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從《夢醒哈瓦那》揭開古巴的夢碎與遺忘的孤島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夢醒哈瓦那Epicentro》電影海報
《夢醒哈瓦那Epicentro》中文片名中的「哈瓦那」(Havana)為古巴的首都代表「天堂」的意思,與「夢醒」相呼應。
象徵著古巴複雜、獨特的歷史地位,觀光客帶著許多朝聖的幻想前來,想一窺「拉丁美洲最後一個共產國家」;當地人則在崩蹋的現實中,找尋夢中的「烏托邦」。

什麼是烏托邦?

導演與受訪者訪談
電影前半段,導演不斷詢問路人:「什麼是烏托邦?」,有位民眾回答:「沒有人擁有,但也不致缺乏」,這兩句話道出本片核心。儘管長期受經濟制裁的古巴,被外界孤立,至今仍存在許多全球化之前的生活樣貌。
但生活在「天堂」的每個人,仍然單純熱愛這片土地。

古巴獨特的歷史地位

1898年美西戰爭,美國取得勝利
美國自1898年美西戰爭勝利以後,取代西班牙,掌握古巴的經濟命脈。但1959年,卡斯楚領導古巴革命,建立共產主義政權,美古關係逐漸惡化。
美國對此實施長期的經濟制裁和外交孤立,這種敵對關係,強化古巴社會「反美帝」的意識形態。
《夢醒哈瓦那》以這樣的社會氛圍作為背景下拉開帷幕,述說一段美國和古巴近百年來的複雜糾葛。
電影中可看到古巴各個年齡層,都能對政治暢聊幾句,孩子隨口哼唱的歌曲藏著革命思想;電視卡通嘲諷著帝國主義。政治無疑悄悄進入日常,間接對社會、文化等面向產生深厚的影響。
有段情節是一群大叔在酒吧喝酒,以輕鬆的態度討論政治話題,這時,其中一位民眾嘲諷川普經典的競選口號,將其改為「讓月球再次偉大」,引起在場眾人們的捧腹大笑。

打倒帝國資本主義

過去可口可樂在古巴重要的製糖據點,如今剩一片廢墟
美國升起殖民大旗,以「解放古巴」為由,同時為了掌握古巴並從中謀取經濟利益,開始對古巴實施殖民統治。
《夢醒哈瓦那》中,有一幕特別壯觀的場景,一片空曠被閒置的農田裡,佇立著高聳的煙囪及一座已荒廢多年的製糖廠。這座製糖廠曾是可口可樂公司在古巴重要的製糖據點之一。
然而,隨著美國撤離古巴,對當地的經濟和製糖業不再關注,如今只剩下廢墟斑駁、雜草叢生的荒廢廠房,令人不勝唏噓。
過去的輝煌與今日的荒蕪,兩者形成強力對比,揭示殖民歷史所留下的殘酷痕跡。

觀光是在消費未來

外國觀光客大多為著古巴「復古懷舊」慕名而來
一位民眾在鏡頭前表達了對觀光業的不滿,他認為利用過去復古「懷舊情懷」來發展觀光業,只會讓觀光客認為古巴停滯不前,所以他極度斥責這種「自我虛化」的作法。
過去,殖民者透過攝影機「霸權凝視」觀察被殖民者的生活樣貌如今,觀光業則淪為一種後殖民的象徵。
它用粗暴、簡單的表象「觀看」古巴,視古巴的獨特歷史定位為「奇觀」,將其侷限在膚淺之中,而忽略了這個國家豐富的歷史、人文,可能加劇觀光客對於古巴的刻板印象。

