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傳統信仰的本質探討 / 《眾聲.嬉境—邱國峻個展》觀展筆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觀展日期:2023.07.20

與藝術家邱國峻的作品初次見面是在攝影課的期中報告。期中報告時我們這組選擇要介紹的攝影家是張照堂,那時的我對台灣攝影家完全不了解,只是因為聽到別堂課的老師說張照堂的攝影風格值得一看,我就提議說以這位我只聽過名字但其他我什麼也不知道的攝影家做為我們的報告主題,而我的組員們也是初次接觸攝影,所以最後就無異議通過了。

隨著報告的製作,我在找資料的過程中讀到了張照堂《觀‧點:台灣現代攝影家觀看的刺點》一書,這本書對我而言可以說是開啟了台灣攝影的大門,我在這本書裡得知了超級多攝影大前輩,不論是紀實攝影還是藝術創作,幾乎每個主題都深深的吸引了我,其中亦包含了邱國峻的《神遊之境》系列作品。

因所處的環境與地點,我自幼便看過許多廟會,除了外在因素,年幼的我本身也很喜歡看廟會,我想那是小孩子單純喜歡看熱鬧的性情使然,因為我大多數對神靈都是抱持著敬畏的心態,比如深信長輩說做壞事神明半夜會來夢裡打我屁股之類的。隨著年紀增長,這種單純的敬畏中出現了好奇,我不曉得這種好奇算不算是質疑信仰的存在,當長輩越是要求我閉嘴、越是責備我不禮貌時,我內心的困惑就越來越多,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而藝術家邱國峻的作品有點算是為我解了一半以上的困惑。

在展場的介紹影片中,藝術家自己提出了一個觀點:神,穿上神衣彷彿就有神力了,即便祂原本可能就只是一座雕像。在調色過後的廢墟照片中添加神衣上獨有的刺繡圖騰,就仿若這裡有神來過,但那只是觀者自己的一廂情願,所以神這的有在那個畫面被凝結的時刻中存在過嗎?這個問題誰也打不出來,我只能透過眼前的作品憑自己想像。

廢墟的設定讓我也聯想到了人已不再信仰神,或者是屋子的主人拋棄了神。國立臺灣博物館裡有個名為「諸神的黃昏」的展櫃,裡面放著龍山寺捐贈的神像,已被退神的神像看起來與平常在桌上供奉的無異,不一樣的是擺放的地點與人們觀看的態度,我和眾人一同湊上前近距離觀看玻璃隔板後方的神明,我在當下只是在辨別神像所刻的是哪位神明,以及欣賞上頭精緻的雕刻,但我沒有感到敬畏,因為我相信了解說上所說的「已退神」。回頭想自己與一旁的遊客都相信解說所說的話,也讓我想到信仰的形成即是因為「相信」,而當人們選擇不再相信,神靈是否就消失了?還是說當事者自己不再信仰,靈體依然存在於左右?

無人居住的空間像個人間的「空殼」,龍在畫面中像在尋找曾定居於此的人們。

無人居住的空間像個人間的「空殼」,龍在畫面中像在尋找曾定居於此的人們。

隨著時代進步,人們的生活步調日益快速,想吸引人留步得做出更多樣的視覺刺激,台灣的傳統信仰於是也在不知不覺中做出了改變,廟會的呈現形式是最明顯的例子。電音三太子、電子花車、吉普車上熱舞的女性等,新式的陣頭在街頭上出現,在燈光、音樂與煙火的推波助瀾下,信仰出現了年輕化的趨勢,但當下、此刻的信仰與過去剛形成時的本質是否相同就不得而知了。

邱國峻的作品中我尤其喜歡官將首這件,在看這個展的時候才知道這張照片有不同種類的「添加」存在。

邱國峻的作品中我尤其喜歡官將首這件,在看這個展的時候才知道這張照片有不同種類的「添加」存在。

信仰的存有是來自於信仰者自己本身,只要當事者願意相信,祂便永遠存在。

《眾聲.嬉境—邱國峻個展》

  • 時間:2023.05.20 - 2023.08.13 / 每日9:30 – 17:30(每週一、除夕休館)
  •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401-402展覽室)
  •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高雄市立美術館:https://www.kmfa.gov.tw/Exhibition.aspx

