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錯了》讀後感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書名一開始就將作者在泰國森林寺院學到的神奇咒語告訴讀者了。非常神奇而有力量的簡短咒語。

我們生活中有多少的紛爭,是來自於人們對於自己念頭的執著,認爲自己才是對的?這讓彼此相爭不休,積累不滿的情緒,甚且變成宿怨世仇。

如有一方或雙方能有餘裕往後退一步,去質疑自己的想法:「我可能錯了。」也許僵局就能有所鬆動,事情能有改善的空間。這對人際關係或只是與自己的關係都有助益。

作者本身的經歷也是極少見的,從一位頭銜閃亮、前途一片大好的瑞典經濟學家,在二十六歲那年聽從內在召喚,去泰國出家,而且還是以仿效佛陀時代生活方式的森林修行派,出家十七年後,又收到內在召喚決定還俗,而在好不容易重新適應現代社會,也找到人生伴侶,以爲可以從此白頭到老時,又發現自己罹患漸凍症,生命不到五年。

和普通人一樣,獲知這個晴天霹靂的惡耗,他的個人層面當然恐懼又悲傷,幸而十七年的僧人訓練,讓他內在總有一個平靜的覺察者,像第二人格般地存在,幫助他接納這個現實。

這本書,就記錄了他的人生,以及他所學到的智慧。

個人覺得作者在僧人生活中學到最強大的訓練是活在當下放下,而這兩項訓練,剛好幫助了他面對後來的疾病,藉由他的故事,又啟發了許多人,覺得宇宙真的自有其神奇的安排。

活在現代社會,我們總是習於掌控生活,想讓生活中的一切,包括日常、工作、人際關係、財務、健康⋯都能按照自己的計畫或前進,否則就會覺得焦慮、沮喪、憤怒,我們是多麼害怕失控。作者說,計畫沒有不好,而且是很棒的,但我們不要忘了給奇蹟留點空間。

我們早就不相信「冥冥中一切自有安排」,反而強調「人定勝天」,所以鼓勵積極進取、迅速行動、展現成果、歌頌成功,所以對於安靜向內覺察、臣服讓事情自己發生的智慧有所懷疑。作者也因為發現處在一個樣樣都要錢、大家都在找錢的社會氛圍,讓剛還俗的作者無法適應,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得了憂鬱症。

有感的章節:

讀完第十章時,覺得作者提到一個觀念很讓我印象深刻,他提到森林修行派的寺院文化,是建立在一個共識上:「我願意和你合作。你不必很完美、聰明或伶俐,我甚至不需要喜歡你。但是我已經準備好跟你合作了。」

這幾乎是許多人際關係的解方啊!如果世上多數人都有此共識,人際糾紛會大幅減少吧?

第二十一章講到他在英國寺院時,和另一位僧人朋友外出去化緣,在基督教盛行的島上,沒有人理會他們,在過午不食的原則下,如果到了規定的時間還沒有得到食物,那他倆就要餓肚子了。

就在剩最後半小時的時候,作者決定放棄,和朋友說打算明天再試。然後不到一分鐘,就有位和靄的老太太問他們在幹什麼,知道了之後,去買了餡餅請他們。接著又來一對年輕男女,知道他們是僧人,立刻跑去超市買了四袋的食物給他們。

以及第三十章,提到他和僧人朋友在泰國時,爲了辦理續簽簽證要去馬來西亞,雖然寺廟有基金會幫他們處理了去曼谷的火車票,但從曼谷到檳城的渡輪則沒提供票券。他倆在售票亭門口等著,由於僧人不經手金錢,而且不能乞求任何東西,他們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在枯等兩小時後,一個美國男子上前和他倆搭訕,然後出錢幫他們買了票解救了他們。

這些故事告訴讀者,要信任宇宙,會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你所需要的。

不過,因爲僧人是不斷在練習放下「我執」等煩惱,和普通人相比,是較爲清澈的管道,所以也比較容易吸引到所需要的,如果我們也能讓自己放下恐懼與懷疑,是不是也能如此吸引呢?

