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退為進,步步向前
~所謂以退為進,就是以退讓做為一種表面現象,實則以向上的姿態做為扭轉乾坤,再攀高峰的階梯。
有人問蘇格拉底:「請你告訴我,天與地之間的高度到底有多少?」
蘇格拉底答道:「三尺」
「胡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四、五尺高,如此一來人們豈不是要衝破天際了嗎?」
蘇格拉底微笑著說:「所以凡是高度超過三尺的人,要能夠長久地立足於天地之間,
就要懂得低頭啊!」
真是好有道理的一則名言。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不願低頭的人、不願認輸的人,
再怎樣都要逞個口舌之快...就算是一句話也好,或是一個與語助詞都好」但是....就是有可能耐不住...
當事情過了又心存懊悔之念.....但過了就是過了,等於自己又失去了一次修養的機會,可惜呀可惜!
每天晚上會念一段給兒子和女兒聽,當兒子做的錯事與他所聽到的一起思考......
他就會問:「怎麼都像是在寫我」,女兒則是在一旁靜靜的反省。我則是平和的竊喜。
先蹲後跳,成就更高
傳說宋朝時,浙江龍虎寺禪院中的學僧,曾在寺前的圍牆上創作一幅龍爭虎鬥的壁畫。
畫中龍在雲端盤旋將下,虎踞山頭,作勢欲撲。壁畫完成後,大家雖然經多次修改,
但總覺得其中動態不足。這時,正巧無德禪師從外面回來,學憎就請禪師物大家做點評。
無德禪師看過大家畫的龍虎圖就說:「龍和虎的外型畫的不錯,但龍與虎的特性不同。
龍在攻擊之前,龍必須向後推縮;虎要上撲時,頭必然向下壓低。
龍頸向後的曲度愈大,虎頭愈貼近地面,它們也就能衝得更快,跳得更高。
從而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威力。」
學憎們聽後恍然大悟對無德禪師說:「師父真是一語道出我們的缺點,
我們不僅將龍頭畫的太向前,而且虎頭也太高了,怪不得總覺得動態不足。」
富蘭克林有一句名言:「人要昂首天下,但也要時時記得低頭」。
他年輕時年輕氣盛,昂首闊步,邁開大步。
不過當一踏進前輩家的門,他的頭立刻狠狠地撞在門框上。這時,出來迎接他的前輩笑說著:
「要記住,要想成功就必須時時記得低頭」,
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是永不低頭,永不言敗,否則就是懦夫。
然而富蘭克林給我們的啟示是:人有時候要記得低頭,低頭不是無奈的妥協,
而是戰勝困境的一種智慧,低頭不意味著無能的認輸,而是為達目標採取的一種已退為進的策略。
年紀愈大,在生活中愈能看得清晰,我慶幸我尚能運用,當然也享受過其中的甜美。
夫妻生活運用得當,暫時的不說話,不代表認輸;當下其實贏了又如何?
工作中,你也會偶爾的感受到堅持度高的夥伴堅持己見,我也認為暫時的讓他贏又如何?
因為我深信,你給她暫時享有贏的10分鐘,終有一天你將會察覺他的懊悔....
「以退為進,裕取先給」這是老子最早提出的處世哲學。也是為人處世的人生態度,
但如果不是以真誠為基礎,那可能就會變成一種虛偽的態度。
至於大師們提到的「記住低頭」和「懂得低頭」說法,
就是要記住不論你的資歷、能力如何,在浩瀚的社會裡,
你只是一個小分子,你想的不見得就是真理。
當我們建立高遠的奮鬥目標時,就必須在人生舞台上保持低姿態,為人處世更謙虛。
其實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目空一切的人,將會被驕傲蒙蔽雙眼而無法向前;
只有願意低頭的人,才能在挫折面前重新整理自己,重新出發。
當你從挫折中走出來時,你會發現,一次善意的低頭,其實是一種難得的境界。
懂得低頭也是一種能力,它並不是自卑,也不是懦弱,它是勇於調整自我心態的一種改變。
放下才能再擁有,如果我們把人生比座爬山,有的人在山腳剛起步,有的人向山腰攀爬,
有的人則正大步前進頂峰。但不論你處在甚麼位置,
請記住要把自己的心態放在底處,即使當你爬上頂峰,也不要忘記初衷而更要懂得低頭。
因為在你所經歷的漫長人生中,總難免有碰頭的時候,
彎下腰,不一定別人會看到你;但卻能讓你凝聚更多的智慧,看清你將要走的路。
面對家長也是,當我無法在這一時說服她,這時我得安撫自己與她,暫時讓對方贏則是功夫。
面對同仁有時也會恨鐵不成鋼,做人其實比做事重要!但這終究要等到某一天才會懂....
中國人向來主張:「忍一時風平浪靜,讓一步海闊天空。」雖然歷經時代的變遷,
然而這項訴求卻越來越顯示深邃的哲理內涵。
因此,當遭遇憤怒和悲觀失望時,應學會忍讓一時,如此才能在過程中,
所有的煩惱痛苦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逝,忿忿不平又如何?困擾的只是自己。
學會以退為進的處世方法,將會使我們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煩惱,
從而能夠在各種境遇下保持平常心,即使當下不如意,也能在短暫的駐足停留後,
平心靜氣等候下一次奮力躍起的機會。
學會低頭的藝術必須在生活中每天修煉,謙虛而不自卑,時時寬待別人,也就是是寬待自己。
能夠像龍和虎一樣先蹲後跳,成就一定更高,
低頭是一種有限度、有智慧的妥協,希望大家都能夠平心靜氣,等待下一次躍起的機會,
一起學會以柔克剛的處世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