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打台灣要花多少時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如果中國要打台灣,要看打哪邊,就得花多少時間。要打全壘打、犧牲打、 安打、短打,要準備的東西都不太一樣。

raw-image

要登陸台灣,能留越多個月可以持續登陸,勝率越高,不然就是犧牲打。最早4月可以登陸,打到10月就得控制台灣,後面運補會受阻於東北季風,就算已登陸幾萬人,可能都壓不住。實際上如果從偷襲珍珠港開始,預估至少先打兩個月海空戰,才會有後續,所以4月要登陸,1月就要開打。3、4月有春雨,5月有梅雨,都可能延誤作戰的時間點。4月氣候變好才開打,則是6月以後才能登陸,失敗機率更高,因為要賭有幾個颱風也跑來台灣,萬一來一兩個大的,可能登陸設施就會全毀,解放軍全軍覆沒。當然,這是沒有中國內應,或親中總統直接投降的狀況。

不管幾月打,假設中國解放軍都訓練好了,另外還要提前3個月調動部隊,1月打就是前年10月要動,4月打就是1月動,春節過年不能放假就是跡象。而要調動飛機、登陸人員裝備、船隻,到達浙江、廣東的港口,以及在福建對台打擊地點,兩三個月不可能不休假,突然跑來一堆各省解放軍,人民都會知道怪怪的,而且數量會遠大於演習。後勤補給得要準備登陸人數的幾倍,還有幾倍的運補船隻也都要開始管制,才能維持半年以上的持續運補。當然你不準備也可以,那就是派出去打一波當成消耗品,打光就結束也可以。

要打澎湖,可能要打幾年,那就不用管幾月打,因為澎湖周邊都是雙方陸基火力可及範圍,會變成封鎖台灣海峽的823。台灣會得到各國火力支援,台灣海峽全封,韓國日本災情慘重,中國北部商港全停,歐洲與東南亞往日韓海空航線都要繞遠路。

打金門馬祖也是隨時都可以,換成台灣運補不易,中國可以輕鬆實質封鎖,但代價是更難對台灣澎湖發動進攻,中國船隻只要在台灣周邊200公里都可能被攻擊以及反封鎖,甚至台灣直接打擊上海、廣州,那你中國要怎麼辦。東沙的效益比金馬更低,平民數量遠低於金馬,而且航程遠雙方都可以持續攻擊海上目標,怎樣看都不是踩地雷的好目標。

