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234》第2話〈行啟紀念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前言

台灣自有文字記載開始,經歷了不同時期的外來統治者,從荷蘭東印度公司、明鄭時期一直到清領時期,都不曾有過皇帝來台灣視察。而台灣民間傳說《嘉慶君遊台灣》,在不同年代都有翻拍成歷史劇,到現今共有六種翻拍版本(值得一提是2022年最新版由陳亞蘭主演,是第一位女性獲得金鐘最佳男主角獎)

然而史實上嘉慶皇帝並沒有來過台灣,是由民間說書人融合了「乾隆帝南巡」與「福康安平林爽文亂」加以杜撰。真正來台灣的是正值100年前(1923年)的裕仁皇太子,即後來的昭和天皇。

島上300年之大事

1919年日本治臺方針由漸進政策(差別待遇)轉為內地延長主義(內台融合),台灣總督也由武官改為文官出任。第一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任內,原先要請大正天皇來台視察20多年來的治臺成果,但因大正天皇身體狀況欠佳,改由攝政的裕仁皇太子代為視察。裕仁皇太子可是未來的天皇,且天皇直到戰敗前在日本社會被視為神,因此總督府動員了龐大的人力物力,詳細規劃皇太子參觀路線、整理各地街道、設立歡迎用的奉迎門與下榻的招待所。此外台灣民間也對此事非常慎重,畢竟裕仁可說是自有信史以來最高層級的一位。

1923年(大正12年)四月十二日裕仁皇太子自橫須賀軍港搭乘戰艦「金剛」出發,十六日抵台後展開為期12天的「東宮行啟」之旅。「行啟」在日本代表天皇親屬視察,而天皇本人視察稱作「行幸」。

行啟紀念館創建

自皇太子離台後,台灣總督府為紀念皇太子巡台事蹟,成立了「皇太子殿下台灣行啟紀念事業調查委員會」,負責審議各地行啟紀念事業,包含設立紀念碑、紀念館,而斗六行啟紀念館即為當時紀念事業之一。日治時期的紀念館多半具有展覽、教育、社交等功能,如兒玉總督及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現國立台灣博物館本館)與紀念皇太子行啟的新竹州立圖書館等。

當時為紀念兒玉總督與後藤民政長官對台貢獻,官民集資籌措台灣第一座現代化博物館。華麗的建築、豐富的館藏、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齊聚的氛圍,是我來台北後很喜歡去的地方。

當時為紀念兒玉總督與後藤民政長官對台貢獻,官民集資籌措台灣第一座現代化博物館。華麗的建築、豐富的館藏、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齊聚的氛圍,是我來台北後很喜歡去的地方。

1926年(大正15年)斗六記念公館落成(「紀念」日文漢字寫法為「記念」),為中央兩層樓,兩側一層樓的建築。確切設計者與施工者因無相關資料保存故無從得知,推測為當時海外留學的磚造建築師所設計。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發現磚造建築並不適合多震的日本,因此日本本土實施諸多限制甚至禁建,學成歸國的磚造建築師因而轉至台灣發展。

根據《刺桐最後望族》老照片的紀念戳章,可得知行啟紀念館的落成日期。

根據《刺桐最後望族》老照片的紀念戳章,可得知行啟紀念館的落成日期。

建築樣式

行啟紀念館為一字型、不對稱、磚木混造(磚砌承重牆與木造屋頂)建築,同時擁有歐風洋館與和風日本間兩種建築元素。與同時期如滬尾小學校禮堂、新竹公會堂等更為風格統一的磚木混造建築相比,行啟紀念館可說是別具特色。

