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2日輕型巡防艦需求規範書:
船長101.3公尺以上、船寬12.6公尺以上,船深7.8公尺以上
航速:輕載30 節以上。 續航力:滿載12節2200海浬以上
耐波力:6級風正常執行任務,7級除直升機起降外可正常執行任務,12級風可安全航行 上層船體內傾角不低於12° 航速12節以下螺槳不得有空泡噪音,以提升聲納反潛效能
CODELOG複合推進系統:36,000kW以上燃氣渦輪機,兩部720kW以上推進馬達
武器系統規劃:
輕型魚雷發射管2座(反潛型),輕型魚雷6枚,空投魚雷4枚 雄風飛彈箱組彈及發射架含架控系統 增程型雄三箱組飛彈8枚 (或雄三箱組飛彈16枚或雄二箱組飛彈16枚) 海劍二箱組飛彈16枚、發射架架控系統 (反潛型) 垂直發射架含架控系統(防空型)最大裝艦需求32枚 76快砲x1,方陣快砲x1,小口徑火砲(遙控砲塔)2座 固定式干擾彈及發射架系統x1 反潛型配備拖曳式可變深度聲納及艦機交鏈系統 直升機支援系統需具備無人機落艦及儲放能力。
■■■■■■■■■■■■■■■■■■■■■■
2022年10月11日國防部立法院報告
輕型巡防艦滿載排水量2500噸,8級風下正常執勤,採柴電或燃氣渦輪機混合推進系統,航速最大30節,配置中程防空飛彈、增程型超音速反艦飛彈、76砲、方陣快砲、深水炸彈或魚雷等。防空原型艦2023年5月開工,2024年第1季安龍、第4季下水,2025年第3季交艦。反潛原型艦2024年4月開工、第4季安龍,2025年第4季下水,2026年第2季交艦。後續艦預計10艘。
防空型預算預估95.3億、反潛型92億、彈藥款41.1億,儎臺監造、整體後勤及採購作業費等 16.8億,總計預算245.4億。
PS:塔江級要求5級海象下正常執行任務,7級海象下結構與穩度無航行安全顧慮。
■■■■■■■■■■■■■■■■■■■■■■
2022年10月3日,海軍在高雄舉行「新一代輕型巡防艦」邀商說明會,列出輕巡各項數據。
★輕型巡防艦 2500噸/長100公尺/寛12.6公尺/吃水3.9公尺/最大航速30節
續航12節2200海里以上/人員85名
混合動力模式CODELOG/燃氣渦輪機1部,36000KW以上 (LM2500:25100KW/LM2500+:30200KW/LM2500+G4:35320KW/ ★MT30:40000KW)
電推馬達2部1440KW以上/柴油發電機5220KW以上
輕巡原型艦將依防空、反潛各建造1艘,單體船、雷達匿蹤外型、艦體結構上鋁下鋼。飛行甲板供S70C落艦,無機庫,有輔降裝備,工作艇1艘。防空型艦艏有飛彈垂直發射系統,反潛型在艦艉甲板下配置拖曳式聲納。總預算約200多億,戰系委由中科院統籌,船體載台採國內公開招標。2艘載台建造預算約90億,得標船廠需與中科院簽訂工作協議,建造期程2023~2026年交船,船廠建造2艘載台時間最多27個月,需在2025年3月完成下水。
2023年國防預算資訊,海軍:
★新一代輕型巡防艦第二階段原型艦,總經費245億4322萬,2019~2026執行 已編列3億3784萬,明年編列47億6935萬,原計畫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第二階段原型艦
