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8|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S1EP00-風起

自投入職場以來,從事的工作內容都是與股票投資相關,不管是進行股票研究或交易,目的多是藉由預期股價方向來進行交易,形成策略的參考因子包含總體經濟的循環、投資標的公司獲利的起伏等等,預期的正確與否決定了投資帶來的是報酬或是虧損。
世界運作從不會停下腳步,每天都不乏需要分析與判斷可能會影響股價波動的事件,因此工作很忙,忙得無暇思考,那些年我總覺得某一部分的自我被晾著了。
過了幾年,換到目前這份資金屬性及投資期限較長的工作,不再需要整日追逐股市訊息,時間與腦子也就騰出來了。騰出來的腦子先思考的當然是該怎麼把工作做好?既然投資期限較長,直接聯想的就是巴菲特式的長期投資,騰出來的時間就用來理解究竟什麼是許多人都掛在嘴上的巴菲特式投資法。
這一切該怎麼開始?包含巴菲特以及與巴菲特持相同理念的投資人,如巴菲特老搭檔Charlie Munger,或是Mohnish Pabrai、Guy Spier等人,他們的日常就是大量地閱讀與學習。我想到的方法,就是從仿效他們大量閱讀的習慣與閱讀的內容開始。
好在我一直喜歡閱讀,更有著喜歡被別人稱讚愛讀書的虛榮心。所以與其說是我走入了長期投資,其實更像是我想加入這群喜歡閱讀的人,只是恰巧他們從事的是投資工作。我喜歡我也想要這張我幫他們貼上的標籤,我幫自己貼標籤的方式就是從他們推薦的書單中找書來讀,有的書好讀,有些書不見得喜歡,但就是一本一本看,一點一點的學。
前幾年讀的都是與投資有關的書,Seth Klarman的「安全邊際」、Mohnish Pabrai「憨奪型投資者」、Guy Spier的「與巴菲特共進午餐時,我頓悟到的五個真理」等等,這些書開啟了我對長期投資的認知, Benjamin Graham的「聰明的投資者」更是當成聖經般一讀再讀。
但在這些書目中,有本書讀來似懂非懂,這本書是Charlie Munger的「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不僅內容讀來模模糊糊,更是只能硬記著書中談論的道理而無法活用。Charlie Munger帶給我的困擾不只如此,他的書單橫跨許多領域,且看似跟投資無關的書單比與投資相關的書多上許多,如歷史、心理、演化等領域,心中的確納悶:「這些書真的得看嗎?」
同時間,過去被我晾在一旁的那塊自我也越來越不甘寂寞。我去了誠品講堂,上起了「讀書課」,跟著楊照老師讀了一些人文學科的經典書籍。楊照老師這幾年選擇的主題從文學、哲學、精神分析到集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於一身的資本論,幾年下來,紮實地讀了些精彩的好書,人的多樣性、社會的豐富面貌在我眼前展開。
本來應當是平行的兩個閱讀世界,逐漸自雙軌消融,我彷彿是去拼湊一個個昆蟲的單眼,用顯然還未完整、也永遠不可能完整的複眼看世界。還不清晰,但輪廓隱約可見。
我開始理解為什麼先前讀「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半知半懂了,正是因為我缺乏Charlie Munger龐大的心智模型與跨領域知識,才無法看清楚投資只是這世界的一小角,唯有更努力的去閱讀這個世界的面貌,才能搞清楚投資與自我分別在世界上的什麼位置。弄清楚各自的關係,人才能與投資好好相處。更因為每個人都用不同的眼光在看待世界,一樣的投資方式甚至是同一個標的,在每個人心中的分量都不一樣,自然會得到不同的投資結果,不管是金錢的獲利虧損,或是心中的愉悅或煩躁。
如果我們想理解的世界像是由電影「星際戰警」(Man in Black)中的一個個置物櫃組成的,恐怕並不會有一個打開後,裡頭紙條寫著「投資」的櫃子。或許會比較像是每個櫃子都有張多重內容的拼圖,打開某個櫃子後,裏頭裝著的大拼圖的圖案畫著的是2%投資、10%的心理學等等。若想拚出一張名為「投資」的大拼圖,那就得一個個將櫃子打開,找出每片拼圖中寫著投資的小片塊。我現在認為的抽象世界是由這樣複合且多元的置物櫃組成。
不僅如此,除了我自己看到的每個置物櫃都有著不同的內容,每個人見到的置物櫃天地或許也都不一樣。當我打開正中間的置物櫃時,裏頭的大拼圖「投資」的部分,畫的可能是股票K線的日線。但是另一個人正中間的置物櫃,「投資」部份畫的可能是工廠需要的機器設備。因此當我們談論投資或是準備投資的某一間公司時,我們討論的真的是同一件事嗎?
我想將這段與書本的激盪往來記錄下來,現在的我怎麼看待投資、如何與投資相處。第一系列會先從虛構小說、公司營運歷程、歷史研究方法論等面向,用不同的切入點來思考為何投資時常會出現難以避免的偏誤。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