中間為兩層樓的洋館,兩翼為日本間,全棟皆是磚砌承重牆與木造屋頂。

中間為兩層樓的洋館,兩翼為日本間,全棟皆是磚砌承重牆與木造屋頂。

洋館四個面的四坡水斜屋頂,而日本間為三坡水斜屋頂。洋館屋架採用西方的中柱式結構,上方的鐵皮為921地震後的補強。

洋館四個面的四坡水斜屋頂,而日本間為三坡水斜屋頂。洋館屋架採用西方的中柱式結構,上方的鐵皮為921地震後的補強。

採用日治時期常見的荷蘭式砌磚法,可以看到一整排皆長邊,上下相鄰一整排皆短邊的砌法。

採用日治時期常見的荷蘭式砌磚法,可以看到一整排皆長邊,上下相鄰一整排皆短邊的砌法。

建築功能

行啟紀念館落成後兼具學術、技藝、宗教、宴會、展演等公會堂應有性質。公會堂為台灣日治時期重要的公共場域,提供附近居民集會、政府宣傳政令與新知的室內場所。根據其他公會堂與行啟記念事業的慣例,行啟紀念館應是由當地士紳與官方合資興建,並轉交給當時的斗六街(類似現在的公所)管理。

在玄關立面上有四個正方形痕跡,原先上面字樣為日治時期舊稱「記念公館」。

在玄關立面上有四個正方形痕跡,原先上面字樣為日治時期舊稱「記念公館」。

兩側日本間與洋館相比雖只有一層樓,但挑高的設計與細長的窗戶,使視覺上更加寬敞,為典型的集會空間。

現今的行啟紀念館也維持了當年的用途,左右各有大小不同的空間可供民眾租借使用。

現今的行啟紀念館也維持了當年的用途,左右各有大小不同的空間可供民眾租借使用。

西側日本間空間較大可容納約80人,偶有舉辦中型成果發表、演講活動等。天花板鋼骨結構是修復時加強耐震性增建。

西側日本間空間較大可容納約80人,偶有舉辦中型成果發表、演講活動等。天花板鋼骨結構是修復時加強耐震性增建。

東側日本間空間較小約可容納30人,曾舉辦小型藝文成果展。

東側日本間空間較小約可容納30人,曾舉辦小型藝文成果展。

洋館一樓原先有天花板,二樓為辦公休息空間。修復時因防震考量,將天花板打通增建鋼骨構造。

洋館一樓原先有天花板,二樓為辦公休息空間。修復時因防震考量,將天花板打通增建鋼骨構造。

設計巧思

行啟紀念館看似樸素,但細看能發現許多建築師的小巧思,有簡潔的裝飾、配合當地氣候的實用裝置,甚至是兩者兼具的設計。

洋館最上方是記念公館的館徽,由外圍三圈、六等分的線條與中央公會堂的「公」字組成。「公」字也說明了這棟建築為斗六公眾所有。

洋館最上方是記念公館的館徽,由外圍三圈、六等分的線條與中央公會堂的「公」字組成。「公」字也說明了這棟建築為斗六公眾所有。

玄關處兩側造型簡潔的裝飾,很像長了頭髮的機器人。

玄關處兩側造型簡潔的裝飾,很像長了頭髮的機器人。

字型面磚:兩側日本間上方台與日兩字混和的造型,與承重牆實磚不同此為裝飾用貼上去的面磚。

字型面磚:兩側日本間上方台與日兩字混和的造型,與承重牆實磚不同此為裝飾用貼上去的面磚。