中科院: ★新一代輕型巡防艦-第2階段原型艦籌建委製案,計需138億1070萬,納入2023~2026執行 明年編列28億8785萬
以說明會資料,輕型巡防艦的通用艦體會在76快砲後方保留VLS的空間,那麼船舯飛彈發射模組應該就會減少為4組,而非沱江級的8組。然後船艉直升機甲板確定可以降落S-70C(M),前後只拉長15公尺,上層鋁製結構必須縮短,更大更重、還需要研發測試的海鷹眼AESA雷達,可能趕不上進度,改用較輕且成熟的海蜂眼PESA雷達取代會是備案。
其他減重項目,工作艇只保留一艘,反潛型不裝VLS,在船舯安裝4枚雄二或2枚增程雄三+16枚斜射式海劍二,船尾加裝拖曳式聲納,以及兩座三管魚雷發射器。VLS防空型則不安裝拖曳聲納,那就連三管魚雷發射器也不裝?另外可以減重的是兩門XTR-102,可能改用更輕的T-75人力操控20機砲,或是2挺50機槍座取代。反艦飛彈則是4枚增程型雄三或是4枚雄二+4枚雄三。
這兩種設計的配重會有較大落差,一個頭重,一個尾巴重,反潛型會在原來VLS位置安裝甚麼?是另外一組海劍羚,或是飛彈發射架?或者是船艉改裝濟陽級拆下的方陣快砲,把海劍羚移到B砲位,省下兩座XTR-102也是可以。
因為船廠的製造時間非常緊迫,有類似艦體製造經驗的台船跟中信比較可能得標,龍德造船的六廠雖然擴大到100公尺,但龍德並沒有2000噸級以上船體的建造經驗吧?建造人力與經驗值風險高。加上塔江級還有8艘要趕工,2026之前應該無法再擴充如此大的產能。
海巡版二級艦規格
★2,000噸級CG126/2105噸/中信造船/直升機甲板,光華五號計畫轉用
CG127/2077噸/台船基隆廠 長98.5m/寬13.2m/吃水3.8m,最高速度24節 ★1000噸級/2077噸/台船基隆廠、高雄廠/預計六艘,原定2018~2027建造,2021改為2024完成6艘,同2000噸級CG127 長98.5m/寬13.2m/吃水3.8m/最大速度24節
而台船與中信也都有各自的狀況,台船還有兩艘4000噸級以及5艘1000噸級海巡艦的訂單要完成,時間完全與輕巡原型艦重疊。因為還有至少6艘的後續訂單,台船最少會標下一艘,如果兩艘全拿,那產線與人力的調配就更緊迫,優點是跟CG1001類似的船體,數量又多,在進度上更好掌握。中信手上還有海巡600噸安平級訂單,2023之後剩4艘要完成,看起來是有空間搶下輕巡的標案。但CG126的製造是2011年,員工熟練度會比不上正在做CG1001的台船。同時中信與海軍的配合也比較生疏,然後海巡有6艘3000噸級的遠洋巡護船要競標,中信造船會怎樣選擇呢? 海軍表示會在年底的公開閱覽中提供建造規範,再由船廠進行細部設計,那就等12月再來看看進度如何囉。
PS:海鷹眼雷達進度如果跟得上,防空型就能更防空,大概是200公里跟100公里的掃描差距,會跟康定級升級案有所連動,因為康定級也是要換雷達+海劍二VLS。如果康定級是使用海鷹眼,那防空型就可以搭便車,如果是用法國雷達,通用的難度就比較高,除非泰雷茲要多賣4套以上給台灣。 ■■■■■■■■■■■■■■■■■■■■■■
2022/9月 2023年國防預算才剛送到立委手上,新聞就爆量!