還有第二十六章,講他在婚戒內側刻著「這也會過去」,提醒我們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都只是暫時的。

這句話讓我也挺有感的。

我想起三十歲左右,有一年患了輕微腎結石,有一側的腰一直很痠,那幾天,我就是用「這些日子總會過去的」,讓自己在服藥恢復期間,可以比較願意忍受不適。然而我不是僧人,沒有刻意的訓練,在日後面臨更嚴重的狀況時,我仍然陷入了焦慮中。

作者非常貼心,在重點的字句上,都將它加粗加黑,讓讀者可以很容易找到重點。整本書讀來如同一條清澈的小溪潺潺流過,時不時在陽光下閃耀點點智慧的晶瑩光輝。

以下是我自己畫線的句子(非加粗加黑的部分):

☘我們最難放下的念頭,到頭來往往對自己的傷害最大。

☘我們的心理痛苦主要不是由外部世界引起,而是自己內心發生的事引發的。

☘所有的念頭中,最傷人的就是——我應該有所不同。

☘我們與自己達成的和平,是最重要的。一旦和解了,許多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

至於書中有哪些充滿智慧的文字?就留待有興趣的朋友一探究竟吧!

購書由此去:

博客來-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books.com.tw)

    這裡收錄我的手繪、手寫作品,以及各類讀書心得,和早期部分極短篇,鋪展出極個人的創作及閱讀之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樣,這本是關於自我追尋的故事。 「我是誰」?這個多少年來是人們在迷惑時的靈魂拷問,而至今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並且,也沒有標準答案。 你是不是也覺得人生就該有明確的目標,然後擬好長期、中期、短期計畫,接著按照計畫逐步實行,就能達成想要的目標? 是的,最終你也許完成了這個目標
    人生自古誰無傷?問題是你看見了嗎? 有些創傷,是我們不知道自己已經受傷了,以為只是一種難受的情緒,不想讓它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努力把它壓抑下去了而已。它,一直潛伏在我們的內心陰暗處,用隱微的方式在影響著我們。 自從接觸心理方面的書籍後,知道自己內在有創傷,也因為看見、理解而療癒了一部分,然而認識
    《柳林風聲》這本書,我斷斷續續用一天半的時間慢慢看完了。主角只有四個小動物:鼴鼠、河鼠、蛤蟆和老獾。 這四種動物,分別象徵四種不同性格的人,不滿於現況、想要嘗試新事物的鼴鼠,固守在安逸的舒適區中,卻也會對令牠大為驚奇的新事物產生嚮往的河鼠,愛好冒險、自吹自擂、極端自戀的蛤蟆,和充滿智慧、嚴肅卻有責任
    近幾日翻看《克里姆林宮的餐桌》,看完前三章,包括了沙皇一家令人唏噓的故事、列寧的生平、以及烏克蘭大飢荒。我對沙皇和烏克蘭的故事比較有感,或許是前者的事件有拍成電影《真假公主》,後者則因持續至今的俄烏戰爭,看完後才知道爲什麼烏克蘭這麼痛恨俄羅斯。 作者維克多.沙博爾夫斯基從這些重要領袖的飲食切入政治,
    來推薦一下前天從新北市圖預約到的電子書《內向心理學:享受一個人的空間,安靜地發揮影響力,內向者也能在外向的世界嶄露鋒芒!》。 我才看完前兩章,就覺得對認識自己很有幫助。 你是內向型人嗎? 書中列了一些題目,幫助你判定你是屬於以下哪一類型的人: ◆極端內向 ◆既內向又外向 ◆外向型過測試,我發現我是既
    記得許多年前,還在用msn的時候,和一位朋友在線聊天,當時我們對新時代的東西都滿有興趣,談的還滿投契。 然後聊起了大天使。 我一時興起,問她知道大天使麥可嗎? 她說不知道,但有感覺到是金髮穿藍色衣服的感覺,我嚇了一跳,又問:「那大天使拉斐爾呢?」「嗯⋯感覺是穿綠衣服的。」 雖然我沒有感應到過祂們,但
    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樣,這本是關於自我追尋的故事。 「我是誰」?這個多少年來是人們在迷惑時的靈魂拷問,而至今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並且,也沒有標準答案。 你是不是也覺得人生就該有明確的目標,然後擬好長期、中期、短期計畫,接著按照計畫逐步實行,就能達成想要的目標? 是的,最終你也許完成了這個目標
