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蠻競技場:年輕的心與困難的山之最後告白》——「我們以身犯險,只是因為終點值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伍元和 「台灣山徑古道協會」理事長
呂忠翰 世界公民兼探險家
林友民 登山者
易思婷 旅美攀登探險家
張元植 登山家
雪羊視界 山岳攝影師 雪羊
──推薦


「一部扣人心弦的故事,蘊含了極大的勇氣與令人不可置信的耐力。」
──聖母峰首攀者 艾德蒙.希拉瑞爵士(Sir Edmund Hillary)

「最好也是最重要的登山文學作品之一。」
──國際金冰斧獎終身成就獎得主 克里斯.鮑寧頓爵士(Sir Chris Bonington)



「喬‧塔斯克交出《野蠻競技場》的手稿,是在他一九八二年隨英國聖母峰遠征隊出發的前夕。該遠征隊的目標是當時尚未有人爬上去過的聖母峰東北東脊(即東北脊)。五月十七日,喬跟他的摯友兼長年高山搭檔彼得‧博德曼被目擊在兩萬七千英尺的高度之上,為攻頂發起最後的衝刺,那是他們留在世間最後的身影。算是對這兩名卓越山友的悼念,我們希望《野蠻競技場》的出版可以作為紀念碑獻給喬‧塔斯克──藉此永懷那個集登山家、作家與攝影家於一身的他。」
──本書1982年初版 出版者序

《野蠻競技場》是英國登山家喬.塔斯克於一九八二年寫成的回憶錄,
在交出書稿後不久,他的身影即於聖母峰上從此消逝。

以喜馬拉雅輕裝攀登先鋒得名的他,在這本回憶錄中記下他將生命奉獻予群山的歷程,從他在青年時期如何受到經典山岳文學啟蒙,到他數次前往喜馬拉雅群山攀登的詳實紀事,包括駕車橫越歐亞大陸攀上都納吉里峰,與搭檔彼得・博德曼攀登「輝耀之山」強卡邦峰西壁的經典一役,從新路線首次無氧攀登干城章嘉峰的壯舉,以及兩度挑戰K2失利的驚險過程。

本書被譽為最精采的山岳文學作品之一,問世逾四十年後華文世界首度翻譯出版。

「我從來沒有刻意要那麼頻繁地前往山間,也沒打算過要讓登山成為我長期的志業,但我現在覺得每次上山都能收穫一點點的新鮮與差別,而只要這一點保持不變,我就會繼續讓那股魅力牽引著我,讓我在山間流連。無盡的挑戰在等著我去面對、無盡的有趣問題在等著我去化解、無盡地障礙還等著我去翻越。我不是在勾銷成就,也不是在收集高峰,上山只是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我的生活。K2之行凸顯了我們願意自我挑戰到什麼程度,而我想在外人的眼中,我們這種人不是活膩了,就是感情用事的動物。但其實我們之所以以身犯險,只是因為我們覺得那個終點值得。」


──詹偉雄 策畫・選書.導讀──臉譜出版山岳文學書系 meters──

現代人,也是登山的人;或者說——終究會去登山的人。

現代文明創造了城市,但也發掘了一條條的山徑,遠離城市而去。

現代人孤獨而行,直上雲際,在那孤高的山巔,他得以俯仰今昔,穿透人生迷惘。漫長的山徑,創造身體與心靈的無盡對話;危險的海拔,試探著攀行者的身手與決斷;所有的冒險,顛顛簸簸,讓天地與個人成為完滿、整全、雄渾的一體。

「要追逐天使,還是逃離惡魔?登山去吧!」山岳是最立體與抒情的自然,人們置身其中,遠離塵囂,模鑄自我,山上的遭遇一次次更新人生的視野,城市得以收斂爆發之氣,生活則有創造之心。十九世紀以來,現代人因登山而能敬天愛人,因登山而有博雅情懷,因登山而對未知永恆好奇。

離開地面,是永恆的現代性,理當有文學來捕捉人類心靈最躍動的一面。

山岳文學的旨趣,可概分為由淺到深的三層:最基本,對歷程作一完整的報告與紀錄;進一步,能對登山者的內在動機與情感,給予有特色的描繪;最好的境界,則是能在山岳的壯美中沉澱思緒,指出那些深刻影響我們的事事物物——地理、歷史、星辰、神話與冰、雪、風、雲……。

登山文學帶給讀者的最大滿足,是智識、感官與精神的,興奮著去知道與明白事物、渴望企及那極限與極限後的未知世界。


這個書系陸續出版的書,每一本,都期望能帶你離開地面!