目前各家新聞資料,震海艦245.5億預算,2020年就因為迅聯戰系部分卡關而暫停,今年預算項目改成2艘輕型巡防艦原型艦(光五二級艦案),應是指將部分震海艦已開發系統沿用到二級艦,比如海鷹眼雷達、華陽VLS、海劍羚、拖曳聲納等。
二級艦兩艘原型艦預計2026完成,比照震海艦進度。以2018年中科院展出的1400噸輕型巡防艦為參考,之前我做的2000噸級輕型巡防艦的想像圖如下,防空型會在船舯安裝華陽VLS(同震海艦案)+32枚海劍二,不裝拖曳聲納,不帶魚雷發射管。反潛型則會在船艉安裝拖曳聲納(可能也是震海艦案中的項目)+魚雷管,沿用塔江級的斜射式海劍二16枚,甚至改使用海蜂眼雷達來節省預算。預計各4艘,好讓濟陽級除役。至於會不會安裝船艏/船體的中高頻聲納,還需要等更詳細規格確認,如果有裝,那三聯裝魚雷管就都會保留。
塔江級一艘69億,輕型巡防艦預估約122億,會因為裝備差異而有變動。海軍戰鬥系統發展必然有其脈絡,從錦江級、光六、磐石艦、沱江艦、塔江級、玉山艦,在震海艦上遇到障礙,退回來光五二級艦,算是務實的做法,應該也是海軍一直都有的備案。 另外就是建造時程與廠商,2026才完成兩艘原型艦,後續預計建造6艘,那濟陽級可能得服役到2030年才能全部除役。因為康定級同時也在升級,成功級就完全沒有升級的空檔,這點就有美國軍援的考慮,在2030年前補上海軍艦艇正在更新期間的數量。
船廠部分,台船、中信、龍德都是2026之後產線才空下,都有可能是後續艦的競標者。輕型巡防艦原型艦兩艘,會跟海巡6艘3000噸級遠洋巡護船同期進行,台船最少吃一半、甚至全吃,以利用原本預估震海艦跟玉山艦的人力。中信的安平級進度很快,也可能空下一線,用製造海巡CG126、CG131的經驗,拿到一艘的標案,並同時競標海巡遠洋巡護船。
■■■■■■■■■■■■■■■■■■■■■■
2022/2月
1.台灣海軍現在的戰鬥艦編制是「特級艦4:一級艦22:二級艦0:三級艦12」,基隆級是9000噸級防空驅逐艦,不能跟4000噸級放在一起算,任務也完全不同,在防空戰力上,4艘基隆級大概比其他22艘一級艦加起來都還強,當成同一級絕對會造成戰力誤判。
所以光五二級艦的目的,是要把海軍的結構正常化,讓原本因為買了便宜的濟陽級、跟防空戰力低的康定級的扭曲狀況給修正過來,至少變成「4:16:8:12」,戰力會更均衡。 而震海艦則是要取代成功級、康定級的方案,如果老是想要取代濟陽級,就達不到上面說的修正海軍艦隊結構的目的了。如果震海艦噸位放大預算增加,16艘一級艦的數量就要再往下修,增加二級艦來填補數量。如果買二手伯克級,或是6500噸以上的震海艦,比例甚至可能是「6:12:8:12」,震海艦會當成防空巡防艦,而不是4500噸級的反潛巡防艦。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4500噸的新船替換,升級6艘成功級就會是備案。
然後以任務來說,康定級升級後,會去接替濟陽級在東北岸的太平洋反潛、防空任務。二級艦則會接替成功級,主跑台灣海峽。這時二級艦的反潛能力就不用跟濟陽級一樣,而是接近沒有配備拖曳聲納的成功級就好,這才是光五二級艦突然浮上檯面的重要推力。 總括來說,「特級艦本島機動防空,一級艦藍水(太平洋、巴士海峽),二級艦綠水到藍水(台灣海峽),三級艦棕水到綠水(近岸),飛彈快艇分散式殺傷」,這樣比較接近台灣的海洋防衛方案。
2.高科技雷達、戰系要走自行研發,沒有發展個幾十年、大筆預算、生產一堆失敗品,是不可能靠仿製就達到目標的。就算是中國這20年來投資鉅額預算,大量參考與竊取外國軍事機密,052D跟055的能力在沒有經過實戰驗證前,都要打個幾折。所以中科院想靠自己能力與超低預算,就吃下大型標案,完全不可能。
