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17|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中華民國」「建國」的歧義性●陳儀深(2011.01.15)

    「中華民國」「建國」的歧義性

    陳儀深(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副研究員)2011115

     

    一、辛亥革命是政治革命或種族革命?

    清末梁啟超(1873-1929)認為滿洲人已經同化於漢人,滿洲人也是中國人,故不贊成種族革命。章炳麟(1868-1936)則認為滿人並非「以婚媾之道而歸女於吾族」,而是「以寇之道而據我寢宮、入我床第」,所以著重復仇主義,至於談共和政體、社會改革云云只是「不能不隨俗為言」。

    孫中山比較折衷,1905年說:「革命宗旨,不專在對滿,其最終目的,尤在廢除專制,創造共和。」於是,同盟會的基本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

     

    二、中華民國的組成

    章炳麟從種族文化出發認為「日為同族滿非同族」,他的〈中華民國解〉主張疆界包括越南、朝鮮,至於蒙古新疆西藏(稱為三荒服)「任其去來可也」。

    不過1912年(民國元年)孫中山說:「今日中華民國成立,漢滿蒙回藏五族合為一體…以人民為主體…無主國藩屬之制度,此五族共和之所以可貴。」1920年又說:「現在說五族共和,實在這五族的名詞很不切當,我們國內何止五族呢?…應該把我們中國所有各民族融化成一個中華民族。」1921年〈三民主義的具體辦法〉:「不能籠統講五族,應該講漢族底民族主義…拿漢族來做個中心,使之同化於我…仿美利堅民族底規模,將漢族改為中華民族,組成一個完全底民族國家,與美國同為東西半球二大民族主義的國家。」

     

    三、反省的民族主義vs.反帝的民族主義

    蔣廷黻不贊成隨便把國家的苦難歸咎於帝國主義。他說東北(幾已全是漢人)的滿洲國是日本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主義的衝突,外蒙古(幾全是蒙古人)問題則是蘇俄帝國主義和中華帝國主義的衝突。

    1912年南京成立的是中華漢人國,蒙古、新疆、西藏(圖博)並不當然包括在內。

     

    四、  1949年之後的「中華民國」與台灣

    二次大戰以後,國民黨軍隊奉盟軍之令佔領(military occupation)台灣,片面對台灣人民恢復中華民國國籍,194912月更把中央政府「流亡」至台灣,軍隊、戒嚴、黃金、故宮文物先行佈署妥當,1950年三月「復行視事」的時候終於得到美國政府承認他是中華民國總統。不過吾人應注意國家論與政府論的區別,才能理解美國為何始終堅持台澎地位未定;以及1971年失去中國代表權、1978年失去美國承認以後的「中華民國」政府,如何在1991年「台灣化」而借屍還魂。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真如/神性/梵,是單純存在,故無內容、不變動;無形性,故遍時空;先驗,故僅存概念中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