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5/28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金門單車四日遊(二)--沙美老街→民俗文化村→陽翟老街 112.04.28(五)

    下午一點來到金沙鎮最熱鬧的「沙美老街」,相傳明末清初為防範海盜,以八街八巷特殊格局建街,以抵禦外患,故昔稱八卦街,又因為位於金沙溪尾端,又稱「沙尾」,曾是金門最熱鬧的地方,是當時駐軍採買、休憩、看電影的好去處!
    牌樓後面有一座「沙尾西甲風獅爺」形似廟前的福州獅,口銜寶珠,額頭上方正中刻有「王」字,底座刻有「沙美西尾甲石獅爺」字樣它是正港的風獅爺。聽說原先風獅爺遭竊,這座是民國74年由台灣引進的,緊鄰沙青路是沙美通往外界的重要門戶,鎮風止煞責任重大!
    對面有美麗的花牆裝置藝術,還有許多美麗的小貓雕塑,是網美打卡的熱門地點!
    沿勝利路進入沙美老街,先到有名的「中興包子店」買包子,購買的人超多,當我買完後已沒有了,後面的要等第二鍋;吃了兩個包子到老街閒逛,忽然看到路旁日曬手工麵線!
    聽老闆說這些麵線僅用麵粉+鹽巴+水,日曬陽光而成,很道地、很純正!
    在老街內看到一家「瑞源」麵館,有廣東粥、海蚵煎、海蚵麵線、海鮮麵、什錦麵、豬肝麵、餛飩麵,還有閩式燒餅,因已吃過包子就點一碗「海蚵麵線」,正宗海蚵加日曬麵線,真的夠味好吃!聽說這家還是沙美原始燒餅老店,已有50年歷史,還能訂購「金門燒餅禮盒」!
    餐後騎著單車在老街內閒逛,聚落內還看到許多昔時反共標語,如這座兩層洋樓牆上書寫著「貫徹三民主義」!
    到達聚落中央廣場,看到一座綠瓦閩南建築,燕尾翹脊,貼金門神,石刻、木雕、交趾燒非常細緻,看起來像座宗祠或家廟
    這座中華基督教會「金門沙美教會」創建於清光緒21年(1896年),紅磚順丁砌成牧師樓,莊嚴肅穆,光復後曾國軍借用,迄民國49年歸還曾一度為金門中學前身金東中學的校舍,民國88年加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成為金門地區第一個長老教會,在閩南聚落中能看到教會建築實屬難得!
    沙美老街裡面有一片冷清凋零的老屋,經塗裝成黃色傾倒的房屋,看起來像置身塵土飛揚的沙漠中,這裡也被稱為「沙美摩洛哥」,是近年來熱門打卡景點;沙美昔稱八卦街,為防海盜街道錯踪複雜果然不假,雖然在市場後面,還是讓我找了好久!
    下午二點五十分離開沙美,沿陽沙路前往四公里外的「獅山砲陣地」,道路平緩易行,沿途景色優美,越過五虎山旁的高點,下滑後就到達獅山了!
    這座陣地位於金門東北角五虎山的獅山上,故稱「獅山砲陣地」;全國唯一坑道式榴砲陣地,取「威震金東」之意,故稱「震東坑道」,負責金門東北部海域的安全,有「金門第一砲」美稱!
    「獅山砲陣地」(震東坑道)開鑿於花崗石山體中,坑道長508公尺,平均高度4.6公尺,寬3.6公尺共有四個砲堡,陣地設施完整,是金門非常重要的軍事據點!
    走到第二座砲堡,準備參觀三點半的砲操表演,砲堡內這座金門傳奇巨砲--八吋榴砲,為美國1944年所製造的,曾在二戰末期、越戰、韓戰中使用,在「八二三砲戰」末期,從琉球美軍基地運抵金門,紐轉戰局,一「砲」而紅!
    八吋榴砲射程達17公里,等於從金門發射砲彈,可深入中國內陸達五公里,整個圍頭、大嶝、小嶝都在其火力範圍內,每發重91公斤的高爆彈,有效威力範圍涵蓋87公尺,足足可摧毀一座壘球場,威力驚人!
    據悉是當(47)年9月20、27日從料羅灣運上來的,是反砲戰中重要武器,在「八二三砲戰」中發揮了決定性的關鍵作用!
    接著要參觀山下那座「山后民俗文化村」,距離獅山砲陣地不過450公尺,順著陽沙路下滑就到了!
    下午三點五十分來到「山后民俗文化村」,山后村位於金門東北角,舊稱「山後」,因位於獅山與五虎山的後面而得名,分為上堡、中堡與下堡等處,「中堡十八間厝」於民國68年整建後,改稱為「民俗文化村」!
    山后中堡王氏古厝群,創建於清光緒2年(1876年),由旅日僑商王國珍、王敬祥父子,集資所建之閩南聚落,面積約15000平方公尺,歷25年至清光緒26年(1900年)完成,分配給族人居住,是金門第一個開放為觀光的聚落!