電影的魔法

攝影機所捕捉到的影像並非絕對真實,而是經過剪輯和呈現的觀點所塑造的。攝影機具有操弄影像的力量,並能將其傳播給觀眾。
《夢醒哈瓦那》其中一幕,孩子們熱烈討論“美西戰爭紀錄片”中,美國人如何嗜血、殘暴。
身旁外國大人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如果美國人真的如此可怕,那麼拍攝這些影片的人為什麼沒有被殺死?」小孩思考一會回答:「可能是用演的。」
這段劇情說明了影像如何用來操縱觀眾的認知,使攝影機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宣傳工具,將特定的國家意識形態融入影像中,並讓觀眾理所當然相信所呈現的影像是真實的。
然而這些刻意灌輸對美國人產生仇恨的影片,都只是演員表演而非真實事件。

孤島v.s淨土

長期受外界孤立的古巴,也深受西方文化霸權影響
古巴人民的矛盾心理在《夢醒哈瓦那》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一方面對美國的政策持批評態度,對過去的殖民統治和現在經濟施壓感到憤慨。但同時,卻也懷抱著對「美國夢」的嚮往,形成了強烈的內心對比。
這不經讓人思考,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古巴也難以倖免地面臨「迪士尼式」文化霸權入侵。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霸權意識形態,潛移默化地改變古巴人的文化價值觀。
面對戰爭殘存的餘毒,古巴這片淨土是否仍是純粹、一塵不染的烏托邦?
※ 劇照 /《夢醒哈瓦那Epicentro》版權所有














































