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2|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邱吉爾的決心 - 鮮血染紅的北非凱比爾港】

在整部二次大戰的歐洲戰史之中

這,是一次最荒謬、最冷血無情的軍事行動!!


1939年9月,納粹德國入侵波蘭。隨後英國與法國對德宣戰,二戰正式開始。

1940年5月,德軍擊敗了位於比利時和法國北部的英法聯軍。

5月26日,邱吉爾下令緊急撤軍,這就是著名的「敦克爾克大撤退」


德國以閃電戰全面入侵法國,不到六個禮拜,拿下巴黎。

6月22日法國投降,由貝當元帥上台,在德國的監督下,建立「維琪政府」。

於是,整個歐洲,就只剩下尚未淪陷的英國,要面臨獨自抵抗希特勒的納粹德國了。

而當時英國抗衡德國,最大的憑藉就只剩下狹窄的英吉利海峽。

英國首相邱吉爾,視法國維琪政府為希特勒的傀儡;並了解到仍由維琪政府控制下的法國海軍,終將成為威脅英國存亡的心腹大患。

要知道投降前的法國,哪可是擁有當時世界排名第四的海軍艦隊,僅次於英國、義大利和日本。

縱然希特勒的海軍實力,遠遠敵不過英國

但邱吉爾深懼,如果再加上了法國海軍艦隊這顆"砝碼",東大西洋以至北海「制海權」的天平,恐怕要就此向納粹德國傾斜失守了!


在法國投降前,6月16日邱吉爾曾親自致電法國政府:

基於英法同屬盟國,希望法國能繼續堅持抵抗,不要與納粹德國停戰投降;

若萬不得已非要和談,希望至少能把所有的法國軍艦都開來英國,不為德軍所利用。

然而戰事發展太快,十日後,6月26日法國就投降了。

在法國政府看來,我們打不贏就不打了,我們既不幫英國,也不幫希特勒的德國。

停戰協定裡也明訂,法國海軍只需繳械而無需投降,嚴格謹守中立原則;簽字時,希特勒也確實是同意的。


但是邱吉爾心裡十分清楚,僅憑希特勒的承諾,難道這批法國艦隊就一定不會用來對付英國?

這是戰爭,是雙方必須拚盡最後一兵一卒,流乾最後一滴血的戰爭!

希特勒為了拿下整個歐洲的最終目標,遲早是要撕毀條約,動用這支暫時封存的法國海軍力量。


當時法國海軍的主力戰艦,都停泊在北非阿爾及利亞的凱比爾港。

包括五艘布列塔尼級和黎希留級主力戰艦,以及兩艘敦克爾克級高速戰艦,構成了一支規模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的主力艦隊。

法國投降後,邱吉爾連一刻都不敢遲疑

下令直布羅陀港的英國艦隊即刻開拔,7月3日即抵達凱比爾港外,並向港內法國海軍發出"最後通牒":

英國是不可能讓法國戰艦落入希特勒之手,法軍現下有四個選擇:

第一,離港啟航,加入我們英軍,繼續為對抗德國而戰;

第二,離港啟航,把軍艦開到英國港口,由英國來替你們保管;

第三,若以上有違德法的停戰協定,不便前來英國;也可選擇駛向西印度洋的法屬港口,或將戰艦交予第三方美國保管,直至戰事結束;

第四,倘若以上條件都不接受,將要求你們必須在6個小時之內,鑿沉所有船艦。

否則英軍別無他法,唯有使用武力,以確保法國戰艦不會落入德軍手中。

(說白了,毫無懸念,我們只能開火擊沉你們!!)


那法國人反應如何呢?

法國艦隊司令讓蘇爾的答覆是:法國戰艦絕不會落入德國和義大利手中,而武力行動必然遭到武力應對。

意思是,我們已經停戰了、中立了,我們法國海軍也絕對不會幫希特勒的。

言盡於此,也請你們英國人不要再苦苦相逼!

於是,邱吉爾下達了最後指令,請前線指揮官薩謬爾中將,務必要”冷酷無情”的堅決執行這項任務。

7月3號下午5點54分,英國特遣艦隊直接向法國海軍開火!

15分鐘後,布列塔尼號主力艦火藥庫爆炸沉沒,敦克爾克號及普羅旺斯號戰艦亦受損,法軍1,297名陣亡,350名受傷,凱比爾港的法國艦隊全軍覆沒。

襲擊凱比爾港(Attack on Mers-el-Kébir),這場單方面的"大屠殺",即是英國皇家海軍最不光彩的一頁。

即使在回顧二戰時期的光榮戰史,此段至今仍不願被官方輕易提起。

因為,既使是與日本海軍發動的「珍珠港事變」相比

此行動雖稱不上"偷襲",但差別僅在於,罹難的法國水手,不能瞑目的雙眼直挺挺地望著大海,臨死前也萬萬不敢相信:

英軍竟然真的敢下死手,向我們開火!?