▍書系已出版作品──
1 輝耀之山:兩位如風少年的絕壁長征/The Shining Mountain
Peter Boardman

2 我的山間初夏:國家公園之父約翰.繆爾的啟蒙手記/My First Summer in the Sierra
John Muir

3 攀向自由:波蘭冰峰戰士們的一頁鐵血史詩/Freedom Climbers
Bernadette McDonald

4 靈魂的征途:安娜普納南壁/Annapurna South Face
Chris Bonington

5 攀登的奧義:從馬洛里、尼采到齊美爾的歐洲山岳思想選粹/The Meaning of Mountaineering
Various Authors

6 殘暴之巔:K2女子先鋒的生死經歷/Savage Summit
Jennifer Jordan

7&8 靜謐的榮光:馬洛里、大英帝國與聖母峰之一頁史詩(上/下)/Into the Silence
Wade Davis


▍詹偉雄──策畫.選書.導讀
台大圖書館學系、台大新聞研究所畢業。曾擔任過財經記者、廣告公司創意總監、文創產業創業者,參與博客來網路書店與《數位時代》、《Shopping Design》、《Soul》、《Gigs》、《短篇小說》等多本雜誌之創辦,著有《美學的經濟》、《球手之美學》、《風格的技術》等書。
退休後領略山岳與荒野之美,生活重心投注於山林走踏與感官意識史研究。2019年協助青年登山家張元植與呂忠翰攻頂世界第二高峰發起「K2 Project 8000 攀登計畫」,目前專職於文化與社會變遷研究、旅行、寫作。|詹偉雄 策畫・選書.導讀──臉譜出版meters山岳文學書系作品|

「我們以身犯險,只是因為終點值得。」

當今最重要山岳文學獎項為他而創
從艾格峰、都納吉里峰、強卡邦峰、干城章嘉峰到K2
喜瑪拉雅輕裝攀登先鋒喬.塔斯克(Joe Tasker)的生命與心靈
問世逾40年後中文世界首度出版

作者與譯者介紹

作者簡介
喬.塔斯克Joe Tasker

喬‧塔斯克曾經是英國首屈一指的登山者。他是在「大山脈群」(Greater Ranges,含喜馬拉雅山脈、喀喇崑崙山脈、興都庫什等高山山脈在內的亞洲山脈群總稱)進行「阿爾卑斯山風格」輕裝攀爬的先驅,同時兼具天賦異稟的好文筆。一九八二年,他與好友彼得・博德曼一起命喪於聖母峰之上,當時他們正在嘗試征服當時無人克復過的東北脊。他們的殞落,標註了英國登山史上一頁偉大紀元的告終。

一九四八年生於英格蘭赫爾(Hull)的喬從十幾歲就開始攀岩。受到登山活動吸引的他在阿爾卑斯山上進行多次卓越的攀登,包括他是第一個在冬天攀爬艾格峰北壁成功的英國人,而後他又把目光轉向了亞洲的大山脈群,並在那兒首開先河,大膽地以阿爾卑斯式的輕裝挑戰技術難度極高的路線──須知在當時,浩浩蕩蕩的大隊包圍戰術仍是登山界的主流。

彼得與喬有兩項成就傳世。一項是經由兩人的努力不懈,他們展示了如何用大膽的輕裝搭配靈活的手法完成對超高峰的挑戰;另外一項則是他們留給後人的文字著作。彼得與喬都練就了一支健筆。《殘酷的聖母峰》做為喬的文壇處女作,精彩地講述了他在冬季前往挑戰聖母峰的過程,而他的第二本書《野蠻競技場》則完成在他一九八二年出發前往聖母峰之前。兩本書皆已成為山岳文學經典。為了紀念兩人,後人成立「博德曼─塔斯克山岳文學獎」每年頒發予優秀的原創山岳文學作品,以表彰獲獎者對山岳文學的卓越貢獻。