    人生自古誰無傷?問題是你看見了嗎? 有些創傷,是我們不知道自己已經受傷了,以為只是一種難受的情緒,不想讓它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努力把它壓抑下去了而已。它,一直潛伏在我們的內心陰暗處,用隱微的方式在影響著我們。 自從接觸心理方面的書籍後,知道自己內在有創傷,也因為看見、理解而療癒了一部分,然而認識
    《柳林風聲》這本書,我斷斷續續用一天半的時間慢慢看完了。主角只有四個小動物:鼴鼠、河鼠、蛤蟆和老獾。 這四種動物,分別象徵四種不同性格的人,不滿於現況、想要嘗試新事物的鼴鼠,固守在安逸的舒適區中,卻也會對令牠大為驚奇的新事物產生嚮往的河鼠,愛好冒險、自吹自擂、極端自戀的蛤蟆,和充滿智慧、嚴肅卻有責任
    近幾日翻看《克里姆林宮的餐桌》,看完前三章,包括了沙皇一家令人唏噓的故事、列寧的生平、以及烏克蘭大飢荒。我對沙皇和烏克蘭的故事比較有感,或許是前者的事件有拍成電影《真假公主》,後者則因持續至今的俄烏戰爭,看完後才知道爲什麼烏克蘭這麼痛恨俄羅斯。 作者維克多.沙博爾夫斯基從這些重要領袖的飲食切入政治,
    來推薦一下前天從新北市圖預約到的電子書《內向心理學:享受一個人的空間,安靜地發揮影響力,內向者也能在外向的世界嶄露鋒芒!》。 我才看完前兩章,就覺得對認識自己很有幫助。 你是內向型人嗎? 書中列了一些題目,幫助你判定你是屬於以下哪一類型的人: ◆極端內向 ◆既內向又外向 ◆外向型過測試,我發現我是既
    記得許多年前,還在用msn的時候,和一位朋友在線聊天,當時我們對新時代的東西都滿有興趣,談的還滿投契。 然後聊起了大天使。 我一時興起,問她知道大天使麥可嗎? 她說不知道,但有感覺到是金髮穿藍色衣服的感覺,我嚇了一跳,又問:「那大天使拉斐爾呢?」「嗯⋯感覺是穿綠衣服的。」 雖然我沒有感應到過祂們,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講述了經濟學家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在泰國森林展開17年的出家生活的故事,並分享了他從中汲取到的智慧。這本書不是宗教書籍,而是要幫助讀者活得更愉快、更自由,以清晰明智的方式與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連結。
    Thumbnail
    是瑞典最暢銷的心靈書。26歲的經濟學家比約恩,是人們眼中的人生勝利組,在即將接任跨國企業的財務長之際,毅然決然地順從自己的內心,放下一切,前往泰國當森林僧侶。在世界各地度過17年的僧人生涯,結識許多懷抱人生智慧的前輩們。
    Thumbnail
      本書由比約恩的個人經歷出發,完整講述出家十餘年至還俗的親身經歷,從西方國家至泰國成為森林僧人,再於英國、瑞典等國家持續修行,即使擁有如此豐厚的經驗,仍於還俗後經歷了一段憂鬱期,後罹患漸凍症,因而本書由作者好友卡洛琳由比約恩的第一視角代為撰寫,仍完整呈現出比約恩豐富的一生。   
    Thumbnail
    隱居山林的經濟學家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在26歲事業成就達到頂峰時,發現成功與快樂是兩回事,他的成功沒有帶來相等的心靈富足,因而開始了17年的森林寺院修行,返鄉後的憂鬱巨浪、與漸凍症並肩走向死亡的日子,作者把它記錄下來,集結成《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這本書。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26歲就事業有成的比約恩原是一個經濟學家,即將成為大公司的CFO時,卻選擇出走到泰國森林,開啟17年的修行生活。這本書分享他的僧人生活,以及他對人生的學習、思考和感悟。
    Thumbnail
    這本書分享了一位經濟學家的森林修行智慧,探索如何面對人生的挑戰。作者指出重要觀點:覺察念頭、人際關係的思考、內心寧靜的追尋。文章還提到冥想、放下念頭以及如何面對人生起伏等議題。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簡單一句話,卻蘊藏了絕頂智慧。  榮獲多項獎項的書籍《我可能錯了》,作者比約恩.納提科在26歲事業有成之際,選擇拋下一切,到泰國森林展開17年的出家生活。對他來說,「成功和快樂,是兩回事」(p.15),能夠在年紀輕時得到跨國大企業財務長一職是成功的,但他並不快樂,也踏上了朝向心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一位瑞典籍作者從成功的商界生涯轉變為成為森林僧人的故事。透過作者的經歷,探討了成功與快樂之間的關係,以及對於控制與不確定性的分析。文章以作者的生命經驗啟發讀者,希望透過他的生命故事,能將正能量和智慧散播下去。文章強調放下控制,並以當下的智慧面對不確定性。同時也提倡尊重他人,與人為善。
