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11|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梁山伯沒死......之後—寫作動機

我很喜歡梁祝的故事,尤其喜歡祝英台,去年(2003年)某月將凌波的電影一看再看,CD一聽再聽,之後陸續看了歌仔戲、越劇、音樂劇等,於是生出許多想法來。
.
寫此書的動機如下:
.
一、兩個人讀了那麼多書,那麼年輕就死了,我覺得非常惋惜,尤其祝英台,聰明、勇敢,喜歡讀書,有自己的見解,如果兩人沒死的話(繫於兩人的一念之差)會有什麼樣的後來?
.
這後來是:當時兩人的婚姻無望,當然各走各的原來預定之路,英台嫁馬文才,山伯得到官做之後娶妻繼嗣,兩人要有故事發生就要在多年後(14年)重逢開始。
.
二、想寫出對於男、女性格,行為處世風格和一般刻板印象中男剛女柔,男強悍、女依順,男理智、女感情較豐富等相反的人出來,所以山伯溫柔、細心、多情,對英台綿綿的情愛,從重逢那日開始,持續了多年,關心、照顧她,耐心的等待機會。他的性格較情緒化、莽撞、顧前不顧後。
.
英台自立自強,扮男裝自己在外謀生,和年輕時一樣聰明、勇敢,主動學醫濟世,也剛好在流落外地時多一項技能養活自己,她較理智,為生活所迫也較堅強,又不以身為女人侷限自己的天地。
.
【男人不一定皆強悍,也有性格溫柔的。若對非婚姻中的女人多情就是出軌,只是我站在英台這邊看山伯,會覺得他多情。女人無不渴望有個對自己深情、溫柔的男人,時日再久,不只沒忘記,依然熱情依舊。
.
男人除了從女人身上得到情慾的滿足外,若還能和她談古論今,討論事情,為他出主意,安撫情緒的話,不是很美的事嗎?英台俱備了這些條件,和他的妻子不同,令他不免生出比較之心,再來精神伴侶總是比較美的。】
.
三、兩人重逢後,山伯一直要再續未完的情緣,娶她為二妻,英台以山伯已有妻兒為由拒絕,只願意以兄弟相稱,但山伯不放棄希望,一再試探,她對於如此為難之事要接受或拒絕?如何做決定?他對於她的拒絕根本不理會,兩人的關係到了瀕於越界的關鍵時刻,要如何斷絕這份關係呢?
.
再見面時,他繼續鍥而不捨的隱隱追求、等待,用了許多方法,終於如願。婚後發現對於英台(和原配)的承諾一樣一樣不能實現,許多事情不是他一個人能做到的。中年人的愛情可能和年輕時一樣熱烈,只是不能隨心所欲,牽絆的事很多,若執意追求,得到的只賸殘缺和遺憾的愛,這種種山伯婚前都沒想到,才會不顧一切一心一意追求。
.
在英台答應到真的拜堂成親的過程中,甚至婚後同住時,山伯的妻子有何反應?她和她的家人、親戚的互動為何?還有當時大家對於男人多妻的想法和說法,對女人有多大的傷害,但大家都無能為力,在女人只能依靠男人的眷顧過活的時代,致使女人年輕時就先想到年老將被棄的悲哀。
.
【雖然當今公開娶二妻或妾的人較以前少,但男人的外遇頻仍,我在思考其中的心態時覺得和古時候哪有什麼不同呢?是人性(男性)本如此嗎?】
.
四、山伯的官很小,若官大就有很多事情太容易做到或得到,顯現不出人的本性來,在門閥森嚴且無科舉的東晉,寒門出生的人不容易做到大官,除非以聯姻的方式,但貴族和豪族不願和寒門聯姻。還有我將他寫成凡夫俗子,每當看完才子佳人的故事之後,我喜歡問:「後來呢?」當然這些故事都在團圓或悲慘的結局後沒有「後來」,我猜有不少人都成了忙於瑣事的平凡人,對身居小官者而言,天使和偉人都渺然不可追尋了,一來表逹出他和讀書時期志向遠大、時常談論古今時心態的不同,再來也看出他對於婚姻、門第的看法最後還是依循於既有規範,世俗化了。
.
還有讀書時期,雖為女子說話,認同她們的處境,但一旦成為他妻子,他的對待和別人並沒兩樣,英台為愛犠牲一陣之後,還是不放棄,一再和他談論、溝通,一來他不將此事放在心上,二來也聽不懂,無法理解。
.
英台雖也是凡夫俗子,但有點不一樣的風格,有她自己的堅持和理想。
.