avatar-img
7會員
5內容數
用一部電影,認識一種觀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了解小說和民族主義的牽連,以及拉丁美洲與哥倫比亞的歷史脈絡,讀《百年孤寂》中隱喻對應的關係(Metaphorical correspondence)便處處可見,等於讀出了情慾、暴力、興衰之外的政治社會背景。
Thumbnail
大總統是一種來自古巴的經典調酒,可以被描述為蘭姆酒版本的曼哈頓。這杯經典調酒是由古巴雞尾酒大師Constantino Ribalaigua發明。享受古巴雞尾酒的同時,瞭解它背後的歷史文化。如果你喜歡本週的經典調酒介紹,可以分享給你所有喜歡調酒的朋友。
Thumbnail
這本《古巴》是二〇二二年年獲得普立茲歷史獎的巨作。我對古巴歷史認識甚微,大概就是知道卡斯楚、豬玀灣事件和古巴飛彈危機的程度而已。原本很擔心以我淺薄的知識,這本磚塊書(接近六百頁)會啃得很辛苦,沒想到卻出乎意料地好看。
Thumbnail
古巴煙草公司(Cubatabaco)是古巴煙草業內的領導者,文章介紹了該公司的歷史、品牌與產品、生產工藝和技術、國際市場與出口等。如果想了解更多關於古巴雪茄產業,可以閱讀本文。另外,古巴雪茄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即使受到了美國長期的貿易禁令的影響,仍然保持著強勁的競爭力。
Thumbnail
在火車上揮別塔瑪拉一行人後,經過一天一夜…來到了充滿希望的貿易大城-「巴塞隆納。」一到站我馬上被這繁華、現代化的景象所吸引。巴塞隆納即便是車水馬龍、人潮絡繹不絕的情況下,彷彿有種神祕秩序,人們依舊能找到最自在的行進頻率快步行走…當我走上路上,也會不自覺被周圍的藝術氛圍和突如其來的人事物所吸引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古巴雪茄市場在經濟制裁下如何屹立不搖。經濟制裁下的古巴雪茄市場仍然持續,並在不斷擴大。文章著重於古巴雪茄市場的不可取代性、領導的市場轉換和產品研發,最後作者還推薦了古巴雪茄的品鑑和開發其他品牌的建議。
Thumbnail
西元1959 年 1 月 1 日巴蒂斯塔的下台,以及卡斯楚所率領的古巴革命,成為古巴歷史上另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里程碑。卡斯楚為了推翻獨裁政權巴蒂斯塔,組織革命組織七二六運動開始進行反政府革命運動,經歷了六年的革命歲月,終於在1959年1月1日由卡斯楚所率領的革命軍取得勝利。 在古巴革命勝利後,卡斯
Thumbnail
18世紀和19世紀的古巴雪茄產業,是世界上最為繁榮和著名的雪茄產業之一,它影響了整個古巴經濟和文化。而整個古巴雪茄產業,來自於卡納裡群島的農民成為雪茄行業的推動力量,他們是首批專業雪茄生產者。
Thumbnail
  「這趟旅行的唯一問題是:意義的消滅可以到什麼樣的程度。」   《美國》(Amérique , 1997)為法國哲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遊歷美國紐約、德州、沙漠、拉斯維加斯、洛杉磯等地的遊記;兼具詩意、哲學性的書寫,可作為認識布希亞哲學「
Thumbnail
了解小說和民族主義的牽連,以及拉丁美洲與哥倫比亞的歷史脈絡,讀《百年孤寂》中隱喻對應的關係(Metaphorical correspondence)便處處可見,等於讀出了情慾、暴力、興衰之外的政治社會背景。
Thumbnail
大總統是一種來自古巴的經典調酒,可以被描述為蘭姆酒版本的曼哈頓。這杯經典調酒是由古巴雞尾酒大師Constantino Ribalaigua發明。享受古巴雞尾酒的同時,瞭解它背後的歷史文化。如果你喜歡本週的經典調酒介紹,可以分享給你所有喜歡調酒的朋友。
Thumbnail
這本《古巴》是二〇二二年年獲得普立茲歷史獎的巨作。我對古巴歷史認識甚微,大概就是知道卡斯楚、豬玀灣事件和古巴飛彈危機的程度而已。原本很擔心以我淺薄的知識,這本磚塊書(接近六百頁)會啃得很辛苦,沒想到卻出乎意料地好看。
Thumbnail
古巴煙草公司(Cubatabaco)是古巴煙草業內的領導者,文章介紹了該公司的歷史、品牌與產品、生產工藝和技術、國際市場與出口等。如果想了解更多關於古巴雪茄產業,可以閱讀本文。另外,古巴雪茄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即使受到了美國長期的貿易禁令的影響,仍然保持著強勁的競爭力。
Thumbnail
在火車上揮別塔瑪拉一行人後,經過一天一夜…來到了充滿希望的貿易大城-「巴塞隆納。」一到站我馬上被這繁華、現代化的景象所吸引。巴塞隆納即便是車水馬龍、人潮絡繹不絕的情況下,彷彿有種神祕秩序,人們依舊能找到最自在的行進頻率快步行走…當我走上路上,也會不自覺被周圍的藝術氛圍和突如其來的人事物所吸引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古巴雪茄市場在經濟制裁下如何屹立不搖。經濟制裁下的古巴雪茄市場仍然持續,並在不斷擴大。文章著重於古巴雪茄市場的不可取代性、領導的市場轉換和產品研發,最後作者還推薦了古巴雪茄的品鑑和開發其他品牌的建議。
Thumbnail
西元1959 年 1 月 1 日巴蒂斯塔的下台,以及卡斯楚所率領的古巴革命,成為古巴歷史上另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里程碑。卡斯楚為了推翻獨裁政權巴蒂斯塔,組織革命組織七二六運動開始進行反政府革命運動,經歷了六年的革命歲月,終於在1959年1月1日由卡斯楚所率領的革命軍取得勝利。 在古巴革命勝利後,卡斯
Thumbnail
18世紀和19世紀的古巴雪茄產業,是世界上最為繁榮和著名的雪茄產業之一,它影響了整個古巴經濟和文化。而整個古巴雪茄產業,來自於卡納裡群島的農民成為雪茄行業的推動力量,他們是首批專業雪茄生產者。
Thumbnail
  「這趟旅行的唯一問題是:意義的消滅可以到什麼樣的程度。」   《美國》(Amérique , 1997)為法國哲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遊歷美國紐約、德州、沙漠、拉斯維加斯、洛杉磯等地的遊記;兼具詩意、哲學性的書寫,可作為認識布希亞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