    閩南式二落大厝十六棟,王氏家祠及村塾各一棟,合稱「中堡十八間厝」。聚落坐西朝東,依山面海,佈局工整,施工細膩、用料講究,為晚清時期金門傳統建築群,金門人傳頌「有山后富,無山后厝」,就是指這裡!
    此處為聚落之鄉塾,依山面海,每天日出可見太陽從海上升起,宛如火珠騰空,故名為「海珠堂」,面積1230坪,其建築結構精美,樓閣庭院兼具,景觀之優美為民俗文化村之最!
    「海珠堂」左側是「大夫第」此棟二落大厝為十八間厝最後興建的,相對於用料與裝飾手法已達巔峰,故聚落中除了「王氏家祠」與「海珠堂」之外,是最具保存價值的一棟。據稱王敬祥之兄王敬濟,曾捐貲納官至清「忠議大夫」,此匾額落款為光緒乙巳年(1905年),應該是此棟落成後五年才掛上去的!
    「海珠堂」後面是「王氏宗祠」,閩南傳統聚落講求風水布局,建地強調前低後高,俾利座山觀水建屋坐北朝南,避開秋冬東北季風肆虐,終年迎向溫暖陽光,並藉棋盤式布局,講求綿密防禦功能;另基於尊重祖先,宗廟往往成為聚落活動中心並依「宮前祖厝後」、「紅宮黑祖厝」原則宗廟位於最高的位置民居不能高於祖厝
    山后王氏聚落也是依此原則建造的,只是為避開東北季風改為坐西朝東「王氏宗祠」位於村落最後面,地勢最高的地方,前方還有廣闊的空間。
    聚落後排的建築,整齊的古厝,綿延相連,惟所有建築都是燕尾翹脊,只有第三落最前面那棟是「金形馬背」造型,非常特別!
    聚落房屋採棋盤式布局,具有防禦、通風、調節氣溫、採光、防火及抵禦冬季強風等功能;相同位階的民宅,有著一致的朝向,全村分成七列三排比鄰而建,各縱列中留有巷道,加上隘門便形成完整的防禦系統這條是村中最寬的巷道,燕尾飛揚對峙,充滿古厝之美!
    第二列與第三列間的巷弄,是村中最窄的巷道,古厝間的燕尾幾乎相連
    走入民宅前埕,往右看橫列的邊門,層層疊疊充滿層次感,看起來也很美!
    「山后文俗文化村」是金門最大最完整的閩南聚落是瞭解閩南文化最佳的地點王國珍父子,經商致富後返鄉起大厝、蓋家祠、興學校,不忘造福族人,還出錢出力投身國父革命,這種愛鄉、愛國的情操,才是最讓人稱道的,離開前在此留下最美麗的團體照!
    下午四點半離開「山后文俗文化村」沿陽沙路前往「陽翟老街」,「陽翟」是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聚落,位於金門東北部,五代時開基祖陳達(開漳聖王陳元光十世孫),奉命鎮管浯洲鹽場,其居住地稱為「陽翟」,俗稱「浯陽」。在日據時易名為「洋宅」,國軍進駐後,感覺「洋」字有日本統治影子,遂更名為「陽宅」,直到民國89年才正名為「陽翟」,「八二三砲戰」後因軍隊聚集,而繁榮興盛!
    民國70幾年在金門服役時,我們慣稱它為「陽宅」,當時我所屬南雄師砲兵部隊分駐山外、陽宅、苗圃、南隘等地,因任務關係經常往來,對「陽宅」並不陌生,對「金東電影院」印象最深,它是陽宅的地標,它曾是金東師的文康中心,非常風光,名稱是由「于右任先生」所題,當年電影院座無虛席,一旁的老街順勢發展繁榮起來!
    到達「陽翟老街」,這條街有浴室、五金行、服裝店、冰果室、餐廳、雜貨店、藥局、照相館及文具店等等,家家戶戶掛上國旗,感覺又回到五、六十年代的陽宅!
    老街第一家是「龍陵浴室」,從店名看來是226師虎嘯部隊調防金東師時期所開的因為虎嘯部隊前身36師在民國33年參加「滇西龍陵戰役」,殲滅日軍獲得光榮勝利,獲頒「榮譽虎旗」,且該師曾於45、61、65年擔任金東防務!
    因金門缺水,部隊用水及燃油有限,想舒舒服服洗個爽快的熱水澡,只有趁休假到營外享受一下,所以這些浴室便運應而生,一般都在營區附近,既方便又省時,百姓則收集遍地的木麻黃松針當燃料,省錢又實惠!
    這棟「一落二櫸頭」左突歸的古厝,牆上寫著「強身報國」及塑上「蔣總統萬歲」等精神標語,聚落裡到處都是,這些在兩岸對峙戰爭肅殺的年代,是不可或缺的東西,現在則成為戰地特殊景觀,我看起來很平常也很親切!
    參觀完「陽翟老街」今天主要行程已結束,等一下還要騎11公里到金城附近的「湶民水果創作料理」吃晚餐,然後再騎6公里回夏興「823行館」,這頓晚餐吃得真不容易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