五、婚後,山伯的溫柔、體貼依舊,但呈現出的是對妻子刻板的、自以為是、理所當然的做法,以為將妻子豢養在家裏,就是給她幸福,也是為夫的責任,殊不知英台因此過得不快樂,他忘了英台是不一樣的女子,她不願蝸居於家中方塊之地,聰明才智有待發揮,眼看往昔努力不懈所精進的醫術從此將無用武之地,心中的悲痛,山伯始終不明白。英台一開始,因為愛他,願意聽他的話,為愛所綑綁,但時日一久,終究不甘於就此放棄自己的人生,試圖說服山伯,儘力表達她的想法和提出各種理由,甚至寫了一封信,探詢她若我行我素,擅自出外行醫時,他會做何感想..,這信未寫完,死後山伯才看到。
.
這其中有一個英台說溜嘴時很諷刺的對照:英台因為愛山伯,在意他的感受和想法,也為他的面子和處境著想,只好讓自己過著不快樂的日子;她不愛馬文才,反而可以不理會他家人的意思,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為所欲為,外出行醫,可能因為馬文才不關心她,她反而掙得了自由。
.
在古代父權社會中,男人因繼承、能工作等特權獨占社會和家庭資源,女人只能以討好、諂媚、順從、提供各種家庭服務來存活,還得時時和別的女人爭奪這個男人,男人對待女人無不以家庭利益和自己的利益為出發,指定她該做何事,何時顧到女人本身的感受?在這上面英台和山伯原配都同愛其害,只是二人的出發點不同,玉鳳是怕他,英台因為愛他,但結果都一樣──順從他。
.
【現代女性就業普遍,也有很多表現良好的工作女性,但請問她們得付出多大的辛勞才有這種成績?她們的先生有多少人能體認及以行動配合妻子的職涯發展和成就需求?他們雖不阻止妻子外出工作(有些人還是得先經過先生和公婆的同意),但希望除了正常上班時間之外的加班、出差、進修等事最好都沒有,所期望於妻子的無非是生孩子、帶孩子、做家事、照顧自己的父母等等指定的事情而已,有幾人能顧到妻子本身的需求?這和古時候又有何不同呢?】
.
六、英台婚後一年過世之後,山伯才慢慢想到自己錯待她了,枉費了她的學問和醫術,因此而悔恨不已,我選擇的是女人最容易致死的原因-生孩子後血流不止,在書中四分之三處英台就死了,死是她的抗議和對人生的投降,對山伯沒有勇氣讓妻子做個和別人不一樣的官夫人,只顧自己的面子,還有當時環境對女人的對待等,以自己的方式做回應,雖然生前沒有抱怨,但真的不可為時,只好一死了之(出血不止加上不吃不喝),人死了以後,活著的人才會思念,才會檢討,想法才有改變的可能。
.
【為什麼要到死這個地步呢?讓心愛的人死去,才足以喚醒他聽到她說的話,這代價未免太慘了。】
.
這麼長久、深濃的愛不會立刻戞然而止,必須持續一段時間,這般思念要有一些人事的連結,如:英台留了一個女兒蕙藍,英台父母為了看孫女搬來隔鄰住,英台和馬文才的二兒子之先的出現,讓這兩人(山伯和之先)試圖在對方身上捕捉英台的影子,從小失去母愛的之先在山伯家和外婆家找到家的溫暖,酷似英台的之先,讓山伯常有他就是英台的錯覺,超乎尋常的疼愛他,這些山伯對英台的思念,之先對於母愛的憧憬和遺憾必須做個了結,他們(和婢女、書僮共四人)一起走了一趟思母之旅,共同回憶、敘說完所有的往事之後,山伯發覺他至此才能將英台放下,真的和她說再見,之先則滿足於往事的得知,繼續走他才剛起步的人生。
.
七、我看了許多資料,斟酌再三,決定將時代放在東晉末年,地點楊城是蘇州,(蘇州古時稱吳郡),大湖是太湖,時地在文中雖沒明講,但所出現的事、物、城、市等都查過資料,確定是那時代,那地區有的才用(有少數查不到),至於用詞、語法,也參閱了數本魏晉南北朝或隋初的著作,儘量使用當時所用的字詞和文句,希望看來有點古典的氣氛。
.
少數不符的是轎子,當時沒有轎子(四周圍起來),最多只有肩輿(只有坐位沒有圍起來),可能肩輿也還沒有,為了方便故事的進行,只好有轎子;還有「書院」,當時應該還未有私人書院,只是傳說中都說他們去讀書,只好讓書院存在(決定用「書院」這詞,英台教書的地方叫「學館」。);用錢也不是那麼方便,以物易物較普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梁山伯沒死......之後/吳淑姿著,秀威資訊(自費出版),353頁,2005年11月 註:本書已絕版,只有作者手中還剩數本。 ■藍凌之於瓊璃/吳淑姿著,集合出版社,2007年10月 ■梁祝的女兒-蕙藍/吳淑姿著,集合出版社,2011年10月 ■孔夫子的拉子學生-路,往前走 /吳淑姿著,集合出版社,2012年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吳淑姿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