《眾聲.嬉境—邱國峻個展》展覽資訊:https://reurl.cc/zY4jW0


avatar-img
3會員
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企鵝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坦白說,我很少看純畫作或畫作占半數以上的展覽,尤其是比較近代的藝術作品,理由就只是因為我看不懂,更使我排斥的原因是我怕一件眾人稱頌的作品會因我的無知而被貼上負面標籤。會想來看這個展,無非是受到高美館的宣傳海報和文案所吸引,同時亦包含了我對西方藝術與繪畫的好奇。
看到「生而為人」這四個字時,我想到的是「自己生而為人的意義是什麼?」再白話一點的說法是「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在觀看展覽時我在內心反覆的向自己提問著。
最早在我腦海中朗朗上口的台灣歌曲是《無樂不作》,那是台灣赫赫有名的國片《海角七號》的電影插曲之一,這首歌在我腦海中從單純覺得好聽到變成了我的深層記憶,時至今日,我仍會偶爾想起這首歌的旋律。
去淡水的那天豔陽高照,空氣悶熱的嚇人,海水在太陽的照射下像正在曬日光浴的某種爬蟲類的鱗片,波光粼粼,這是我成年後對淡水的第一個印象,一個與天氣相關的符號。依循著在捷運旅遊中心拿的導覽地圖,我在得忌利士洋行後方找到了我此次來淡水的其中一個目的地──齊柏林空間。
坦白說,我很少看純畫作或畫作占半數以上的展覽,尤其是比較近代的藝術作品,理由就只是因為我看不懂,更使我排斥的原因是我怕一件眾人稱頌的作品會因我的無知而被貼上負面標籤。會想來看這個展,無非是受到高美館的宣傳海報和文案所吸引,同時亦包含了我對西方藝術與繪畫的好奇。
看到「生而為人」這四個字時,我想到的是「自己生而為人的意義是什麼?」再白話一點的說法是「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在觀看展覽時我在內心反覆的向自己提問著。
最早在我腦海中朗朗上口的台灣歌曲是《無樂不作》,那是台灣赫赫有名的國片《海角七號》的電影插曲之一,這首歌在我腦海中從單純覺得好聽到變成了我的深層記憶,時至今日,我仍會偶爾想起這首歌的旋律。
去淡水的那天豔陽高照,空氣悶熱的嚇人,海水在太陽的照射下像正在曬日光浴的某種爬蟲類的鱗片,波光粼粼,這是我成年後對淡水的第一個印象,一個與天氣相關的符號。依循著在捷運旅遊中心拿的導覽地圖,我在得忌利士洋行後方找到了我此次來淡水的其中一個目的地──齊柏林空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在各式宗教百花齊放的臺灣,宮廟文化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吸引著眾多信眾和遊客前往一探究竟。這些廟宇或宏偉、或小巧不起眼,它們背後藏著怎樣的歷史故事和神秘儀式呢?生長於新竹的設計師阿豪,對於新竹的各大宮廟文化與活動如數家珍,比如新竹城隍廟是唯一一間會在鬼門開時節舉辦廟會活
Thumbnail
身為無神論的我 在這個月開始信神了,因為我需要一個照看著我的存在。 雖然,我其實不是不信神只是只有在運氣不好的時候才會怪罪天上的不存在。 但在越長越大之後發覺到,人必須要有信仰,用於保持理智 (對不起,但是那個石像有點醜) 而我現在則是在自我修行的途中,目前每天去土地公拜拜,已經持續了8天左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作為日本神道教的代表物,神社曾遍佈全台灣,其中有些也兼具著博物館的角色,並以供奉之名收藏著許多珍貴的藝術品;藉由挑選介紹其中的時間文物,這本由劉錡豫所著的《神明離去之後》,也企圖透過它們的身世,為台灣近代史打開另一道窗口。
台灣藝術家陳怡潔於公於私對臺南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南藝大」完成藝術博士學位,跟著愛好美食的爸媽也常會想起這裡的牛肉湯和玉米;更不用說這次為了『靈動的目光』光雕創作,尤其 「眾神之都」之稱的臺南府的廟宇,卻是走它千遍也不厭倦。    於是
Thumbnail
參拜台東赫赫有名的「王爺公」,體會臺灣傳統文化信仰的美麗和人情味。
Thumbnail
