩噪音量測評估」作業委託所需委辦費,計需500萬
中科院:
★新一代輕型巡防艦-第2階段原型艦籌建委製案(中科院),計需138億1070萬,納入2023~2026執行
明年編列28億8785萬
●●●●●●●●●
推測台灣海軍未來:
特級艦:
★8000噸級神盾驅逐艦,最優選擇是美國中古伯克級Flight 1/2版本4~6艘,如果美國從2026開始除役初期型伯克級Flight 1的21艘,SPY-1D機密等級降低,願意出售的話,台灣有很大機會購入,可應對中國大量建造的052C/D、055等神盾驅逐艦。如買4艘,基隆級除役,或搭配2艘基隆級使用,除役濟陽級。如購入6艘,基隆級、濟陽級全數除役,再以更小的二級艦換取預算規模與作業維持費。如果要升級雷達,也可能選擇洛馬的SPY-7,跟日韓澳西共同分擔,讓伯克級再戰30年。基隆級除役,SM-2與雷達等系統可用來升級成功級,使其能發射全射程的標二飛彈,充當防空巡防艦使用,但CP值低可能性不高。 如美國軍援台灣二手提康德羅加級4艘,因為噸位更大、人員更多,艦體與SPY-1B更老舊,是較差的選項。因為美軍船艦不足,要延壽伯克級使用,加上沒有出售堤康的打算,這部分暫時沒有後續。 ★6500噸級神盾巡防艦6艘,震海艦/神盾艦備案,配備四面或三面固定式AESA主動相位陣列雷達,類似AN/SPY-6(V)3/4。防空型驅逐艦會取代基隆級,至少64管垂直發射系統,才足夠發揮神盾的性能,如沒有購得伯克級就會進行此案,類似西班牙的F100巡防艦。 如果美國軍援二手伯克級或提康德羅加級,6500噸驅逐艦會轉為反潛巡防艦,降為一級艦使用,配備AESA雷達+32管Mk41+32管海劍二,強化拖曳聲納與反潛能力,接近星座級設定。另外,2030年前沒買到伯克級Flight 1/2,也沒完成震海艦,也可跟團星座級,但美國管制AN/SPY-6外銷,可能要改洛馬的AN/SPY-7或歐洲雷達系統。因為輕巡跟美國G&C合作,讓星座級設計外銷台灣的可能性提高不少。 一級艦:
★4500噸反潛巡防艦,原本12艘上下的震海計畫,主打反潛,配備四面小型X波段主動相位陣列雷達跟旋轉式海鷹眼,規劃取代成功級10艘,2040年代再取代康定級6艘。震海艦會配備32管以下垂直發射系統,有限的區域防空能力,反潛任務優先,注重聲納等水下作戰系統,縮小海軍一級艦規模。因為戰系雷達開發進度受阻,2022年取消,轉為生產更小的輕型巡防艦。可能備案包括接收美國3500噸的LCS自由級,引進COMBATSS-21戰鬥系統,濟陽級優先除役,然後開發6500噸反潛艦,提升噸位減少數量。 6艘康定級確定升級雷達戰系與海劍二VLS、拖曳聲納、新版76快砲後,就會繼續服役20年以上。而在輕型巡防艦跟6500噸防空艦等選項服役前,成功級必然要繼續擔任海軍主力,如要升級,可挑選6艘改裝,通用輕巡的戰系雷達,拆除MK13,加裝32管斜射海劍二+雄二雄三、海劍羚,用較低預算維持海軍戰力。成功級升級案會跟輕巡、自由級、伯克級、6500噸巡防艦連動,變數很多。如果美國軍援台灣自由級,成功級也可除役,將升級設備轉移到自由級上使用,並加裝拖曳聲納。 另一備案是將輕巡放大成4000噸,增加直升機庫跟艦體聲納,使用輕巡的雷達戰系,VLS增加到32管,6~8艘取代成功級,形成3000(二級)、4000(一級)、6500噸(特級)的星座級家族,2040後繼續發展,再生產接替康定級。 二級艦:
