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一、佛法修持的目的

我們都知道修持佛法的目的是為了離苦得樂,獲得究竟的解脫。那什麼是解脫呢?是往生到極樂世界享樂嗎?事實上,從究竟的觀點來說,所謂真正的解脫,是從錯誤的認識中覺醒過來,讓我們回歸原本的狀態,並非往生到淨土,諸佛菩薩的淨土只是一個修行的方便而已。若想要回歸原本的狀態,第一步就必須先開悟--在禪宗稱之為明心見性,在大圓滿則稱之為獲得真實見地,沒有開悟,所做的修行都算不是真正的修道;而在開悟之前,我們必須先能夠平息妄念;因為沒有了妄念的干擾,我們才有機會認識本來的面目。

佛陀是第一個教授佛法的人,那什麼是佛呢?是放在桌子上頭上有著一顆一顆圓珠的雕像嗎?還是紙張上畫著五顏六色的畫像?我們要知道那些只是佛的象徵,並不是真正的佛。「佛」這個字的本意是「覺悟」,所以「佛法」是指「覺悟的方法」。那到底要覺悟什麼東西呢?要覺悟自己本來的面目,認識自己真正的樣子,更仔細地說是認識自己心的真實樣貌,所以修持佛法又經常被稱為修心。為什麼要修心?因為不論是痛苦、還是快樂,一直以來都只有心能感受得到,除了心以外,沒有什麼東西具有這種能力。或許有腿疾的人會說:「明明是我的腿在痛,哪裡是心?」,要證明的確是心在感受痛苦很簡單,把生病的那隻腿鋸掉之後,他就不會再感受到腿疾的痛苦了,我們絕對不會聽到那隻生病的腿會大聲呼喊:「我好痛苦喔!我是一隻感到痛苦的腿!」我們的身體或許會生病,但感到痛苦的絕對不是身體而是心;同樣的道理,當我們覺得快樂時,也是心在感受到快樂,所以解決了心的問題,就等於解決了所有的問題,這也是佛法只專注在討論心而非其他的緣故。

前面說過,究竟的解脫就是從錯誤的認識之中覺醒過來,那什麼是錯誤的認識呢?就是將自己所感受到的一切都認為是真實的、是不變的,即使我們親眼看到周遭的人事物一直在改變,我們卻依舊認為他們是真實存在的。我們要知道當事物不斷地在改變,這就已經說明了它的本質是不存在的。因為我們凡夫對一切人事物的認知並不符合實際情況,與實際情況有很大的落差,所以當人事物的改變超出我們的預期時,我們內心就會受到衝擊而感受到痛苦,然而一旦經過修行使我們的認知符合實際情況時,所有的痛苦就會瞬間消失不見。

錯誤的認識包括了外在的環境與內在的心理。要直接體驗到外在環境的本質是不存在的,對於一般的修行者而言是很困難的,但是要體驗到內在心理的不穩定,即使沒有修行的人只要留心就一定可以察覺得到,比如說我出車禍了,當下的情緒是不開心的;回到家對彩券時,卻發現自己中了一百萬,當下就從不開心變成開心得不得了,所以一開始的修行對於心理狀態的處理是比較容易的。在佛法中,習慣稱這些心理活動,包括想法與情緒在內,為「妄念」。所謂的「妄」,是虛妄不真實的意思,雖然我們能感受得到自己的想法與情緒,但是它們都是虛妄的、是不真實的。換個角度來看,不也因為它們是不真實的,所以我們才會有各種情緒與想法;如果它們是真實的,我們就只能有一種情緒或一種想法而已。在佛法中,「真實」的意義非常嚴格,它是指不論何時何地都不能有所改變;與之相比,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不管是外在的環境,還是內在的心理,沒有哪一個是不改變的,這就是佛陀所說的「無常」;因為不斷在改變,說明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這也就是佛陀所謂的「空性」。無常是從表現或感受上來說的,空性則是從本質上來談的。因此,無常就是空性,空性必然無常,二者是同義詞。

無常意味著不斷改變,不斷改變意味著不真實,不真實意味著是虛幻,虛幻意味著本質是不存在的。《金剛經》說明了事物顯現虛幻的一面,《心經》則說明了事物本質不存在的一面,將兩部經的觀點合在一起就是事物完整的真實樣貌--雖然能夠感受得到,但本質是不存在的;雖然本質是不存在的,卻依然能夠感受得到,這也是為何在知道萬法的本質都是空性之後,我們還必須、甚至要更謹慎小心因果律的原因。

讓我們回到妄念。因為妄念的緣故,所以讓我們受盡痛苦,因此平息妄念成為我們修持佛法最初始的目的。為了幫助我們平息妄念,佛陀教授了八萬四千法門,包括了止禪、白骨觀、四念住,乃至於大手印、大圓滿等等,每一個法門都是非常殊勝可貴的,但是以末法時代的人道眾生的狀況而言,其中最快速有效的方法,莫過於具足生圓二次第的無上瑜伽本尊修法,因為多數的修法是逆著眾生的習氣,會使修法者感到不舒服而難以堅持,而生圓二次第的修法則是順著眾生的習氣,因此容易堅持,進而獲得成功,所以密續說道:「一意亦不昧,不難方便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