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7/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當我在這諾大的城市中遇見那位「等候鳥的人」…… / 《覓城》觀展筆記

把在淡水隨手拍的風景照做成了封面圖

把在淡水隨手拍的風景照做成了封面圖

觀展日期:2023.07.03

去淡水的那天豔陽高照,空氣悶熱的嚇人,海水在太陽的照射下像正在曬日光浴的某種爬蟲類的鱗片,波光粼粼,這是我成年後對淡水的第一個印象,一個與天氣相關的符號。依循著在捷運旅遊中心拿的導覽地圖,我在得忌利士洋行後方找到了我此次來淡水的其中一個目的地──齊柏林空間。

 會來這裡的理由很單純,就只是因為剛好在規劃台北旅行的行程時在 Google 地圖上發現了這個地點,事後回想起來很感謝自己在發現後有把該地加入行程內,看完這個展,不僅使我再次回想起當初觀看《看見台灣》時的感動,亦開始思考自己對於台灣各地的印象是什麼,尤其是我的家鄉,在我開始回想時,我才忽然意識到我對於我自己的家鄉是沒有任何一個屬於自已的記憶點,絕大多數都是外人所賦予的。

 本次的展覽名稱為「覓城」,我自己的解讀是「尋覓自己在城市中的樣貌」,而非常巧合的,隨著展覽文本的敘述推進,我的想法竟與本次展覽的核心概念相似。

 「覓城」共分為四個展區,在「環境劇場」時,我想起自己在觀看《看見台灣》前完全不曉得原來在天空中看台灣是長這樣子,也不曉得原來光是看那些震撼人心的空拍影像就足已令我眼眶泛淚,最後原住民小孩登上玉山唱拍手歌的那一幕更是使我落淚,感動之餘亦使我看見這片土地上長期被忽視與不願面對的真相。劇場內的影片讓觀者在欣賞台灣的壯麗美景時,也不忘去思考人類為了便利所做的各種改變,在有限的生命中對台灣的面貌不停做改變真的是好的嗎?同時,我們所做的這些改變,對後世的好幾代都是有益的嗎?還是在過個幾年,它就變成是有害的了?

 「直覺與記憶·城市的符號」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收費站的照片,收費站是在我童年中非常深刻的一個符號,在我眼中,符號是記憶的延伸,而記憶亦可作為自己在那個時空一個符號。還記得有次經過收費站時,爸爸手中的零錢沒拿好,掉落在高速公路上的記憶,後來的故事發展如何我早就忘了,唯獨零錢掉落至柏油路的聲響與前座父母的驚訝聲在我腦海中依然存在,在這段回憶裡,聲音的記憶強度遠大於視覺,對我而言這也是我對於高速公路的「符號」,如今這個符號隨著政府政策永遠消失了,起初我也以為他從我的記憶裡消失了,直到我在展場內看見那張照片。

 展場的最後用時間軸的方式訴說著齊柏林導演在記錄台灣上所做出的各種努力,以及講述了他最終消失於更美的家鄉的結局,這在現實上來看是齊柏林導演的結局,但對所有將台灣視為家鄉的人來說並非如此,那些喜愛台灣這片土地的外國人也是。齊導的離開是我們沒有機會再透過他的雙眼發現台灣的另一個面貌,但同時也是我們重新開始用自己的雙眼去認識自己腳下這片土地的時刻。唯有親自感受,才能將其放進自己的心中。

 等候鳥的人最後跟著他自己的理想去了更遠的地方,我目送他離去,或許此生已沒機會再相見,但我還是和他笑著說了聲「再見」。

 「謝謝你讓我看見台灣。」

一段在展場內讀完特別有感觸的文字 : 


《覓城》 The City, The Flâneur

  • 時間:2022.12.28 – 2023.秋 / 10:00 - 18:00(每週二公休)
  • 地點:齊柏林空間
  •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

看見 · 齊柏林基金會 : https://www.chipolin.org/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