3.海鷹眼雷達要對比的,應該是基隆級的AN/SPS-48相列雷達,SPS-49是L波段的長程預警搜索雷達,兩者的作戰目不一樣。
4.VLS相關資訊整理 Mk41自衛型,深5.3公尺(甲板面積長3.17×寬2.08公尺) 戰術型,深6.75公尺 ESSM(彈徑254公厘、彈長3.6公尺) 法國Aster-15(彈徑180公厘、彈長4.2公尺) 天劍二,彈徑190公厘、彈長3.6公尺 海劍二,彈長4.7公尺?加力器長1公尺? 標準二型,彈長4.72公尺 康定級B砲位01甲板深度約5.4公尺
5.天弓三型、蜂眼雷達後勤維護費居高不下,海軍如果真要考慮後勤費用,康定級升級、光五二級艦、震海艦等的規劃就要盡量一致,走美規或歐規,價格落差會很大。因為同時要考量中國政治因素,無法像希臘巡防艦案一樣統包,在法系、美系、中科院三者還要取得均衡,絕對是台灣最大的挑戰,但又完全無法閃過。
■■■■■■■■■■■■■■■■■■■■■■
2021/12月 梅復興發文,呼應去年海軍司令部標案,進行6500噸與2500噸穿浪艏艦體實驗,表示因應震海案延宕,海軍規畫調整噸位,改以8艘2000~2500噸的二級輕型巡防艦/護衛艦優先建造。預計2023第一艘開工,2027年形成戰力,分別是4艘反潛型,4艘防空型,台船與中信都有意願爭取建造。
1400噸→2000噸→2500噸的差別是,增加直升機甲板,VLS或傾斜式發射架,擴大艦橋空間,加裝艦體聲納,提升拖曳聲納性能,有無直升機庫。直升機甲板是必備,VLS、艦橋空間、艦體聲納則是互有取代性,直升機庫則看任務需求,如果預想將來要操作無人機進行反潛作戰,就有加裝的必要。單體船比雙體船造價便宜,可能採鋼製船身、鋁製上層結構,造價可能落在100~200億之間,端看海軍的性能要求,塔江級一艘69億,震海原型艦245億。
至於海軍的任務接替,升級後的6艘康定級、2艘派里級會接手原本濟陽級的反潛任務,輕型巡防艦則是回歸原本二級艦角色,擔任台灣海峽的巡邏主力,釋放成功級去進行更專門的戰備任務。
■■■■■■■■■■■■■■■■■■■■■■
2021/7月 康定級的法方升級案,預算從300億台幣漲到431.59億,等於升級一艘從50億跳到71.9億,還有10架MH-60R反潛直升機也要300億(10.7億美元),陸基魚叉從667億(23.7億美元)漲到866億,這對台灣海軍的未來艦艇規劃,必然產生影響。原本台灣海軍的二級艦更新,被郝柏村主導去買了更大台的康定級,變成買了一級艦,任務交給三級艦的狀況。在2020年代台灣海軍新艦隊藍圖,有可能調整嗎?中科院2018推出的輕型巡防艦,算是目前檯面上最有可能的二級艦方案,但有些配備應該調整,整體規劃會從中國056A護衛艦,變成更接近土耳其2300噸的島級巡防艦。
■■■■■■■■■■■■■■■■■■■■■■
以下是幾種可能的構型:
★2018版中科院輕型巡防艦 排水量1400噸,長85公尺,寬13.1公尺,吃水3.2公尺,乘員70人 以海巡1000噸級巡護七號、CG131為艦體藍本
●●●●●●●●●
★輕型巡防艦-反潛型
排水量2500噸,長100公尺,寬14公尺,乘員100人 以海巡2000噸CG126、CG1001為艦體藍本
首先船身加長15公尺,滿載從1400噸放大到2500噸,艦艏與艦艉拉長,擴大艦橋,增加聲納操作空間以強化反潛能力,艦艉安裝拖曳陣列聲納,更大的匿蹤雷達塔,以提高海鷹眼位置,強化雷達偵蒐能力。船艉甲板拉長,可停S-70C直升機增加反潛能力與任務彈性,但沒有直升機庫,換取最大的武器裝載量,預計增加30名船員。船寬從13.1公尺放大到14公尺,好配合雄三使用,船舯4個斜射式飛彈發射槽,沿用塔江級的16枚斜射海劍二、8枚雄二、4枚雄三,其他設計則延續2018的版本。
