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是一間民營太空公司,由Elon Musk 所創立,主要目標是開發一種可重複使用發射系統技術研發項目,從而降低每次太空運輸的成本。 早在 2001年,Elon Musk 開始參與非營利組織 Mars Society (火星學會)的活動,討論在火星繁殖植物和人類移居火星的可能性。Elon Musk 認為在地球現今天氣問題下,長遠來說對人類文明有很大風險。同年 10月,他飛到俄羅斯莫斯科打算以 2000萬美金購買 3支洲際彈道導彈,然後改裝送上太空。後來因為面談進度緩慢,俄羅斯人開價超出了預算,Elon Musk 開始籌劃創立自己的公司。 馬斯克在世界各地尋找機會,在巴黎和太空公司 Arianespace會面,在倫敦和Surrey Satellites見面,甚至考慮收購他們。同時自習不同太空知識,Rocket Propulsion Elements - 火箭推進原理、Fundamentals of Astrodynamics - 太空動力學原理 和 Aerothermodynamics of Gas Turbine and Rocket Propulsion - 燃氣渦輪和火箭推進的空氣熱力學等。後來 Elon Musk 已經有能力詳細列出建造、裝配和發射一枚火箭所需的材料表格。後來Elon Musk 招攬了Tom Mueller 加入,他大學畢業後就在休斯飛機製造公司參與衛星製造,後來加入TRW太空電子設備公司監督箭引擎研發。在TRW,65萬磅推力的火箭只花了1200萬美元,但Elon Musk想要更低,於是Tom Mueller 又研究如何製造一枚新型高效而更低成本的火箭。
2002年6月,SpaceX在洛杉磯低調地成立,公司本部只是一間2000坪的物流倉庫。為了讓電腦工程師和機械技師就近一起工作,辦公桌就隨便地散佈於廠房四周,也許這就是新創企業的不同之處,把工程部門不是相隔數千里,而是合在一起,效率致上。2003年12月,七層樓高的獵鷹一號原型機放在華府亮相。雖然仍未算是真正的火箭,在展示活動結果讓世界知道了這間公司,有助爭取NASA合約。
Elon Musk極度樂觀的性格,使到員工們需要每週工作超過 100小時。最早期的一份報告顯示: Elon Musk希望可以11個月完成第一台火箭引擎,四個月內完成箭體和準備好發射台,最後兩個月準備發射,火星之旅則規劃在2010年底。
幸好在SpaceX 內部,員工們都致力建造更好、更低成本的火箭引擎和完善的組裝流程,以最快的速度製造安全的火箭。2006年3月終於進行第一次試射,地點在美國瓜加林島,可惜的是不到30秒,Merlin火箭引擎冒出火焰,獵鷹一號失控墜回地面。直到2008年9月28日,來到第四次試射終於成功,SpaceX 成為全球第一家私人企業成功發射液態燃料火箭,並進入地球軌道。
事實上因為資金基本上已經耗盡,第四次試射也是SpaceX 當時最後一次機會。所以這裏不可不提另一位主要人物Gwynne Shotwell,她是SpaceX的第七號員工,在SpaceX的早段時期,在獵鷹一號火箭進入軌道之前,Gwynne Shotwell已經向政府和企業客戶談好了12次發射任務。在2006年8月拿下一筆價值2.78億美元的合約,建造國際太空站以運送補給的運載工具,幫助SpaceX度過最艱困的時期。而在第四次成功試射後,SpaceX 開始成為美國NASA 太空總處的長期客戶。Gwynne Shotwell 現今已是 SpaceX總裁兼營運長。
SpaceX 的成功基礎建立上Merlin rocket engine (默林火箭發動機)。Merlin Rock engine 經過多個型號的發展,最新的 Merlin 1D 已經進多過900多次飛行而沒有事故。這個自家研發的火箭發動機節流能力出色,推力範圍寬,由重型衛星任務到小衞星任務都可以勝任。而且設計上不但廉價,亦容易大量生產,可以重複使用。
由2002年正式成立,至今創下不少紀錄:
- 2008年,其設計、製造並發射了世界首個由私人投資的軌道級液體燃料火箭獵鷹1號(Falcon 1)。
- 2009年,SpaceX成功使用液體燃料火箭將商業衛星運送至軌道。
- 2010年,首次成功將飛船送入低地球軌道並回收。兩年後開始使用飛船為國際太空站運送貨物。
- 2015年,獵鷹9號運載火箭第一節成功在著陸場上著陸,是人類第一次成功回收軌道級運載火箭。如今,SpaceX已具備發射、陸地回收、海上回收、重複使用運載火箭的能力,並且能夠發射載人飛船入軌。
- 2020年1月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商業衛星營運商
- 2020年5月,SpaceX成為歷史上第一家實現軌道級載人太空飛行的公司,11月SpaceX載人1號將首批4名乘客送往國際太空站,標誌著商務航太的開始。 Elon Musk 近日舉行了關於 SpaceX的最新近況,提到計劃 2022年要進行 52次太空任務,接近每個星期就進行一次發射。回顧 2021年,SpaceX進行了 31次太空任務,而且成功率為 100%,佔了全球的總數 1/5. 另外當中SpaceX星艦最為人觸目,這個由星艦飛船加上超級重型火箭B4 所組成,將會是全球最大的火箭。
SpaceX星艦是由SpaceX推出的下一代發射載具,這一概念於2017年9月由伊隆·馬斯克正式公布。星艦預計將代替獵鷹9號、獵鷹重型運載火箭以及天龍號太空船等載具執行地球軌道上的任務。除了地球軌道,星艦在軌道上加注燃料後,也可以完成地月轉移以及直擊火星的任務。假設Starship 能順利進行回收再重用,有望將每次運輸成本降到 200萬美元,相比起以前,美國航太總署(NASA)過去每次發射太空火箭的成本得花上大約4.5億美元。
SpaceX已具備製造、發射、回收、復用運載火箭的能力,並且能夠發射載人飛船以及衛星系統進入各種軌道。不但改寫了人類對太空發展的歷史,亦為人類未來帶來無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