斜面排水磚:窗框下方皆有向外傾斜的磚塊,下雨時能讓雨水順著傾斜面流下,讓窗框不會受潮。使實磚部分不會過於單調,同時兼具美觀與實用性。

斜面排水磚:窗框下方皆有向外傾斜的磚塊,下雨時能讓雨水順著傾斜面流下,讓窗框不會受潮。使實磚部分不會過於單調,同時兼具美觀與實用性。

日治時期特色的重力錘窗:窗框兩側皆有滑輪構造,一端連接木窗,另一端接在窗框內的重錘,兩邊重錘重量與窗戶重量相等,使窗戶能停在任意一點,拉窗時也較為省力。

日治時期特色的重力錘窗:窗框兩側皆有滑輪構造,一端連接木窗,另一端接在窗框內的重錘,兩邊重錘重量與窗戶重量相等,使窗戶能停在任意一點,拉窗時也較為省力。

天花板維修孔:在天花板角落處,有通往木製屋架的維修孔,屋架中若有木頭蛀蝕時方便進入維修保養。

天花板維修孔:在天花板角落處,有通往木製屋架的維修孔,屋架中若有木頭蛀蝕時方便進入維修保養。

屋簷通氣孔:台灣氣候較日本本土潮濕悶熱,為避免木製屋架因潮濕發霉柱蝕縮短使用年限,故在屋簷處設有長條型蜂巢狀通氣孔,使屋頂通氣不會太悶濕。

屋簷通氣孔:台灣氣候較日本本土潮濕悶熱,為避免木製屋架因潮濕發霉柱蝕縮短使用年限,故在屋簷處設有長條型蜂巢狀通氣孔,使屋頂通氣不會太悶濕。

結語

行啟紀念館自創建始經歷公會堂、地下水公司、工業策進會、雲林縣政府工商課、監理站、軍公教福利中心、國有財產局中區辦事處,最後回復了原先讓地方居民可自由使用的集會空間。

修復時應回復最原本的樣貌與功能,因此將戰後擴建的建築體拆除,另一面可看出當年的痕跡。

修復時應回復最原本的樣貌與功能,因此將戰後擴建的建築體拆除,另一面可看出當年的痕跡。

原先是為了紀念東宮行啟的建築,也在時代遷移中賦予了不同意義,老一輩斗六人在公會堂參加婚喪喜慶、藝文活動的記憶,也在近年逐漸承接回來。

景點資訊

地址:雲林縣斗六市府前街101號收費:免門票
停車:附近有機12立體停車場
開放時間:週三至週五13:00-18:00、週末9:00-12:00/13:00-18:00
無障礙設施:無障礙廁所、無障礙車位、無障礙坡道
交通:
自行開車/租車前往
由國道三號斗六交流道下,沿文化路行駛至市區,經斗六圓環後沿太平老街轉府前街
大眾運輸
雲林高鐵站搭乘201車次至斗六車站,步行約10分鐘(850公尺)
台鐵斗六站下車後步行前往(建議可沿著太平老街走過去)

參考資料

  1. 嘉慶君沒來過台灣!當年半路認錯太子…
  2. 1923年造訪臺灣的「金剛」戰艦
  3. 《日治時期臺灣磚造建築牆體構造演變與地 震及法令之關係研究 — 以 RC 臥樑、RC 樓版、扶壁為例》(王貞富,2020)
  4. 《歷史建築斗六國有財產局雲林辦公廳舍(斗六記念公館)調查研究計畫》(雲林縣政府文化局,民92)

