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中繼續往前走的日子】

    1.png - 分享

    一早手機打開,看見這一則訊息。

    心裡有無限感動,我猜我會一看再看。

    這次的親職講座裡也提到這個訊息「非認知能力幫助孩子成功」。

    什麼是成功的人生?

    安琪拉‧●達克沃斯來台演講時提到的定義,『所謂幸福成功的人生,是發現自己熱情所在,

    並願意在一次又一次的刻意練習中,變成專家,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同時能幫助他人,在其中找到生命的意義感。』

    過去常常以世俗的定義來看,年紀好輕時背著沉重的負債,在家人眼中這事業到底怎麼了,人家都能那樣,為什麼你是這樣!

    或許他們永遠不懂這是「開放教育」中需要承擔的。

    但我不在這當中迷思,因為很我確定什麼是我想要,什麼是我不想要。

    我很知道如果要因為人數,或快點還清負債,那我就滿足家長做著傳統教育就好了。

    人數一定不成問題,或許...我也很快就解決了這20幾年的辛苦。

    但那「很確定」是什麼?就是...假如是這樣,在那更早就知道該結束了。

    生活中,有所為有所不為,可以堅持的,永遠來自於覺得有價值。

     

    我做著開放教育,除了那實際層面要去應付的債務之外,其實有更多時候,我有著更多的滿足感。

    包含孩子長大之後的「看見孩子」、包含著在自我熱愛的領域中自由的行走(不論是音樂或是藝術創作),

    更包含了當取得了信任之後,讓相信的能力回歸到家長身上,然後因為『相信』而在他們身上與親子互動中,所展現的感動與奇蹟,

    當然,就像今天早上收到的這一則訊息,『覺得值得』讓我充滿動能,而這些都是生命中的養分。

    而之於生命的意義與目的其實是包覆了那過去所辛苦努力,甚至是掙扎的部分。

     

    而以安琪拉‧●達克沃斯這樣的定義來看,我算「幸福」,也有著自己可以定義的成功,

    我一直認為不用別人來安撫我,在我自己能夠安頓我自己時,那真正的靜心就能完整且足夠。

    《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作者保羅●塔夫提出邁向成功的關鍵 ,不是學業成績,而是「非認知能力」:

    包含了自制力、恆毅力,自主學習的動機與熱情。

    我也知道,其他幼兒園仍會用著「我們的大班已經會國小二年級的數學」,

    或者「我們的大班畢業到國小一定會受國小老師歡迎」的說法順便點到了「我們絕不會像蒲公英家一樣讓父母擔心」之類的延伸說法。

    然後在群眾意識中導引出恐懼,似乎家長要有焦慮,才是盡心盡力的好父母...

    而我一直知道一旦有焦慮與恐懼,就會沒了相信,沒了相信就一定會有恐懼(不管是孩子或是父母)...這一定不是好事。

    我一直知道這些說法,那又如何?這國小的一兩年,到底能代表孩子未來可以如何?或保證未來一定成功?

    「非認知能力」一直在傳統家長的內心裡不被承認,更不會被看好。

     

    當孩子為了把一塊抹布擰乾淨,花去了寫注音符號或做數學的時間、跟泥土攪和了半天都在後花園、一直在團討某個決定...

    這都讓那些焦慮與恐懼的父母覺得這學校怎麼了?浪費孩子的時間,都沒在上課?老師怎麼了?

    心理os你們難道不用在意國小會不會跟不上嗎?

    那焦慮的心中永遠搞不懂「就是上課」「這是課程」「老師們都很認真地上課」....

    以前我要花好多時間解釋說明!然後也覺得灰頭土臉所謂何來?

    現在,我不說那麼多了,那只是一種選擇。

     

    經過了這些年,家長也該學習,不能只是當個現成的父母。

    就算當了父母,你也要學著收集資料,跟孩子一樣要一起學習,要培養自己的識別能力,

    識別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自己的現在是「好與不好?」是要依循過去?還是該開始改變?情意教育在自己身上是如何展現?

    是能夠在面臨壓力時,保持陽光般的笑容然後一一突破難關?還是怨天怨地?怨老婆、怨小孩?

    怨老闆、怨工作...甚至怨這個世界時不我與?生不逢時嗎?如果現在是這樣,那麼你滿意嗎?還有更現實一點的問題,

    你會很驕傲與放心跟你的孩子說「安吧!就跟你老子一樣、開心、快樂滿足就好吧!」

    問題是...你真的有快樂開心?滿足地去面對你的每一天嗎?

    另一方面回首過去,過去國文、數學、英文很好的,現在情緒壓力是否也一樣,排解得很好嗎?兩邊是正向的等號嗎?

    其實,很多事不能絕對論斷,有的人真的就能那麼好,學科好、各方面因應順暢....所以學校好工作好...一路順暢...!

    所以我們都希望成功...。而正向的的看待成功其實是一種完整。

    這成功與完整的定義,可以不見得是高學歷、或事業成功。而是我在當下能咀嚼我自己,包含感受、閱讀經驗、並正向解讀定義自己。

    如果我說的成功是這樣,那麼又有多少人能認同?這些感覺「真實」又「不太真實」的實相。

    我一直認為在非認知能力的鍛鍊裡,有太多細節與眉角,沒有全面思考、沒有長期運作、沒有全然的相信,是不會發現的。

    大學生升學方式的改變,也考驗著孩子能不能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是否具備自主學習計畫的能力?能不能堅持專注?

    面對大學考試制度的改變,國中小的老師如果還是站在講台上講著知識,父母還是計較著分數,那對孩子的幫助會是什麼?

    我想,我們或者成人(父母..老師們)必須認真的去思考這件事,

    孩子有好奇心嗎?有著樂觀的態度嗎?願意對自己負責嗎?可以與人好好合作嗎?

    這些所謂的非認知能力,都帶著孩子在這個世界需要去面對的勇氣與價值。

    他如果能放在學科之前養成,那麼帶領學科往上爬,是否比起一直要孩子進到補習教育去洗練...可能性更高呢?

    如何打造一個讓孩子信任,充滿歸屬感的環境,其實是要幫助孩子養成「非認知能力的」,

    成人要思考,並要重新找到方法來因應自己的心理狀態,帶領孩子找到屬於他能定義的成功,

    進而找到熱情,呵護自己的嚮往似乎是更重要的事。

    感謝家長給我的一則訊息,讓我一個早上在一個清晰且溫暖的動能,寫下這篇文章。

    更要叮嚀家長們,自己要什麼?要很清楚,也學習著鍛鍊自己的識別能力。

    如果非學科能力是你不認同的,現在我會覺得,你可以多多參觀其他學校,

    也讓自己做出自己願意承擔,做出願意為自己負責的決定,才不會浪費時間,

    畢竟孩子的學齡前期也不過是這幾年!教育不能強求,沒有對錯,它一種選擇。

    到底是基於愛還是基於恐懼...要清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