    Thumbnail
    作者一個想不開,放手西方聯合國經濟研究人員的頭銜就跑去泰國當和尚。書中有很大篇幅在描述他當森林僧人中所聽到的講課與感悟,更描述為何森林僧人的修行要這麼做的理由。而這些當年的「想不開」也成為了他生命中最寶貴的養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人家花了二十年功夫所得到最珍貴的感悟吧!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講述了經濟學家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在泰國森林展開17年的出家生活的故事,並分享了他從中汲取到的智慧。這本書不是宗教書籍,而是要幫助讀者活得更愉快、更自由,以清晰明智的方式與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連結。
    Thumbnail
    是瑞典最暢銷的心靈書。26歲的經濟學家比約恩,是人們眼中的人生勝利組,在即將接任跨國企業的財務長之際,毅然決然地順從自己的內心,放下一切,前往泰國當森林僧侶。在世界各地度過17年的僧人生涯,結識許多懷抱人生智慧的前輩們。
    Thumbnail
      本書由比約恩的個人經歷出發,完整講述出家十餘年至還俗的親身經歷,從西方國家至泰國成為森林僧人,再於英國、瑞典等國家持續修行,即使擁有如此豐厚的經驗,仍於還俗後經歷了一段憂鬱期,後罹患漸凍症,因而本書由作者好友卡洛琳由比約恩的第一視角代為撰寫,仍完整呈現出比約恩豐富的一生。   
    Thumbnail
    隱居山林的經濟學家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在26歲事業成就達到頂峰時,發現成功與快樂是兩回事,他的成功沒有帶來相等的心靈富足,因而開始了17年的森林寺院修行,返鄉後的憂鬱巨浪、與漸凍症並肩走向死亡的日子,作者把它記錄下來,集結成《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這本書。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26歲就事業有成的比約恩原是一個經濟學家,即將成為大公司的CFO時,卻選擇出走到泰國森林,開啟17年的修行生活。這本書分享他的僧人生活,以及他對人生的學習、思考和感悟。
    Thumbnail
    這本書分享了一位經濟學家的森林修行智慧,探索如何面對人生的挑戰。作者指出重要觀點:覺察念頭、人際關係的思考、內心寧靜的追尋。文章還提到冥想、放下念頭以及如何面對人生起伏等議題。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簡單一句話,卻蘊藏了絕頂智慧。  榮獲多項獎項的書籍《我可能錯了》,作者比約恩.納提科在26歲事業有成之際,選擇拋下一切,到泰國森林展開17年的出家生活。對他來說,「成功和快樂,是兩回事」(p.15),能夠在年紀輕時得到跨國大企業財務長一職是成功的,但他並不快樂,也踏上了朝向心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一位瑞典籍作者從成功的商界生涯轉變為成為森林僧人的故事。透過作者的經歷,探討了成功與快樂之間的關係,以及對於控制與不確定性的分析。文章以作者的生命經驗啟發讀者,希望透過他的生命故事,能將正能量和智慧散播下去。文章強調放下控制,並以當下的智慧面對不確定性。同時也提倡尊重他人,與人為善。
    Thumbnail
    作者一個想不開,放手西方聯合國經濟研究人員的頭銜就跑去泰國當和尚。書中有很大篇幅在描述他當森林僧人中所聽到的講課與感悟,更描述為何森林僧人的修行要這麼做的理由。而這些當年的「想不開」也成為了他生命中最寶貴的養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人家花了二十年功夫所得到最珍貴的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