三種打法,就是沒有封鎖台灣那種方法,因為你只要封鎖,台灣一反擊就是全面戰爭。唬爛啥封鎖台灣很容易的人,都是詐騙,大家都有刀有槍,誰敢假哮誰就會挨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Bob Chen的沙龍
125會員
926內容數
用科學的方式,還原占星真正的樣貌
Bob Ch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31
中國要如何打台灣,完全取之於台灣防衛能力有多強。如果以台灣陸基反艦飛彈射程200公里,海空軍制海範圍400公里來看,假設中國航母防衛範圍也要200公里,既然出海就要到陸基空軍到不了的地方才有戰略意義,那中國航母艦隊要能發揮戰略效果,又能夠維持基本安全作戰的區域大概只有3個。 安全區域選定的條件:
Thumbnail
2025/03/31
中國要如何打台灣,完全取之於台灣防衛能力有多強。如果以台灣陸基反艦飛彈射程200公里,海空軍制海範圍400公里來看,假設中國航母防衛範圍也要200公里,既然出海就要到陸基空軍到不了的地方才有戰略意義,那中國航母艦隊要能發揮戰略效果,又能夠維持基本安全作戰的區域大概只有3個。 安全區域選定的條件:
Thumbnail
2025/01/16
雷達的原理也類似這個CPU跟GPU。 傳統都卜勒雷達就是CPU,有強大性能一次掃一個地方,所以雷達要不斷旋轉,掃到一遍,處理一個地方。是雷達技術的起始,現在看來省電、體積小、便宜。 陣列雷達則是GPU,有一堆小雷達聚合在一個雷達陣列上,專門掃描各自的區塊,然後整合成方位跟高度的資訊,完成掃描(作
Thumbnail
2025/01/16
雷達的原理也類似這個CPU跟GPU。 傳統都卜勒雷達就是CPU,有強大性能一次掃一個地方,所以雷達要不斷旋轉,掃到一遍,處理一個地方。是雷達技術的起始,現在看來省電、體積小、便宜。 陣列雷達則是GPU,有一堆小雷達聚合在一個雷達陣列上,專門掃描各自的區塊,然後整合成方位跟高度的資訊,完成掃描(作
Thumbnail
2024/12/31
現代空戰的作戰範圍擴大,主要是雷達跟中程空對空飛彈的普及。雷達強就能看清楚敵人,100公里的中程空對空飛彈帶得又夠多,一個小隊的戰機就可以涵蓋半徑200公里以上的作戰範圍。以台灣南北到台灣海峽空域,大約是300x600公里,北中南各一個作戰空域,各一個小隊接戰大概就滿了。 以新竹為例,一起飛中程空
Thumbnail
2024/12/31
現代空戰的作戰範圍擴大,主要是雷達跟中程空對空飛彈的普及。雷達強就能看清楚敵人,100公里的中程空對空飛彈帶得又夠多,一個小隊的戰機就可以涵蓋半徑200公里以上的作戰範圍。以台灣南北到台灣海峽空域,大約是300x600公里,北中南各一個作戰空域,各一個小隊接戰大概就滿了。 以新竹為例,一起飛中程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如果中國要打台灣,要看打哪邊,就得花多少時間。要打全壘打、犧牲打、 安打、短打,要準備的東西都不太一樣。 要登陸台灣,至少要留6個月可以持續登陸,不然就是犧牲打。最早4月可以登陸,打到10月就得控制台灣,不然運補受阻於東北季風,就算已經登陸幾萬人,可能都壓不住。3、4月有春雨,5月有梅雨,6月以後
Thumbnail
如果中國要打台灣,要看打哪邊,就得花多少時間。要打全壘打、犧牲打、 安打、短打,要準備的東西都不太一樣。 要登陸台灣,至少要留6個月可以持續登陸,不然就是犧牲打。最早4月可以登陸,打到10月就得控制台灣,不然運補受阻於東北季風,就算已經登陸幾萬人,可能都壓不住。3、4月有春雨,5月有梅雨,6月以後
Thumbnail
此次的漢光演習,首度演練去中心化的指揮管制,這其實暗示了,過去曾經隱晦討論過的「終戰指導」已經走入歷史,未來台灣不可能由中央政府一聲令下,選擇投降,而會奮戰到底。過去「終戰指導」會被考慮的原因,在於台灣社會常有一股天真的想法,認為如果打不過,只要投降就能立刻停戰,最少能保住目前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此次的漢光演習,首度演練去中心化的指揮管制,這其實暗示了,過去曾經隱晦討論過的「終戰指導」已經走入歷史,未來台灣不可能由中央政府一聲令下,選擇投降,而會奮戰到底。過去「終戰指導」會被考慮的原因,在於台灣社會常有一股天真的想法,認為如果打不過,只要投降就能立刻停戰,最少能保住目前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親愛的諸君,我喜歡的幹話時間又到了❤❤❤❤❤ 這一次的幹話,是要說 只要這件事情發生,中共殘黨必定武打台灣!鐵口直斷! 這件事情發生,必定武打台灣,準度之高,台灣唯有迎戰! 所以到底是什麼事發生? 正是: 只要美國公開宣告-台灣注意!中國共殘黨要出兵武打
Thumbnail
親愛的諸君,我喜歡的幹話時間又到了❤❤❤❤❤ 這一次的幹話,是要說 只要這件事情發生,中共殘黨必定武打台灣!鐵口直斷! 這件事情發生,必定武打台灣,準度之高,台灣唯有迎戰! 所以到底是什麼事發生? 正是: 只要美國公開宣告-台灣注意!中國共殘黨要出兵武打
Thumbnail
看到這類人一直強調「台灣」真的無語,中華民國本來就是一個國家!
Thumbnail
看到這類人一直強調「台灣」真的無語,中華民國本來就是一個國家!
Thumbnail
站在中共的角度,最害怕的是兩群守護土地的人合作:支持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人、支持台灣主權獨立的人。如果能從中見縫插針,便能夠: 1.使一方不願保護另一方,則入侵成功機率增加; 2.使一方無法與另一方合作,則入侵成功機率大大提高; 3.使兩方武力對抗,則可順理成章的對外用國家內部動亂的理由出兵台灣...
Thumbnail
站在中共的角度,最害怕的是兩群守護土地的人合作:支持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人、支持台灣主權獨立的人。如果能從中見縫插針,便能夠: 1.使一方不願保護另一方,則入侵成功機率增加; 2.使一方無法與另一方合作,則入侵成功機率大大提高; 3.使兩方武力對抗,則可順理成章的對外用國家內部動亂的理由出兵台灣...
Thumbnail
前兩天和幾位中國的軍官在一起吃飯,我們是從小到大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所以也不存在政治上的避諱。他們的態度是打台灣+美國+日本隨便打,儘管這看起來近乎愚蠢和瘋狂,但是從側面説明中國的軍隊的宣傳相當成功。我希望台灣社會對大陸要有深刻的認識,不是簡單片面的。 新聞原文:https://cn.nytimes
Thumbnail
前兩天和幾位中國的軍官在一起吃飯,我們是從小到大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所以也不存在政治上的避諱。他們的態度是打台灣+美國+日本隨便打,儘管這看起來近乎愚蠢和瘋狂,但是從側面説明中國的軍隊的宣傳相當成功。我希望台灣社會對大陸要有深刻的認識,不是簡單片面的。 新聞原文:https://cn.nytimes
Thumbnail
中國解放軍宣布在5月23、24日進行大規模對台軍演,國防部表示遺憾,認為這是對區域和平的挑釁行為。國軍已按規定調動海、空和陸軍,以捍衛自由民主和中華民國主權。
Thumbnail
中國解放軍宣布在5月23、24日進行大規模對台軍演,國防部表示遺憾,認為這是對區域和平的挑釁行為。國軍已按規定調動海、空和陸軍,以捍衛自由民主和中華民國主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