●●●●●●●●●
★輕型巡防艦-VLS防空型
排水量2500噸,長100公尺,寬14公尺,乘員100人 以海巡2000噸CG126、CG1001為艦體藍本
把原本船舯斜射式海劍二改成垂發版,安裝一組中科院的華陽垂直發射系統,配備八管32枚海劍二。中科院VLS系統需要更多船隻使用,才能攤平研發經費,在震海艦難產,康定級升級越來越貴,成功級可能無預算升級的情況下,讓更便宜的二級艦採用VLS會是增加採購數量的選擇。因為增加VLS跟直升機起降操作。為減重,取消反潛能力,不安裝拖曳聲納以及魚雷發射器。
●●●●●●●●●
★輕型巡防艦-VLS反潛直升機型
排水量3000噸,長110公尺,寬14公尺,乘員130人 以海巡2000噸CG126、CG1001為艦體藍本,增加直升機庫 船身加長25公尺以容納直升機庫,可收納一架直升機或無人機,已經接近康定級,是較貴的選項,數量可能降低為6艘。因為噸位加大,動力系統可能不足,會降速或者要增加馬力。
●●●●●●●●●
最後是預算規模,以塔江艦69億台幣,震海案原型艦245億來看,2000噸的輕型巡防艦單艘預算大約100~200億之間,就看性能規劃與造艦數量來取捨。至於能取代哪些艦艇的任務,就要從台灣海軍未來的更新計畫來評估,會跟基隆級接替案,康定級、成功級升級、震海艦有強烈的預算分配關係。
■■■■■■■■■■■■■■■■■■■■■■
其他同級艦艇比較:台灣海巡署
★3,000噸級/3719噸/中信造船/直升機機庫,兩艘
長119.42m/寬15.2m/吃水4m/最高速度24節(約45公里/小時)
★2,000噸級/2105噸/中信造船、台船基隆廠/直升機甲板,兩艘 長98.5m/寬13.2m/吃水3.8m,最高速度24節 CG126、127/2011~2013服役
★1,000噸級遠洋巡護船/1914噸/中信造船,三艘 長84.5m/寬12.5m/吃水3.8m/最大速度20節 巡護七~九號/2011~2013服役
★1,000噸級/1899噸/中信造船/直升機甲板,四艘 長87.6m/寬12.8m/吃水3.55m,最高速度24節 CG131~135/2016服役
★1000噸級/2077噸/台船基隆廠、高雄廠/預計六艘,原定2018~2027建造,2021加速為2024完成 長98.5m/寬13.2m/吃水3.8m CG1001,2019開工,2021下水 CG1002/CG1003/CG1005/CG1006/CG1007
台灣造船業在10年內,有四種2000噸級的海巡造船經驗,包括中信8艘,台船1艘,以及新1000噸級的6艘,總計會有15艘。相較之下,4000噸級的造船經驗,除了20多年前的成功級7艘(台船),6年前的兩艘海巡3000噸級(中信),以及現在建造中的4艘4000噸級巡防艦(台船),相對來說是較陌生的級別。 要從頭設計一種全新船型,可以學習的經驗與技術當然是越多越好,軍規與商規在技術上的巨大差異,是考驗台灣造艦能力的門檻。以震海艦的設計,要如何降低開發風險?跟海巡4000噸級的經驗交流,以及新1000噸級能否當作新二級艦的參考平台,都是海軍應該考慮的選項。
新二級艦必然要當成迅聯+華陽垂發+海鷹眼+聲納+海劍羚等戰系整合的服役參考,想要一次做好是不可能的。從2015沱江艦服役經驗看來,得測試多年才完成量產型的修改,想加快震海艦的量產,不是只靠高雄艦測試就可以達到,必須要有整船服役,才能有真實的操作回饋。
●●●●●●●●●
★光華五號計畫