★3000噸輕型巡防艦12艘,分防空型、反潛型,數量可調整,用以填補一級巡防艦的戰備空檔,接手成功級在台灣海峽的巡邏任務,配合濟陽級除役降低艦艇人數。武裝比照塔江級的4枚雄三、8枚雄二、16枚海劍二(反潛型+拖曳聲納),或是8枚雄三、8枚雄二+華陽VLS的32枚海劍二(防空型)。二級艦確定使用美國星座級設計,艦體放大可以強化反潛能力,增加艦體聲納,配備拖曳聲納、反潛魚雷。輕巡要能執行防空、近岸反潛任務,有直升機甲板無機庫,通用塔江級研發成果,採用BAE的Type 997雷達跟加拿大洛馬的CMS-330戰系,當成震海艦的試驗平台。如果震海艦修改為6500噸巡防艦,數量減少,也可能由增加數量的二級艦所取代。 如果預算不足,也可能接收美國軍援/租借6~10艘自由級,改裝輕巡裝備,當成反潛艦使用。輕巡則以防空型續造4艘+6艘自由級,或者直接改造4000噸級一級艦,二級艦全由10艘自由級接手,並把兩艘原型艦裝備統一,華陽VLS+拖曳聲納全配。 特級艦/一級艦/二級艦搭配方式
基隆級x4/堤康x4/伯克x4~6/6500噸x6/星座級x6
康定級x6/成功級升級x10/4000或6500噸震海x6~8
3000噸輕巡x2~12/自由級x6~10 三級艦:
★600噸沱江/塔江級匿蹤飛彈巡邏艦12艘,主打不對稱反艦任務,塔江級11艘備有海蜂眼PESA雷達跟海劍二,具有中短程區域防空能力。錦江級將艦砲、飛彈轉移到塔江級之後,可改裝成電戰反潛艦,並依船況需求除役。另外還有海巡安平級巡邏艦12艘,戰時轉換到軍方操作,可攜帶16枚反艦飛彈,當成大型飛彈快艇使用。
●●●●●●●●●
★180噸光六飛彈快艇31艘,可依船況除役。150噸左右的下一代飛彈快艇,放大光榮之星,發揮雙體船吃水淺的優勢,搭配近程反艦飛彈、魚叉反艦飛彈,負責台灣海峽內近岸防禦,可以分散佈署到中小型漁港。裝載8枚雄二或8枚魚叉,或是4枚雄二+2枚雄三的模式,接替光六快艇,填補沱江級的火力空檔。 ★2艘劍龍級潛艇+IDS潛艇8艘,海獅級潛艇2艘除役。 ★陸基海鋒飛彈大隊(雄二、雄三、雄三增程型、魚叉飛彈發射車),二線後勤艦艇。在不增加海軍人員前提下,人數配置勢必要增加海軍員額或減少巡防艦數量因應。 台灣海岸主要防線:
北部:基隆港~蘇澳港,往西延伸到台北港、台中港,往南延伸到花蓮與菲律賓海。
南部:馬公港~左營港~高雄港,往北延伸到台中港,往南延伸到巴士海峽、台東菲律賓海。
■■■■■■■■■■■■■■■■■■■■■■
★關於震海艦跟2000噸輕巡防艦的關係
最近這兩案的新聞又多了起來,主要是震海原型艦進度停滯,濟陽級除役壓力無法解除,輕型巡防艦的需求就被提出。很多人以為這兩案互相有取代性,但只要研究一下台灣海軍的規模,就會理解震海艦跟2000噸輕巡防艦其實是互生的連結,而不是互相排斥。 首先,1990年代,海軍買了8艘美國二手的濟陽級,一艘約台幣24.5億。建造8艘成功級,一艘約168億。跟法國買了6艘康定級,一艘約133億,不包含武器。也就是說,台灣海軍以大約15艘成功級的價格,買了22艘4000噸級的巡防艦,犧牲二級艦作為代價。 2000年後,海軍買了4艘美國二手的基隆級防空驅逐艦,一艘約71億台幣,也就約兩艘成功級的價格買4艘基隆級,是傑出的一手。