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5/15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特殊境內境外關係?遺憾!

    Comment
    報導說「童振源是親綠營學界中認真致力於兩岸問題研究的學者之一」。其實。不可以人廢言,也無須以人興言,就事論事即可。

    童振源主張「平衡美中的戰略方向」,只要不以投降為代價,應該沒問題。

    但他的問題仍在誤認:中華民「國」(state),這是漢字思考的流毒。事實上,ROC是「中國的republic」——CHINA概念下的政府。這只是國際法的教科書的常識。

    其基本論述,是(LTH or DPP + MYJ/2

    他說: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有效管轄、選舉授權,這是DPP(台灣前途決議文,當然也是LTH)。進一步看,他說兩岸是「特殊關係,但不是國內關係」,這是兩國論。他說:華人認同、傳統中華文化、中華民國憲法下、建立各種委員會,境內與境外,這是MYJ的一中,甚至於是北京的兩制。

    這樣的拼湊,註定無法鏗鏘有力。他說

    人民:“中華民國”(台灣)“國民”為2,300萬台灣人民。——但,〈台北和約〉已經失效。國民兩字,怎解?

    領土:“中華民國”(台灣)的有效管轄領土為台澎金馬,但是“中華民國”之“憲法”固有疆域包括大陸與蒙古,後兩者為“中華民國”之管轄境外領土。——但〈麥帥第一號命令〉、〈舊金山和約〉、〈台灣關係法〉,怎解?

    政府:“中華民國”(台灣)政府是2,300萬台灣人民選舉授權,僅代表台灣人民,兩岸政府互不隸屬、互不管轄。——在管轄領土未定下,這是自治的流亡政府。領土範圍與管轄範圍錯離,可以是一種流亡(government-in-exile)也可能是殘存(rump state),兩者風馬牛。是哪一個呢?

    主權:“中華民國”(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主權屬於2,300萬台灣人民所有。——但主權獨立就應該是國家。所以中與台應該是兩國,但ROC憲法卻是一中,童主張「非國內」及「境內、境外」是在哪一「國」下談論呢?

    結論仍在刪去戰後盟軍佔領的歷史,從而使模型缺了一大角。

    一個能有效解釋台灣問題的模型,必須能涵蓋從19451949到今天的各種現象,不能只從1996,或2000,或2008講起,最重要的是。這是多數主張者在方法論上的盲點。研究台灣地位,假使越理解越糊塗,那就走錯路了。一個好的解釋模型必然要能以簡馭繁。

    遺憾!

     

    【相關閱讀】

    李登輝總統接受「德國之聲」訪問內容(1999.07.09

     

    童振源新書:兩岸是特殊境內境外關係中評網(2011.09.15

      中評社台北927日電(記者 鄒麗泳)台灣政治大學特聘教授童振源昨日發表新書《台灣的中國戰略》,倡議兩岸關係定位應該是“中華民國憲法”下的“特殊關係”,但非國內關係,也就是“中華民國”管轄境內與境外之關係。
      童振源指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很複雜,很難用簡單詞彙涵蓋,用境內與境外的特殊關係或許中國大陸較能接受。
      童振源是親綠營學界中認真致力於兩岸問題研究的學者之一,曾擔任過民進黨主政時的“陸委會副主委”,他強調,本書內容這僅是他的個人、學者意見。
      童振源認為,台灣政府應該在“台灣共識”與“強權共識”的基礎上,從冷戰時期的扈從美國政策及馬政府的扈從中國政策,調整成平衡美中的戰略方向,以應對中國崛起與國際格局變遷的挑戰。
      他指出,台灣在“憲法”規範與具體實踐經驗過程中,從主權的構成要素而言,“國家”定位如下:
      人民:“中華民國”(台灣)“國民”為2,300萬台灣人民。
      領土:“中華民國”(台灣)的有效管轄領土為台澎金馬,但是“中華民國”之“憲法”固有疆域包括大陸與蒙古,後兩者為“中華民國”之管轄境外領土
      政府:“中華民國”(台灣)政府是2,300萬台灣人民選舉授權,僅代表台灣人民,兩岸政府互不隸屬、互不管轄。
      主權:“中華民國”(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主權屬於2,300萬台灣人民所有。
      “憲法”與法律的“大陸地區”與“自由地區”僅僅說明“中華民國”的領土範圍,而“自由地區”是“中華民國”的管轄範圍。然而,“憲法”並沒有規範“中華民國”政府要與大陸地區存在的一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甚至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一個主權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互動關係。
      童振源在書表指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主張絕大部分重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不包括外蒙古),但在治權上完全分立,兩岸關係是一種特殊關係,但不是國內關係,而是“中華民國”管轄境內與境外之關係。
      童振源強調,台灣的中國戰略應該建立在三大支柱上,即民主、和平與繁榮。首先是,民主(民主自由)。他說,兩岸關係(台灣“主權獨立”)現狀之改變必須獲得台灣人民之同意。民主是超越統獨的台灣共識、高於統獨的台灣利益、也是化解統獨的唯一方法。
      兩岸關係的發展是開放的,統一與獨立不是對立的,只要透過民主的程序與和平的環境,最終結果是可以被台灣人民包容與接受的。
      其次是和平(和平交往)。童振源認為,台灣的和平政策應建立在兩個要素上,善意和解與平衡交往。
      首先,建構華人認同,連結兩岸互動的紐帶與搭建兩岸人民的情感橋樑。
      第二,發揮“傳統中華文化”的優勢與力量,促進兩岸人民的情誼與化解兩岸人民的敵意。
      第三,以合作互惠替代零和對抗,兩岸共享和平繁榮紅利:
      在沒有任何政治前提下,兩岸共同組成永續發展與共同繁榮委員會,以促進兩岸經濟永續發展與共同繁榮。
      在沒有任何政治前提下,在兩岸共同參與的國際組織當中,兩岸組成國際合作委員會,推動兩岸政府在國際社會的互惠合作。
      只要中國減少對台灣的軍事威脅,台灣便降低對美國的軍事採購,並將部份原來軍購費用作為支持中國學生到台灣留學的獎金與補助台灣教師到中國進行基礎教育,搭建兩岸深度瞭解與長遠友誼的橋樑。
      只要中國宣布放棄對台灣使用武力,兩岸便組成和平繁榮委員會,促進兩岸的共存共榮。只要中國實施民主,兩岸便可以組成民主和平統一委員會,商議兩岸民主和平統一的內涵與方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8/4/8/5/101848553.html?coluid=1&kindid=0&docid=101848553&mdate=0927005849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