二代二級艦,為海軍於1990年代後期所計劃的二級艦,是1980年代後期規劃的光華一號(一級艦成功級)、光華二號(二級艦)、光華三號(三級艦錦江級)的後續,與光華六號(光六飛彈快艇)同時進行。原計畫建造最多16艘,是為了補上光二改買康定級而缺乏的二級艦而設計,但2000年後,錦江級量產,新購入4艘基隆級,加上濟陽級等三種22艘一級艦,海軍預算排擠嚴重,光五計畫就此暫停,只進行光六飛彈快艇建造,在2010前後服役。
光五的設計案之後被轉用在海巡2000噸級CG126兩艘(2011服役,台船基隆廠、中信各建造一艘)、1000噸級遠洋巡護船三艘(2011服役,中信造船)上,以有無直升機甲板區分。後續又建造了1000噸級CG131四艘(2016服役,中信造船),就是1000噸級巡護七號的有直升機甲板版本。2018年海巡署開始新的造艦計畫,其中新1000噸級CG1001六艘(預計2022服役,台船),則是CG126的後續艦。
2018年的高雄海事展,中科院公布輕型巡防艦模型與3D影片,應是巡護七號、CG131的海軍版本。2021年震海計畫延宕,媒體報導海軍重啟光五計畫,將建造八艘2000~2500噸的二級艦,分別是四艘防空型、四艘反潛型,希望在2027年前形成戰力,好填補濟陽級老化後的空檔。
而台船相應的變動,就是把海巡新1000噸級六艘的進度,從2018~2027,加速成2024年全部交船。2021年9月基隆廠的CG1001下水後,乾塢開始進行CG1002的船體組合準備,同一年還要另外交船兩艘,高雄廠玉山級後續艦的產能可能也要加入。
以國防預算進度來看,2022年5月編列的下年度國防預算,應該就會列入光五計畫,10月送交立法院審查,2023年開始執行。如果順利,2024年原型艦下水,後續一年兩艘,才有可能在2027年完成八艘的建造。
PS:2021年10月,自由時報報導海巡署新遠洋巡護船發展計畫,規劃2022~2031,以129.3億,新造6艘3000噸級漁業遠洋巡護船,12月聯合報報導則是為2000噸級。這個標案可能是要分配台船與中信造船的產能,好讓光五計畫能順利完成。2027以後,大概就是IDS量產、震海計畫、二手伯克級要接續進行了。
海軍其他重大預算:
★IDS原型艦,493.3億,2019~2025執行
★魚叉飛彈海岸防衛系統,834.8億,2021~2030執行
★岸置反艦飛彈系統,雄三增程型、雄三、雄二、機動飛彈車,797億
(第一階段雄二、雄三),346億2022~2026
(第二階段雄三增程型),441億2023~2026
★康定級艦戰鬥系統性能提升,431.3億,2022~2030執行
★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692億
(第一階段,推測是4艘塔江級),314億,2022~2026執行
(第二階段,6艘塔江級),378億,2023~2026執行
★MH-60R,預計2023後執行
●●●●●●●●●
■美國洛馬
自由級:長115.6m(量產艦118m)/寬17.7m/吃水3.9m,3089/3500噸,乘員80/115,直昇機機庫
■ 沙烏地阿拉伯/洛馬
MMC:長117.96m/寬?m/吃水?m,?噸,乘員130,直昇機機庫。
■新加坡/法國造艦局
可畏級:長114.8m/寬16.3m/吃水6.0m,3530噸,乘員86人,直昇機機庫
■馬來西亞/法國追風級
馬哈拉惹里拉級:長111m/寬16m/吃水3.85m,3100噸,乘員138人,直昇機機庫
■荷蘭DSNS
SIGMA 9113:長90.1m/寬13.02m/吃水3.6m,1692噸,乘員80人,直昇機甲板
SIGMA 9813:長97.91m/寬13.02m/吃水3.75m,2075噸,乘員91人,直昇機機庫
SIGMA 9814:長99.91m/寬14.02m/吃水3.75m,2150噸,乘員103人,直昇機機庫