​近數十年來,台灣社會日趨多元與複雜化,寺廟在台灣社會是有相當大的適應與彈性。它並沒有因著在不同時期的政治、環境等的變遷中而消失,仍是現今社會中大部份人的信仰中心。媽祖廟更是如此、媽祖信仰深入台灣各地,幾乎每一個行政區甚至小地方都有媽祖廟存在。這篇介紹台北市北投區慈后宮亦是如此。 慈后宮相關資訊:
Thumbnail
文章描述作者大學時期因為忙碌的生活選擇,經常在一座廟裡尋找寧靜。廟公了解作者的情況,曾提出工作機會,並在畢業前的一次神明託夢中警告作者家人病情,但卻未被當作重要,直到幾年後家人發病,作者才明白神明的預警意義。文章描述了作者與廟公之間的因緣及對神明的信仰和感悟。
Thumbnail
​ 台灣的廟宇時常可見到只要廟宇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一定熱心推動各項民俗和公益活動,這篇介紹興雅福德宮就是如此例子。這座 廟宇來自土地公中人民對土地的崇拜,土地載育萬物生成五穀,供給人民生活所需,因此土地崇拜是許多民族共通的信仰。 興雅福德宮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信義區永吉路30巷30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在各式宗教百花齊放的臺灣,宮廟文化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吸引著眾多信眾和遊客前往一探究竟。這些廟宇或宏偉、或小巧不起眼,它們背後藏著怎樣的歷史故事和神秘儀式呢?生長於新竹的設計師阿豪,對於新竹的各大宮廟文化與活動如數家珍,比如新竹城隍廟是唯一一間會在鬼門開時節舉辦廟會活
Thumbnail
身為無神論的我 在這個月開始信神了,因為我需要一個照看著我的存在。 雖然,我其實不是不信神只是只有在運氣不好的時候才會怪罪天上的不存在。 但在越長越大之後發覺到,人必須要有信仰,用於保持理智 (對不起,但是那個石像有點醜) 而我現在則是在自我修行的途中,目前每天去土地公拜拜,已經持續了8天左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作為日本神道教的代表物,神社曾遍佈全台灣,其中有些也兼具著博物館的角色,並以供奉之名收藏著許多珍貴的藝術品;藉由挑選介紹其中的時間文物,這本由劉錡豫所著的《神明離去之後》,也企圖透過它們的身世,為台灣近代史打開另一道窗口。
台灣藝術家陳怡潔於公於私對臺南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南藝大」完成藝術博士學位,跟著愛好美食的爸媽也常會想起這裡的牛肉湯和玉米;更不用說這次為了『靈動的目光』光雕創作,尤其 「眾神之都」之稱的臺南府的廟宇,卻是走它千遍也不厭倦。    於是
Thumbnail
參拜台東赫赫有名的「王爺公」,體會臺灣傳統文化信仰的美麗和人情味。
Thumbnail
​近數十年來,台灣社會日趨多元與複雜化,寺廟在台灣社會是有相當大的適應與彈性。它並沒有因著在不同時期的政治、環境等的變遷中而消失,仍是現今社會中大部份人的信仰中心。媽祖廟更是如此、媽祖信仰深入台灣各地,幾乎每一個行政區甚至小地方都有媽祖廟存在。這篇介紹台北市北投區慈后宮亦是如此。 慈后宮相關資訊:
Thumbnail
文章描述作者大學時期因為忙碌的生活選擇,經常在一座廟裡尋找寧靜。廟公了解作者的情況,曾提出工作機會,並在畢業前的一次神明託夢中警告作者家人病情,但卻未被當作重要,直到幾年後家人發病,作者才明白神明的預警意義。文章描述了作者與廟公之間的因緣及對神明的信仰和感悟。
Thumbnail
​ 台灣的廟宇時常可見到只要廟宇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一定熱心推動各項民俗和公益活動,這篇介紹興雅福德宮就是如此例子。這座 廟宇來自土地公中人民對土地的崇拜,土地載育萬物生成五穀,供給人民生活所需,因此土地崇拜是許多民族共通的信仰。 興雅福德宮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信義區永吉路30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