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城市總有大河流過,然而要成為偉大的河流,她不只得流過城市,還得流穿靈魂。當人們在山頭駐足,眺望遠方的城市時,浮現的是河岸的兩旁,而不是林立的屋舍。當人們離開城市時,大河已經貫穿了她,從此她的血流著河的水,之後在任何一條河邊,她都彷彿能聽到那座城的聲音,看見那座城的模樣。
大河意味著什麼?最簡單的理解,大河分隔了兩岸,製造差異(distiinction)。更具體的說,她將不同(difference)透過地理分隔具體化成了差異,又在地理上製造了新的不同。這是很常見的說法,但在此我想要深入討論一下這條分界的形式。(我看過的)城裡常見的分界是道路,單純的分界線。然而河流不同。河岸形成了新的兩個面,也就是說,一條用以分界的線,同時造出了兩個新的面,及面對河岸的兩排城市景觀。城市中這樣的面是少見的。城市邊緣的變化是連續的,沒有明確的面;路就只是分界;山稜同樣是連續的,還混了很多樹,不太明確;大道確實有兩個面,然而大道通常並不作為分界,兩旁是一致的。大型的公園或許有面,但那種面是對內的、予居民的,而非城市對觀測者的顯線;廣場的面更是。
一個分界出現兩個面的形式還有延伸空間,但我就此打住,因為我還沒想到。照目前的習慣來說,寫作一向是對靈感和其構成的大綱的完成,而非持續的思考。我觀察到的是,至少在布達佩斯的核心地帶,即歷史古蹟、觀光區集中的位置,同時也是城市最常在宣傳、旅遊、名片中展現的位置,這兩個面是一致的形象顯現的。大概就是傳統歐洲美麗城市風情的形象。然而建築風格、美感的一致並不影響河岸兩者的差異,也就是說,兩岸的面對作為差異的東岸佩斯的猶太人、舊城、外來者與觀光客行程了掩蓋。面與差異,以及針對布達佩斯案例的掩蓋,這是我們第一層的結論。
隨後我注意到,大河(我使用大河而不使用河流,原因是只有夠大的河,這個觀察才成立),不僅僅帶出了兩個面,在兩個面之內,一個新的中心冉冉升起。有些城市擁有明確的中心,有些城市沒有。在我待過的城市裡,城市的中心並不明確。與製造面的條件相當,在廣闊的空曠中,大河得以在某條軸線上成為城市的中心。這裡的中心與上面相同,主要是指城市在對外顯現上的、觀光(畢竟我還是觀光客)(某種刻意打造的形象顯現)上的。這裡我們注意到,或許與傳統的中心想像不同,大河、公園、廣場、建築周遭的空地或是高聳建築群本身透過高低差與周遭建物比對出的空曠,好像才是城市常見的中心模式。中心不是緊實的,而是空洞,或是漸層拔高所製造的相對空洞。這又有什麼意義呢?還沒想出來,或許某種不顯現才是中心的條件?
最後,大河在流動。流動首先代表了一種變化,不只是河水的移動—位置的變化—,更是河水顏色的變化、流速的變化。一條大河,至少是流經人類世的大河,其流動絕不僅僅只是水的流動而已。船隻的流動,人群在上下游的流動,一切都構成了流動的一部份。布達佩斯段的多瑙河儘管缺乏航運價值,觀光遊船卻異常豐富。白日,波光嶙峋,河水奔流而下;入夜,多瑙河隱入黑暗,天鵝絨映襯著寶石的光芒,船隻在群星之間駛向遠方,上帝之城(civiras dei)與地上之城(civiras terenna)彷彿融為一體。流動的不只是船隻,不只是大河。整個城市在流動著,河水就是城市的心跳。或是說,是大河承載著船隻,而城市乘載著大河,向著遠方流去......
p.s.話說我應該待不滿三個城市過,到底是什麼膽子敢這樣寫....
p.s.船那段是亂寫的,晚上的船醜又光害然後很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