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6|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雲林234》第2話〈行啟紀念館〉

前言
台灣自有文字記載開始,經歷了不同時期的外來統治者,從荷蘭東印度公司、明鄭時期一直到清領時期,都不曾有過皇帝來台灣視察。而台灣民間傳說《嘉慶君遊台灣》,在不同年代都有翻拍成歷史劇,到現今共有六種翻拍版本(值得一提是2022年最新版由陳亞蘭主演,是第一位女性獲得金鐘最佳男主角獎)
然而史實上嘉慶皇帝並沒有來過台灣,是由民間說書人融合了「乾隆帝南巡」與「福康安平林爽文亂」加以杜撰。真正來台灣的是正值100年前(1923年)的裕仁皇太子,即後來的昭和天皇。
1980年由葉青(中)主演的《嘉慶君遊台灣》,由於收視率爆棚,導致該年聯考生都誤以為是史實而答錯。圖片授權:葉青戲劇館
1980年由葉青(中)主演的《嘉慶君遊台灣》,由於收視率爆棚,導致該年聯考生都誤以為是史實而答錯。 圖片授權:葉青戲劇館

島上300年之大事
1919年日本治臺方針由漸進政策(差別待遇)轉為內地延長主義(內台融合),台灣總督也由武官改為文官出任。第一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任內,原先要請大正天皇來台視察20多年來的治臺成果,但因大正天皇身體狀況欠佳,改由攝政的裕仁皇太子代為視察。裕仁皇太子可是未來的天皇,且天皇直到戰敗前在日本社會被視為神,因此總督府動員了龐大的人力物力,詳細規劃皇太子參觀路線、整理各地街道、設立歡迎用的奉迎門與下榻的招待所。此外台灣民間也對此事非常慎重,畢竟裕仁可說是自有信史以來最高層級的一位。
車隊行經臺灣總督府照片。畢竟來的是將即位的裕仁(車內看鏡頭的那位),每匹馬與每位隨從都是精挑細選。 圖片授權:聚珍台灣
1923年(大正12年)四月十二日裕仁皇太子自橫須賀軍港搭乘戰艦「金剛」出發,十六日抵台後展開為期12天的「東宮行啟」之旅。「行啟」在日本代表天皇親屬視察,而天皇本人視察稱作「行幸」。
裕仁搭乘的戰艦「金剛」,也常載其他皇室成員來台。在二戰時期曾投入實戰,最後在基隆外海被美軍擊沉。 金剛艦被視作與台灣關係最密切的大型戰艦也不為過。圖片授權:聚珍台灣

行啟紀念館創建
自皇太子離台後,台灣總督府為紀念皇太子巡台事蹟,成立了「皇太子殿下台灣行啟紀念事業調查委員會」,負責審議各地行啟紀念事業,包含設立紀念碑、紀念館,而斗六行啟紀念館即為當時紀念事業之一。日治時期的紀念館多半具有展覽、教育、社交等功能,如兒玉總督及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現國立台灣博物館本館)與紀念皇太子行啟的新竹州立圖書館等。
當時為紀念兒玉總督與後藤民政長官對台貢獻,官民集資籌措台灣第一座現代化博物館。華麗的建築、豐富的館藏、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齊聚的氛圍,是我來台北後很喜歡去的地方。
1926年(大正15年)斗六記念公館落成(「紀念」日文漢字寫法為「記念」),為中央兩層樓,兩側一層樓的建築。確切設計者與施工者因無相關資料保存故無從得知,推測為當時海外留學的磚造建築師所設計。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發現磚造建築並不適合多震的日本,因此日本本土實施諸多限制甚至禁建,學成歸國的磚造建築師因而轉至台灣發展。
根據《刺桐最後望族》老照片的紀念戳章,可得知行啟紀念館的落成日期。

建築樣式
行啟紀念館為一字型、不對稱、磚木混造(磚砌承重牆與木造屋頂)建築,同時擁有歐風洋館與和風日本間兩種建築元素。與同時期如滬尾小學校禮堂、新竹公會堂等更為風格統一的磚木混造建築相比,行啟紀念館可說是別具特色。
中間為兩層樓的洋館,兩翼為日本間,全棟皆是磚砌承重牆與木造屋頂。
洋館四個面的四坡水斜屋頂,而日本間為三坡水斜屋頂。 洋館屋架採用西方的中柱式結構,上方的鐵皮為921地震後的補強。
採用日治時期常見的荷蘭式砌磚法,可以看到一整排皆長邊,上下相鄰一整排皆短邊的砌法。