譯者簡介
鄭煥昇

在翻譯中修行,在故事裡旅行的譯者。賜教信箱:huansheng.cheng@gmail.com。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2會員
416內容數
離開地面,是永恆的現代性,理當有文學來捕捉人類心靈最躍動的一面。 --詹偉雄×臉譜出版 山岳文學書系 meters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臉譜出版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九二四年第三次遠征隊隊長艾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在鎩羽歸來之際,曾悠悠地自語:「在這樂音悠揚的承平時代,還有什麼比像極地與聖母峰這樣的壯舉,更能為大英帝國得以繼續其命脈,為如今已有如風中殘燭的冒險與創業精神,留下一絲火種?」雖然帝國國族的意義在這本書裡不斷地展示其虛妄的面貌,但意
「這本小書不一定能讓你變得更博學、更聰慧、更掌握山, 但它確實試著讓讀者的靈魂──變大一點。」 山,如何成為登山者生命意義的來源? 社會觀察家、資深登山史研究者詹偉雄 親自選文導讀 精選歐洲山岳文學史發軔期十七篇重要經典選文,描摹人類登山行為背後的哲學原點 試圖回答一個亙古難題──我們為何冒險?
|詹偉雄 策畫・選書.導讀──臉譜出版2020年全新山岳文學書系meters 作品| 波蘭登山家在物資極度缺乏、惡劣極權政府的壓迫下, 如何成為頂尖隊伍,攀上世界群山,尋回失落的自由? 「這麼多年來最重要的山岳寫作,終於問世!」 《攀向自由》波蘭冰峰戰士們的一頁鐵血史詩 ▍序曲 Prologue
撰文╱詹偉雄(文化評論家,臉譜出版 meters書系總策畫)   And this our life, exempt from public haunt. Finds tongues in trees, books in the running brooks, sermons in stones,
撰文=張元植(台灣新生代登山家)    好的登山文學,是一扇門,讓你我得以窺見來自另一個世界的風霜雨雪,以及另一個靈魂的堅毅脆弱。那個世界,是截然不同於平庸且無盡輪迴的日常,是將生命置於邊緣的狂飆。  這扇門,除了將那個世界帶進來,也引領某些好奇的人走過去。包括我。  國中的某個傍晚,在學校圖書館翻
撰文=詹偉雄  If youth knew; if age could. 如果青春得以知曉,如果年長仍能果敢。 ——西格蒙.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Yet all experience is an arch wherethrough Gleams that untraveled
一九二四年第三次遠征隊隊長艾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在鎩羽歸來之際,曾悠悠地自語:「在這樂音悠揚的承平時代,還有什麼比像極地與聖母峰這樣的壯舉,更能為大英帝國得以繼續其命脈,為如今已有如風中殘燭的冒險與創業精神,留下一絲火種?」雖然帝國國族的意義在這本書裡不斷地展示其虛妄的面貌,但意
「這本小書不一定能讓你變得更博學、更聰慧、更掌握山, 但它確實試著讓讀者的靈魂──變大一點。」 山,如何成為登山者生命意義的來源? 社會觀察家、資深登山史研究者詹偉雄 親自選文導讀 精選歐洲山岳文學史發軔期十七篇重要經典選文,描摹人類登山行為背後的哲學原點 試圖回答一個亙古難題──我們為何冒險?
|詹偉雄 策畫・選書.導讀──臉譜出版2020年全新山岳文學書系meters 作品| 波蘭登山家在物資極度缺乏、惡劣極權政府的壓迫下, 如何成為頂尖隊伍,攀上世界群山,尋回失落的自由? 「這麼多年來最重要的山岳寫作,終於問世!」 《攀向自由》波蘭冰峰戰士們的一頁鐵血史詩 ▍序曲 Prologue
