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14|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為何台灣從沒覺得戰敗過? ■BBC(2009.10.12)

    Comment

    本文作者「國民黨政府內戰失敗、撤退到台灣60年,但是台灣人(本省或外省)卻從未覺得自己是敗者。」這句話也點出龍應台的新書轟轟烈烈的宣傳,確有沒得到預期中的迴響。當然,中國不准上市也是原因。不覺得是戰敗者,或許有結構上的原因:台灣人既是法律上的日本臣民,又是文化上(and/or血統上)的漢人。但也不能諱言的,戰後日本經濟凋敝的時候,「選擇」作為戰勝國人,生活上比較「有利」。

    1946年在日台灣人的「谷事件」,以及在台日本人的「引揚」,可作為例證。

    台灣人,你是什麼人?是什麼國籍?

    戰後的「不得已」或「一念之差」,其影響深植至今。想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嗎?

     

    為何台灣從沒覺得戰敗過? ■BBC2009.10.12

    中共建政60年,其實也就是國民黨政府內戰失敗、撤退到台灣60年,但是台灣人(本省或外省)卻從未覺得自己是敗者

    要是問台灣人,有沒有覺得過自己是「戰敗者」?答案幾乎肯定是「沒有」。

    60年來,台灣人可能只有到最近幾年,才覺得有些地方比不上大陸。

    洗腦教育

    如果把台灣人這60年來不覺得自己戰敗看成是種主觀的「自我感覺」的話,很可能會有點不公平。

    蔣介石和蔣經國執政時期,雖然通過種種手法進行「反共大業必勝必成」的「洗腦」,不能否認這種做法多少影響了一些人的意識心態。

    台灣長大、旅美多年的時事評論員劉屏說,固然蔣介石也曾經說過「已經亡國」之類的話,但是生前卻也一直鼓吹「臥薪嘗膽」、「勿忘在莒」等等「反攻大陸」的口號。

    不碰政治

    也許是因為政治不開明,所以一般人投入了商場,中小企業的發展為台灣的經濟打下了基礎。

    在台灣致力於經濟發展的時候,中國大陸卻正是大飢荒、「反右」以及「文革」。

    劉屏舉例說,1949年大陸的人均所得是50美元、台灣則是51美元,當時的富國是菲律賓,台灣人還到菲律賓留學。

    但是後來台灣的經濟發展交出了耀眼的成績單,到了80年代末,台灣列名亞洲四小龍,超越菲律賓,人均所得更是大陸的數十倍。

    台獨看法

    當年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甲子也是「盛況空前」。

    很多人認為大陸的經濟崛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也不可否認台商在其中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就台灣本身而言,雖然從國民黨軍隊接收台灣以後,台灣獨立的勢力一直存在,但是他們的「主要敵人」是國民黨,不是共產黨

    故而支持台獨的人的看法是「失敗的國民黨逃到台灣,強佔台灣人的土地和家園」,並不覺得「台灣是戰敗的一方」

    經濟發展

    戰敗的蔣介石統治台灣,進行了土地改革、經濟快速的發展,例如如今大陸製造產品的幾個世界第一,都是台灣數十年前的頭銜。

    劉屏還分析說,就像德國在二戰失敗,卻成為世界強國一樣,蔣介石到了台灣必須「痛定思痛」,反而給了台灣發展的新契機。

    而且台灣人還覺得在保存中華文化傳統、為世界華人立下民主先例、展現創新能力、吸收消化外來文化等等方面,台灣都有「足以自傲」的成就。

    為了撰寫這個題目,曾經和多個台灣朋友交換看法,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但是相同的一點就是「我們台灣人從來不覺得是戰敗的一方」。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09/10/091011_taiwan_60s_noloser_vic.shtml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