建築功能
行啟紀念館落成後兼具學術、技藝、宗教、宴會、展演等公會堂應有性質。公會堂為台灣日治時期重要的公共場域,提供附近居民集會、政府宣傳政令與新知的室內場所。根據其他公會堂與行啟記念事業的慣例,行啟紀念館應是由當地士紳與官方合資興建,並轉交給當時的斗六街(類似現在的公所)管理。
在玄關立面上有四個正方形痕跡,原先上面字樣為日治時期舊稱「記念公館」。
兩側日本間與洋館相比雖只有一層樓,但挑高的設計與細長的窗戶,使視覺上更加寬敞,為典型的集會空間。
現今的行啟紀念館也維持了當年的用途,左右各有大小不同的空間可供民眾租借使用。
西側日本間空間較大可容納約80人,偶有舉辦中型成果發表、演講活動等。 天花板鋼骨結構是修復時加強耐震性增建。
東側日本間空間較小約可容納30人,曾舉辦小型藝文成果展。
洋館一樓原先有天花板,二樓為辦公休息空間。修復時因防震考量,將天花板打通增建鋼骨構造。

設計巧思
行啟紀念館看似樸素,但細看能發現許多建築師的小巧思,有簡潔的裝飾、配合當地氣候的實用裝置,甚至是兩者兼具的設計。
洋館最上方是記念公館的館徽,由外圍三圈、六等分的線條與中央公會堂的「公」字組成。 「公」字也說明了這棟建築為斗六公眾所有。
玄關處兩側造型簡潔的裝飾,很像長了頭髮的機器人。
字型面磚:兩側日本間上方台與日兩字混和的造型,與承重牆實磚不同此為裝飾用貼上去的面磚。
斜面排水磚:窗框下方皆有向外傾斜的磚塊,下雨時能讓雨水順著傾斜面流下,讓窗框不會受潮。 使實磚部分不會過於單調,同時兼具美觀與實用性。
日治時期特色的重力錘窗:窗框兩側皆有滑輪構造,一端連接木窗,另一端接在窗框內的重錘,兩邊重錘重量與窗戶重量相等,使窗戶能停在任意一點,拉窗時也較為省力。
天花板維修孔:在天花板角落處,有通往木製屋架的維修孔,屋架中若有木頭蛀蝕時方便進入維修保養。
屋簷通氣孔:台灣氣候較日本本土潮濕悶熱,為避免木製屋架因潮濕發霉柱蝕縮短使用年限,故在屋簷處設有長條型蜂巢狀通氣孔,使屋頂通氣不會太悶濕。

結語

行啟紀念館自創建始經歷公會堂、地下水公司、工業策進會、雲林縣政府工商課、監理站、軍公教福利中心、國有財產局中區辦事處,最後回復了原先讓地方居民可自由使用的集會空間。
修復時應回復最原本的樣貌與功能,因此將戰後擴建的建築體拆除,另一面可看出當年的痕跡。
原先是為了紀念東宮行啟的建築,也在時代遷移中賦予了不同意義,老一輩斗六人在公會堂參加婚喪喜慶、藝文活動的記憶,也在近年逐漸承接回來。
行啟紀念館現今成為斗六市民假日休閒的好去處,不定期舉辦大小活動,可以關注粉絲專頁

景點資訊
地址:雲林縣斗六市府前街101號 收費:免門票 停車:附近有機12立體停車場 開放時間:週三至週五13:00-18:00、週末9:00-12:00/13:00-18:00 無障礙設施:無障礙廁所、無障礙車位、無障礙坡道 交通: 自行開車/租車前往 由國道三號斗六交流道下,沿文化路行駛至市區,經斗六圓環後沿太平老街轉府前街 大眾運輸 雲林高鐵站搭乘201車次至斗六車站,步行約10分鐘(850公尺) 台鐵斗六站下車後步行前往(建議可沿著太平老街走過去)

參考資料
  1. 嘉慶君沒來過台灣!當年半路認錯太子…
  2. 1923年造訪臺灣的「金剛」戰艦
  3. 《日治時期臺灣磚造建築牆體構造演變與地 震及法令之關係研究 — 以 RC 臥樑、RC 樓版、扶壁為例》(王貞富,2020)
  4. 《歷史建築斗六國有財產局雲林辦公廳舍(斗六記念公館)調查研究計畫》(雲林縣政府文化局,民92)
照片若無特別標皆為本人所攝歡迎引用下載 照片如需引用在公開文章請告知我本人感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