撰文╱詹偉雄(文化評論家,臉譜出版 meters書系總策畫)   And this our life, exempt from public haunt. Finds tongues in trees, books in the running brooks, sermons in stones,
撰文=張元植(台灣新生代登山家)    好的登山文學,是一扇門,讓你我得以窺見來自另一個世界的風霜雨雪,以及另一個靈魂的堅毅脆弱。那個世界,是截然不同於平庸且無盡輪迴的日常,是將生命置於邊緣的狂飆。  這扇門,除了將那個世界帶進來,也引領某些好奇的人走過去。包括我。  國中的某個傍晚,在學校圖書館翻
撰文=詹偉雄  If youth knew; if age could. 如果青春得以知曉,如果年長仍能果敢。 ——西格蒙.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Yet all experience is an arch wherethrough Gleams that untraveled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因為山就在那裡~登山家喬治。馬洛里 「我們往往要走到別無選擇的境地,才肯放棄」~安慰不如果斷行為,因得到安慰的是靈魂,而不是生命本身 「登頂不是互相比試,是每個人和山的對決,但遺言總是屬於山的」~面對自己的「聖母峰」,有人選擇退縮,有人堅持到底,但最終謙遜與智慧才是生存之道 上山、下山、都是愛
Thumbnail
適合:喜歡登山或戶外活動的人、對歷史感興趣的人、喜歡冒險故事的人 推薦:🏔🏔🏔 雖是歷史書,但不枯燥也不艱澀,同時有冒險故事的感覺,吸引人接著讀下去。書中也收錄了當時留下的文字,包括親眼看見珠穆朗瑪峰時的震撼。喜歡登山的人,讀完應該會有很強烈想上山的慾望吧!
因為山在,所以我來了 前言 維基百科有<聖母峰>的編目,其中在登頂者中有一條是:  . 1993年,吳錦雄參與「海峽兩岸聖母峰聯合登山隊」,成為首位登頂的台灣人。   吳錦雄是誰 1993年,台灣根本還沒有人有出國攀爬大山的經驗,連攀登大山需要的設備、器材都還不清楚的年代(因為台灣只有三
Thumbnail
說真的,攀岩就是賭命。 這是《艾力克斯霍諾德的北極之巔》,國家地理雜誌最新的史詩級紀錄片的第一句台詞。由那位在奧斯卡最佳紀錄片《Free Solo》中徒手攀登酋長岩的Alex說出這句話,以及在台灣攀登世界遭逢巨變的今天看來,是格外讓人有感而發。 讓我們跟隨他們到世界的盡頭,找尋關於冒險的意義!
Thumbnail
我想這是無數次爬山帶給我的禮物,所謂的「到達」是在心裡畫一個圓,從天真的勇敢裡出發,在所有複雜裡走了一圈,回到最初的地方,帶著圓滿的單純,繼續下一段旅程。
09/24/2014 聖母峰之死是一本翻譯原文小說,Into thin air的聖母峰攀登的真實故事。   為什麼要爬山? 因為要into thin air。   書中描述著攀登聖母峰的在1996年時,是當時有史以來最大的山難事件。 共有十二人在聖母峰上喪生。 (這個不該被稱為紀錄的
Thumbnail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
12/10/2013 冰雪聖稜 這神聖的稜線啊,誰能真正地完成這大霸尖山至雪山的縱走,戴上勝利的榮冠,述說首次完成縱走的真與美!   在登山夢想的道路上,我走的好久好久。 攀登聖稜線是我最初登山的原動力之一。 一篇篇聖稜線攀登的紀錄,一張張聖稜線的相片。 吸引著初開始登山的我。  
Thumbnail
全文刊載在印刻文學生活誌 12月號/2023 第244期 某次跟家人去阿里山,我提議爬有鄒族聖山的塔山步道,但他們聽了直搖頭說:原住民的聖山,不可以隨便進入。 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進入高山,得想到亡靈。 高山與亡靈 後來我還是獨自爬了塔山步道,無奈時間不足,沒能成功登頂。下山後覺得空虛,轉而
