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開始,一年終了前得盤點今年過得如何,又侃侃而談對未來的想望?又什麼時候開始,時間縮短,半年就要來一次?好在還沒有太浮濫,頂多是些笑鬧粉專,提醒著一年過一半了,自己依舊老樣子(相信我,年底前會多這種)。
現在賣書通路,也半年結算一次,提供半年以來的銷售排行,以前有這樣嗎?不記得了。可能排行榜一出,多多少少可以提升銷量吧。看到《原子習慣》在榜上,這本2019年出版的書,似乎從出版以來一直出現在眼前,好在我今年上半年耐不住好奇心,看完了。
看完之後,沒有特別寫下一篇心得,覺得讀完的當下只是接收,並沒有輸出、實踐,那到底也是一些泛泛而論。雖然我也不是那種徹底的實踐家,好比立下確切目標、制定計畫、設定獎懲等等,僅稍微概略以書中提到的,檢視核對自己一兩個行為。
書裡面提到,可以運用「我是ˍˍˍˍ的人」,建立身分意識,以培養習慣。所以,我心裡認定自己:
我是會去河堤跑步的人,我、就、是。
盡可能再加上,「跑一休一」(跑一天休息一天)、「一星期跑三次」,或是App裡會記錄,我已經連續37週每週跑一次,而我真的不想讓它中斷,所以必須持續執行,印象中,這點書裡也有約略提到。
我蠻喜歡這個「我、就、是」的方法,或者說,是一種想法。意識上,認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也所以會執行某件事,相當自然順理,不用再額外找理由、說服自己。
此外,我會加一些別的想法。比如:
以上偏心理建設方面,在實體部分,我的小方法:
很多事情是這樣,道理大家都懂啊,尤其從歌、書裡讀到的字句和想法,當這些作為細瑣的東西時,可能像巷口的機車,與自己擦身而過,不會留下什麼;但它出現在一本書裡、一張相對概念完整的專輯中時,在相對長時間的閱聽過程,讓人進入整個脈絡,像是上了一台車,開始費心觀察車子的風格、設計是如何?駕駛是怎麼樣的人?甚至,車內空氣的味道也會不一樣。也不知道會開往哪裡、在哪裡下車。
乘車時間很長,可以想想自己的事,那便是對照起自身生活經驗。一旦有所連結,不用筆記就能記得,然後有一天會突然跑出來。就像,我原本只是想講《原子習慣》之於跑步,寫著寫著就想起了後面其他。
有人可能會給出「你好像很喜歡跑步」的評價。我說,其實還好。跑步是相對簡單進行的運動,所以與其說喜歡跑步本身,不如說我想找件事情試試看可以堅持多久,我喜歡「願意、可以堅持的自己」,以及肯定過程中曾經付出的努力,同時保持身心健康,目前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