同時期的潛艦案被國民黨阻擋,無法進行,海軍飲恨。總括來說,台灣海軍只以17艘成功級的購買價格,維持了26艘大型艦艇的規模,這是超級大膨風,對軍備來說有不良的影響。 到了2020,這些艦艇進入汰換或升級的階段,震海原型艦預算就高達245億,同時IDS、沱江級、陸基魚叉都確定進行,MH-60R也排入明年預算,震海艦勢必無法在2025年前獲得大量建造預算,再加上技術卡關,不管是中科院或是引進外國技術都是如此,海軍只能以拖待錢,但是老舊艦艇的除役壓力,卻是無從閃避。 因此,如果想在2030年以前除役6艘濟陽級,可能的選擇就不是震海艦,因為預算不足與技術來不及,而震海艦的性能需求,是以汰換成功級當成標準,預算就不可能降低而犧牲性能。當6艘康定級確定以431億由法國與中科院進行升級,震海艦的急迫性就可以延到2030~2040,再去汰換成功級與康定級。
這些條件都確認後,震海艦的路線就更加明確,一是在2030年代取代成功級,或是放大成6500噸的防空巡防艦,取代基隆級,最後是2040年代取代康定級。那麼濟陽級怎麼辦?沒有預算空間就得回到1990代的選擇,恢復二級艦,這才是輕型巡防艦案跑出來的原因。真正會取代震海艦的,是美國便宜的二手艦,如果美國推銷除役的自由級LCS,一艘100億,海軍要不要考慮?比照濟陽級模式,引進6艘,那震海原型艦的進度會延後到2030,只剩取代康定級的選項,甚至更進一步也會被自由級搶走。 同時,2025年後美國可能就要開始除役伯克級Flight 1,台灣海軍想不想爭取?這個預算又會跟震海艦強碰,如果一艘二手伯克級開價200億台幣,海軍會選哪一個?如果一艘自製的6500噸防空型巡防艦要400億,還得承擔開發風險,那最穩定戰力的伯克級不要嗎?更別說後面還有一個星座級,美國如想推銷盟國共同採用分擔成本,2030後就是更好的選擇,價格可能是350億,這些條件都會強烈打擊震海艦的發展。 PS:如果震海原型艦到2030前依舊卡關,無法量產,也沒有便宜的自由級可以收,其他外購選項預算又不足時(比如被伯克級或星座級優先),升級成功級也會是備案之一。可以挑選較新的6艘,更換雷達、戰系、飛彈、拖曳聲納,繼續服役到2040,延後新一代巡防艦的替換。 回到2000噸的輕型巡防艦,他的開發可以當成是震海艦的風險評估,如果性能達不到需求,那找美軍二手艦可能更保險。如果性能達標,價格合理,會幫震海艦排除更多阻礙。而較少的預算,可以在2030年前頂上濟陽級除役的空檔,跟升級後的康定級交換任務,怎樣看都是震海艦最好的預備動作,而不是一股腦地就拚震海艦,然後造成戰力空檔,或是性能不足被腰斬。 兩派人馬都在放話,8艘輕型巡防艦我覺得也是誇張,4艘防空型4艘反潛型更會增加預算負擔,不如6艘通用型就夠。而震海艦的困難更大,中科院技術還不到位,外國軍火商都有政治因素要克服,跑下去都是三五年才能看到結果。海軍一定知道這些,所以早在2018就推輕型巡防艦,2019就開始6500噸與2000噸的船體研究。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半路殺出程咬金的狀況,機會可能越來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