照片若無特別標皆為本人所攝歡迎引用下載
照片如需引用在公開文章請告知我本人感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張韶棋的沙龍
9會員
3內容數
哈囉這裡是熱愛家鄉的雲林人,藉由每個月10分鐘左右的閱讀,從雲林歷史文化到風景美食,一起來探索雲林的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今天來逛逛新美街附近 但是不是從街口開始 而是往旁邊一點的巷子開始 巷口就可以看到今天的第一個點-開山宮 興建於明朝(西元1624年) 大殿主祀為保生大帝及陳府千歲 兩旁為三十六天宮 後殿主祀為觀音菩薩 保生大帝大家應該比較熟悉 陳府千歲就相對陌生了 原來祂是隋朝時的虎賁中郎將
Thumbnail
今天來逛逛新美街附近 但是不是從街口開始 而是往旁邊一點的巷子開始 巷口就可以看到今天的第一個點-開山宮 興建於明朝(西元1624年) 大殿主祀為保生大帝及陳府千歲 兩旁為三十六天宮 後殿主祀為觀音菩薩 保生大帝大家應該比較熟悉 陳府千歲就相對陌生了 原來祂是隋朝時的虎賁中郎將
Thumbnail
我問鹿耳門天后宮的執事,要如何去鄭成功當年登陸台灣的所在? 然後依其指示,沿著鹿耳門溝一直往海邊走,來到出海口。 看到一座鄭成功的雕像、一間名為鎮門宮的廟宇,還有「府城天險」的碑文,心想大概就是這裡了。 我坐在海邊,看著台灣海峽遠方的落日與晚霞,遙想當年鄭成功的船隊慢慢逼近,台灣歷史即將被改變
Thumbnail
我問鹿耳門天后宮的執事,要如何去鄭成功當年登陸台灣的所在? 然後依其指示,沿著鹿耳門溝一直往海邊走,來到出海口。 看到一座鄭成功的雕像、一間名為鎮門宮的廟宇,還有「府城天險」的碑文,心想大概就是這裡了。 我坐在海邊,看著台灣海峽遠方的落日與晚霞,遙想當年鄭成功的船隊慢慢逼近,台灣歷史即將被改變
Thumbnail
你知道至今剛好100年前有位重量級的人物來台灣嗎?你知道雲林斗六還留有一棟優雅且融入市民生活的紀念建築嗎? 一起來看看行啟紀念館的前世今生吧!
Thumbnail
你知道至今剛好100年前有位重量級的人物來台灣嗎?你知道雲林斗六還留有一棟優雅且融入市民生活的紀念建築嗎? 一起來看看行啟紀念館的前世今生吧!
Thumbnail
南京,是與中華民國有著深厚因緣之地,同時是明初首都。除了一堆與中華民國有關的景點如「南京總統府」、「中山陵」外,身為六朝古都,史蹟自然不少,尤其以大明開國之地備受重視,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並葬於南京紫金山「明孝陵」,鎮守大明。
Thumbnail
南京,是與中華民國有著深厚因緣之地,同時是明初首都。除了一堆與中華民國有關的景點如「南京總統府」、「中山陵」外,身為六朝古都,史蹟自然不少,尤其以大明開國之地備受重視,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並葬於南京紫金山「明孝陵」,鎮守大明。
Thumbnail
台北市中山堂這棟建築物從台北公會堂為台灣第一個會展建築開始,見證中華民國的近代政治史歷史之所。走入這一座與台灣國運近代史密切相關建築物,有種時光逆流感覺。從嚴謹政治場所到現在成為一座藝術場館更能感受時代落差與轉變。這裡是台北人的藝術場域、也是美食天堂、更是台北人休憩場域之多重複合場地。 台北市中山堂
Thumbnail
台北市中山堂這棟建築物從台北公會堂為台灣第一個會展建築開始,見證中華民國的近代政治史歷史之所。走入這一座與台灣國運近代史密切相關建築物,有種時光逆流感覺。從嚴謹政治場所到現在成為一座藝術場館更能感受時代落差與轉變。這裡是台北人的藝術場域、也是美食天堂、更是台北人休憩場域之多重複合場地。 台北市中山堂
Thumbnail
台灣過去有很多神社,但不是所有的都那麼「正統」。在台北,就有一個可謂「標新立異」的神社,它的存在,可說是一個時代思潮的見證。雖然如今已非作為神社用途,但卻繼續特異的,散發出迷人的風采。
Thumbnail
台灣過去有很多神社,但不是所有的都那麼「正統」。在台北,就有一個可謂「標新立異」的神社,它的存在,可說是一個時代思潮的見證。雖然如今已非作為神社用途,但卻繼續特異的,散發出迷人的風采。
Thumbnail
《重明殿》在1897年德壽宮被整頓成大韓帝國皇宮的過程中,為保管皇室的書籍和寶物而建的皇帝書齋,原名《漱玉軒》。1904年德壽宮發生火災,成為高宗處理政務的便殿與接見外國使節的謁見室,直至1907年被迫退位為止,高宗都高宗都居住在此。1905年11月,在日本武力壓迫下,於《重明殿》簽訂「乙巳勒約」。
Thumbnail
《重明殿》在1897年德壽宮被整頓成大韓帝國皇宮的過程中,為保管皇室的書籍和寶物而建的皇帝書齋,原名《漱玉軒》。1904年德壽宮發生火災,成為高宗處理政務的便殿與接見外國使節的謁見室,直至1907年被迫退位為止,高宗都高宗都居住在此。1905年11月,在日本武力壓迫下,於《重明殿》簽訂「乙巳勒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