SIGMA 10513:長105.11m/寬13.02m/吃水3.75m,2335噸,乘員110人,直昇機機庫
SIGMA 10514:長105.11m/寬14.02m/吃水3.75m,2365噸,乘員122人,直昇機機庫
■土耳其島級巡防艦(Ada class):
長99.56m/寬14.4m/吃水3.9m,滿載2300噸,乘員93人,直昇機機庫
■伊斯坦堡級巡防艦(Istanbul class,TF-100):
長113.2m/寬14.4m/吃水4.05m,滿載3000噸,乘員125人,直昇機機庫
■德國K-130布倫瑞克級巡邏艦:
長88.3m/寬13.23m,滿載1662噸,乘員65+15人,直昇機甲板
■中國056A江道級護衛艦:
長89.9m/寬11.14m,滿載1365噸,乘員67人,直昇機甲板
■■■■■■■■■■■■■■■■■■■■■■
接著幫二級艦做一下可能的規劃,跟台灣海軍各種作戰艦艇的關係。
★特級艦:區域防空艦、神盾驅逐艦
■基隆級驅逐艦,2005購入,每艘價格40億(飛彈減量)x4艘=160億台幣
滿載排水量9,783噸,長171.6公尺,寬16.8公尺,吃水9.6公尺
軍官31名,士官兵332名,上校艦長,1981~1982服役
可能更新計畫:
美國除役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CG-52以後,1986開始服役,每艘造價10億美元
美國除役伯克級驅逐艦flight 1/1A,1991開始服役,每艘造價18.4億美元
美國星座級巡防艦,每艘造價預估12億美元
新一代主力艦
三案預算差異極大,提康德羅加除役艦預計2億美元,伯克級除役艦預計3億美元,但如果跟團星座級全新艦,一艘12億美元跑不掉,就會對震海艦產生強烈的預算排擠。以四艘計算,分別是8億美元(224億台幣)、12億美元(336億台幣)、48億美元(1344億)。堤康最快2025可以服役,伯克級2027以後,星座級更要延後到2030,等美軍完成測試與服役調整,才有可能進行外銷。
如果台灣要自製新一代主力艦,則要等震海艦完成後,才有可能,看來也是2030以後的事了。如果基隆級繼續服役到2030以後,主要擔憂是戰力降低,消失性商源會越來越多。堤康的缺點也是如此,加上艦體太老太大、裝備太舊、SPY-1B即將替換,會成為孤兒裝備。相比之下,伯克級flight 1/1A算是價格跟性能的最平衡選項,服役時間也剛好,SPY-1D仍有多國使用,美軍數量也多。如果採購星座級,價格最貴,雷達裝備必須另外選擇並且修改設計,但服役期可達30年以上,相應來說短期內必然要減少一級艦數量,以更便宜的二級艦填補巡邏任務。
●●●●●●●●●
★一級艦:區域防空反潛巡防艦
■成功級巡防艦,每艘造價168億x8艘=1344億
滿載排水量4,105噸,長138公尺,寬 13.716公尺,吃水6.7公尺
軍官18人,士官兵180人、飛行機務人員19人,上校艦長,1993~1998、2004服役
■派里級巡防艦,2艘,2017購入,每艘價格27.7億
滿載排水量4,100噸,長136公尺,寬14公尺,吃水 6.7公尺
軍士官兵176人,上校艦長,1984服役
■康定級巡防艦,,每艘造價133億x6艘=798億
滿載排水量3680噸,長125公尺,寬15.4公尺,最大吃水6.2公尺
軍官20名,士官兵156名,上校艦長,1996~1998服役
■濟陽級巡防艦,現役6艘,1993租借,每艘價格7千萬美元x8艘=5.6億美元
滿載排水量4,260噸,長134公尺,寬14.2公尺,吃水7.5公尺
軍官17名,士官兵250名,上校艦長,1970~1974服役,2015除役兩艘
更新計畫:
★新一代巡防艦震海案,原型艦預算245.5億(9億美元)