在這場行動中,英國所殺害的法軍人數,遠遠超過諾曼第登陸反攻前,英軍在任何一場與納粹的戰役中,殺害德軍的傷亡人數。

邱吉爾的回憶錄裡,有一段記錄著他當時的心境:

「我把對我們此次行動的審判,滿懷信心地,交給議會,交給英國,交給美國,交給世界,交給歷史。」

邱吉爾自知,此行動於良心與道義上有愧!

也有人將"凱比爾港海戰",視為邱吉爾政治生涯中的最大污點。

但他始終堅信,世界和歷史最終將會宣判他與英國無罪。


凱比爾行動後,英法關係進入低點

維琪政府於攻擊後五日,宣布與英國斷交

法軍一度下令攻擊地中海的英軍,做為報復,亦派飛機轟炸英國的直布羅陀港,但僅造成英國輕微損失。

而在英國國內,隔天邱吉爾親赴下議院,向議會報告了此次海軍行動

報告期間,邱吉爾一字一述,議院整場鴉雀無聲!

正當邱吉爾硬挺著內心的責難,與議會沉默的氣壓;之後卻經歷了最戲劇性的一幕:所有議員都起立鼓掌,歡呼了很長一段時間!!


而對美國以至對世界的輿論呢?

在敦克爾克撤退的時候,希特勒都沒有乘勝追擊,而是把幾十萬英軍都放了回去。

當時的政論分析是,希特勒其實也不想跟英國撕破臉,只需英國也決定停戰,承認德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即可。

因此,在外界看來,英國十分沒有必要非得抵抗到底?

再加上孤懸在歐陸之外,及利益至上的"唯利是圖"形象,怎可能會為了抵抗強權侵略這種人道主義精神而拼命?

所以,當時不管邱吉爾如何大聲疾呼,立下決心要與德國戰鬥到底!

但外界輿論是不信的,尤其是美國,更加絕對不信。


而在法國投降後,邱吉爾的首要戰略目標就是,英國不能孤軍奮戰,必須要直接爭取到美國的經濟及戰略援助。

然而,美國羅斯福總統冷眼旁觀歐戰的態勢,納粹德國的閃擊戰進展之快,不出半年就已經幾乎囊括了整個歐陸。

如果最終連英國也挺不住,投降了德國,則美國出借及資助的幾百萬噸戰略物資,就會直接落入希特勒之手,成為了"間接資敵",助長納粹氣焰的愚行。


但是凱比爾港海戰發生之後,英國國內的軍心士氣都被振奮了。

世界都看清楚了邱吉爾的決心,邱吉爾顯然不是說著玩,喊喊口號而已!

而美國人也看清了英國的決心。

《紐約時報》當時的評論:

「英國政府最終採取了大膽的行動。哪怕對其前盟友的船艦開火的命令都被嚴格的執行;至少它也消除了人們對英國堅持抗戰決心的最後一絲懷疑。」

因此,幾周之後,美國給英國皇家海軍支援了50艘驅逐艦。

幾個月之後,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大幅度增加了對英國的金融和軍用物資的支持。

並且在隔年(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之後,美國正式加入反軸心國陣營。



哪今天這個故事,能帶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第一,在以"國家聯盟"為陣營的國際對抗裡,"首鼠兩端"往往才是最危險的!!

特別是哪些掌握關鍵性的戰略資源、位置與科技的國家或區域。

因為在戰爭這種零和遊戲裡,我的"不獲得"就有可能成為被他人佔有及利用的"機會?

因此妄想保持中立、兩邊押寶是不可能的,猜疑鍊的結果,就只能招來兩邊陣營都想先動手毀掉你的殺心!


第二,只有你夠認真,別人才會當真

這句老話,並不是只適用於職場!

面對戰爭,並不是只有被入侵者才兵兇戰危,任何前來馳援助戰的盟國,也同樣的要冒著傾國家之力並犧牲子弟性命的風險。

因此,只有自己先振作起來、積極備戰,並且是已經為了最壞的結果在打算,你的決心才會被看到,外界的支持,才會到來。

唯有我們自己先努力認真,為了明天的那場大戰,默默但堅毅的反覆地練習著揮棒或投籃,才有可能鼓舞振奮著隊友,在明顯居於劣勢的球場上出現戲劇性的奇蹟!?


「反戰絕非投降主義,而是盼台灣能以「等距離外交」關係,避免陷入戰爭危機中」!!??

呵呵,我說這四位大教授啊

可否先問問貴校你們數學系的同事們:這"等邊三角形"的距離,該當怎麼畫啊 ?

我讀書少,你們千萬可別誆我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