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是已知的,或未來是未知的?
小時候看過一齣電視歌仔戲「大唐風雲錄」,演出主角的是當時的一線小生黃香蓮,黃香蓮將李世民征戰時的英勇、打天下的豪情、被兄弟迫害時的無奈演得淋漓盡致,讓我覺得劇中的李世民根本就是位大英雄。雖然長大後,發現不少劇情與史實不符,更清楚玄武門之變是弒殺兄弟甚至滅門的慘劇,但我不只認為這是成就一段偉大君王史話的不得不然,甚至會覺得幸好有玄武門之變,不然哪來的貞觀之治…。
然而仔細想想,我會有這樣的想法其實來自於我早已經知道當上皇帝的李世民,未來將會開創一代盛世,我又何嘗知道被殺的太子李建成不能開創一個更偉大的時代呢?如果歷史課本寫著當了皇帝的李世民是名昏君,我還會慶幸有玄武門之變嗎?恐怕是我的心態錯將本應是未知的未來,當成已知的。我的這個心態正是在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汎森的著作「執拗的低音」中提到的「後見之明」。
王汎森著作「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
王汎森院士的學術專長為歷史研究,學術成就卓然,不僅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也曾擔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2011年時王汎森於中國復旦大學擔任講座,進行四場演講,本書即由這四場演講內容集結而成。講座主題是史學研究的視野與方法論的探討。這些對歷史研究方法論的反思,正適合藉由研究公司的歷史來做為投資決策依據的我們借鏡。
任何決策都只是有限理性下的判斷
「執拗的低音」書中提醒我們在看待歷史時,總隱然以為「未來」對歷史中的人物是「已知」的。我們往往以為歷史中的人物是在「完美理性」下行動,而忽略了歷史中的人物是處於「有限理性」。他們大多是在不完整的訊息狀態下,甚至是在訊息不足、選項有限、時間倉促、情況模糊之下,憑一點經驗、一點直覺、一點理性而做的決定,而且往往夾雜濃厚的情緒與偏見。歷史中的行動者其實是在不確定、不完美理性的情況下,一步步向未知探索。
就以玄武門之變為例,究竟李世民感受到的威脅,是否有部分來自於利益人士的離間挑弄、又有多少比例是為了搶下繼承權的刻意捏造、還是只是對兄弟的惡意過度揣測?恐怕記載的史書甚至是李世民自己都難以論斷。我們看待歷史會出現的偏誤,常來自於忽略了歷史人物因面臨許多未知而被情緒影響的部分,如對失敗的恐懼、對權力的貪婪等等。
倘若站在未來看現在的我們,我們現在不也正是位歷史上的行動者?那麼當下認知的世界,對我們來講應該是一個不完全透明的世界,我們明明是生活在一個「有限理性」的世界,卻常常以「全知模式」來思考。
EP02-來自「天才的思考:高畑勳與宮崎駿」,公司營運的點點滴滴 如同在這篇文章中提到的奇異公司,在奇異公司獲得驚人成就後,我們就將它過去所採行的策略都視為是成功必須的要件,但奇異公司在獲得成功前,經營者明明都是用「有限理性」下判斷,事後的我們卻是假想當時經營者是處於「全知模式」,來推論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
歷史世界的不透明性
如果理解了歷史中的所有人,包括我們自己都處於「有限理性」,那麼我們就應該能理解歷史對我們來說,其實是不透明的世界。看待過去,我們應該採取的思維模式是得將人們可能面臨的限制,以及往不同方向發展的可能性,放進我們的想像,並在可能與限制的兩個象限間,找出多重維度發展的面貌。如此,我們才能思索未來。
把這樣的思維模式放到股票投資上來使用。當我們被某間良好業績的公司吸引時,很容易將該公司過去所做的一切都當成今日成功的因素,如併購策略、產品發展等等,甚至將這些因素視為未來繼續成長的必然。但是一旦考慮了「歷史世界的不透明性」,我們就會忽略掉某些可能導致它失敗只是沒發生或是還沒發生的面向。會不會有時或許只是時勢造英雄,過去的英雄未必能繼續在未來的戰場揚威。
接著把投資期限拉長到我們討論的主題「長期投資」。當我們進行投資研究時,往往只是從已知推未來的未知,而不是從遠較已知龐大的未知看未來的發展,我們常忽略了長時間發展可能出現的多重維度。如果我們承認我們見到與判斷的僅僅是多重維度下的單一可能,那我們還可以這麼容易相信只要把投資時間拉長,就可以透過長期投資取得好的投資報酬嗎?
尋找「執拗的低音」:去聆聽那些被當代主流思想壓下去,或覆寫,或擦拭、以致被忽略的思想伏流。
從「執拗的低音」書中整理出這一段文字:
「歷史是由很多股力量競爭或競合前進的,一個時期並非只有一個調子,而是像一首交響曲,有很多調子同時在進行。我們書寫歷史,往往只著重當時的主調,而忽略了它還有一些副調、潛流,跟著主調同時並進、互相競合、互相影響。
如果忽略了這些同時競爭的副調、潛流,我們並不能真正瞭解當時的主流。
甚至如果只看到當時的主流論述,沒有看到當時的低音、潛流,很多事情會變得沒有辦法理解。而且,歷史是一個未完的牌局,,我們此刻則是把它凝在一個定點來研究。」
用一個實際的例子來回應前面這個段落。在2010年的前後數年是智慧型手機產業風起雲湧的時刻,2010-2011年全球智慧型手機銷售的成長高達70%、80%,當時市場的領導者如三星、Apple、LG、聯想等企業都是金融市場熱門的討論話題。但繁華不過幾年,三星及聯想公司手機部門的營收分別在2013年及2016年後開始衰退,更別說這兩家公司的現在手機營收居然比不上2014年、2015年時的水準。LG則早在2019年時結束了手機業務。即使是Apple在2019年、2020年也出現業績走下坡的的情況。
因此假若在最火紅、成長性最佳的時刻去投資智慧型手機產業,長期下來大概會獲得很糟糕的投資成績。就算是投資目前認為還算成功的Apple,在整個行業都陷入低迷之際,Apple也同樣面臨長達兩年業績下滑與股價下跌的壓力,投資人在這兩年真的能抱得住持股嗎?更令人納悶的是,當時的市場主調是未來將人人一部智慧型手機,智慧型手機市場將有龐大的成長空間。到今天去看這個預測,明明就是一股到現在都成立的趨勢,為何這樣的長期投資卻會面臨糟糕的結果?
我想投資當紅炸子雞很容易發生的狀況,便是當前那些可能影響甚至改變未來的伏流,大多隱身在轟然的主流論述下,因而被我們忽略。
世界有許多面向,但我們常常只會看到光彩奪目的那面,忽略了更多隱身在光芒之外的幽微。
再次用看待世界就如萬花筒置物櫃的角度:湊成一間公司現在與未來的長相的拼圖其實散落在不同的櫃子中。當這兩年業績長紅時,正中央的櫃子可能散發出耀眼的光芒,裡頭放著的圖像都是這間公司美好的未來。真正能完整組合成這間公司未來的拼圖都放在被光芒掩藏的其他置物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