Thumbnail
「為什麼要登山?」     英國著名的登山家馬諾里攀登聖母峰後,記者們問他這個問題。他回答:「因為山在那裡!」     這句傳誦世界的名言,相信台灣大多數家長是不認同的,若是孩子以這個不像答案的答案回答父母的質疑,一定會被罵,認為這是狡辯,是藉口。     除了反對孩子登山,我們也禁止他們接近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因為山就在那裡~登山家喬治。馬洛里 「我們往往要走到別無選擇的境地,才肯放棄」~安慰不如果斷行為,因得到安慰的是靈魂,而不是生命本身 「登頂不是互相比試,是每個人和山的對決,但遺言總是屬於山的」~面對自己的「聖母峰」,有人選擇退縮,有人堅持到底,但最終謙遜與智慧才是生存之道 上山、下山、都是愛
Thumbnail
適合:喜歡登山或戶外活動的人、對歷史感興趣的人、喜歡冒險故事的人 推薦:🏔🏔🏔 雖是歷史書,但不枯燥也不艱澀,同時有冒險故事的感覺,吸引人接著讀下去。書中也收錄了當時留下的文字,包括親眼看見珠穆朗瑪峰時的震撼。喜歡登山的人,讀完應該會有很強烈想上山的慾望吧!
因為山在,所以我來了 前言 維基百科有<聖母峰>的編目,其中在登頂者中有一條是:  . 1993年,吳錦雄參與「海峽兩岸聖母峰聯合登山隊」,成為首位登頂的台灣人。   吳錦雄是誰 1993年,台灣根本還沒有人有出國攀爬大山的經驗,連攀登大山需要的設備、器材都還不清楚的年代(因為台灣只有三
Thumbnail
說真的,攀岩就是賭命。 這是《艾力克斯霍諾德的北極之巔》,國家地理雜誌最新的史詩級紀錄片的第一句台詞。由那位在奧斯卡最佳紀錄片《Free Solo》中徒手攀登酋長岩的Alex說出這句話,以及在台灣攀登世界遭逢巨變的今天看來,是格外讓人有感而發。 讓我們跟隨他們到世界的盡頭,找尋關於冒險的意義!
Thumbnail
我想這是無數次爬山帶給我的禮物,所謂的「到達」是在心裡畫一個圓,從天真的勇敢裡出發,在所有複雜裡走了一圈,回到最初的地方,帶著圓滿的單純,繼續下一段旅程。
09/24/2014 聖母峰之死是一本翻譯原文小說,Into thin air的聖母峰攀登的真實故事。   為什麼要爬山? 因為要into thin air。   書中描述著攀登聖母峰的在1996年時,是當時有史以來最大的山難事件。 共有十二人在聖母峰上喪生。 (這個不該被稱為紀錄的
Thumbnail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
12/10/2013 冰雪聖稜 這神聖的稜線啊,誰能真正地完成這大霸尖山至雪山的縱走,戴上勝利的榮冠,述說首次完成縱走的真與美!   在登山夢想的道路上,我走的好久好久。 攀登聖稜線是我最初登山的原動力之一。 一篇篇聖稜線攀登的紀錄,一張張聖稜線的相片。 吸引著初開始登山的我。  
Thumbnail
全文刊載在印刻文學生活誌 12月號/2023 第244期 某次跟家人去阿里山,我提議爬有鄒族聖山的塔山步道,但他們聽了直搖頭說:原住民的聖山,不可以隨便進入。 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進入高山,得想到亡靈。 高山與亡靈 後來我還是獨自爬了塔山步道,無奈時間不足,沒能成功登頂。下山後覺得空虛,轉而
Thumbnail
「為什麼要登山?」     英國著名的登山家馬諾里攀登聖母峰後,記者們問他這個問題。他回答:「因為山在那裡!」     這句傳誦世界的名言,相信台灣大多數家長是不認同的,若是孩子以這個不像答案的答案回答父母的質疑,一定會被罵,認為這是狡辯,是藉口。     除了反對孩子登山,我們也禁止他們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