滿載排水量4,530噸,長138公尺,寬16.8公尺,吃水4.5公尺
乘員189人,上校艦長
一級艦的更新部分最複雜,主要是康定級升級案已經確定,其較新的艦體設計,20年防空性能空缺,讓康定級等於是在養老,多半駐守於左營軍港,無法支援基隆、蘇澳、馬公的任務。也因此海軍優先升級康定級,300~400億的價格,預定會服役到2040年以後。濟陽級最老邁、艦體也無法大更新,已經不常擔任太操的出海任務,多在基隆、蘇澳、左營港內待命,以免著在海上。可能等康定級升級完畢,就會把基隆、蘇澳的位置讓出,開始除役。
成功級就在一個尷尬的位置,上一代的艦體設計,讓成功級沒有太大的升級優勢,但卻是台灣海軍戰力最平均的一級艦,要撐住濟陽級跟康定級的戰力缺口,到處都有他們的身影,也是最不常在碼頭出現的一級艦。加上兩艘二手派里級,這10艘的戰備任務吃重,看來是到2030年都不太可能有新船接替。
以海軍預算來看,2030年以前有IDS自製潛艦原型艦493.6億,2023的5艘塔江級預估269億,後續還有5艘,康定級6艘升級400億,震海原型艦的245億,算一算也要2025之後才會有新的規劃空間。2025以後如果優先接手4艘美國除役的提康或伯克級,預算約是200~350億,等於康定級升級的價格。塔江級後5艘如果立即執行,海軍也就只剩震海原型艦250億左右的額度。
但震海艦的技術難度高,是台灣第一次全新設計一級艦,各種裝備的整合風險很大,尤其雷達與戰系。如果開發延遲,或者性能不符海軍需求,都可能會有大幅度的變動,所以震海艦必然會有備案。
因為震海艦主要目的是取代一級艦,康定級有升級暫不列入,濟陽級太老舊,可能會提早除役,所以剩下的優先目標就是取代10艘成功級。如果2030年前震海艦無法量產,目前海軍手上最可能的替補方案,就是以5~11艘錦江級,在塔江級成軍後,調整裝備來應付戰備需求。如果不購入二手堤康或伯克級,而選擇跟團星座級(1344億台幣)的話,更多震海艦預算會被挪動(約等於5艘的預算),就必須以造價150億的二級艦+升級成功級,來撐過2040前的海軍艦隊數量,等星座級成軍後,再進行震海艦的生產,同時替換成功級與康定級。
所以選擇除役的堤康或伯克,大概可以省下4艘震海艦的預算(1000億台幣),如果更省一些,選擇以二級艦取代,可以造6艘輕型巡防艦(900億台幣),2030後再以6艘震海艦(1473億台幣)取代成功級,到2040建造第二批6艘取代康定級。
PS:二級艦的裝備基本上都是震海艦的簡配版,可以發揮擴充生產數量的優勢。美國星座級巡防艦的價格,必然會因為生產數量而有變動,但都要2030之後才能確定,單價還可能只比2/3噸位的震海艦貴一些而已。
●●●●●●●●●
★二級艦:防空反潛護衛艦,中校艦長,預估造價100~200億
2020年代的2000噸二級艦造價,大概就等於1990年代的4000噸成功級。
●●●●●●●●●
★三級艦:飛彈巡邏艦
■錦江級巡邏艦,現役11艘,每艘造價5億(升級前)x12艘=60億
滿載排水量730噸(雄三)/610噸(雄二),長61.4公尺,寬9.5公尺,吃水 5.1公尺
軍官7名、士官兵43名(可能減至32人),少校艦長,1994~2000服役,2021除役一艘
更新計畫:
■沱江艦,造價21.4億
滿載排水量600噸,長60.4公尺,寬14公尺,型深6公尺,吃水2.3公尺
軍官7名,士官兵27名(標準編制),最多41名,少校艦長,2015服役
■塔江級巡邏艦,造價69億
滿載排水量685噸,長65公尺,寬14.8公尺,型深6.2公尺,吃水2.1公尺
官士兵58名,少校艦長,預計11艘,2021第一艘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