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一 031 攪拌佛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14.6.28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曰:
利生傳道,務在得人。而知人之難,聖哲所病。
聽其言而未保其行,求其行而恐遺其才。
自非素與交遊,備詳本末,探其志行,觀其器能,然後守道藏用者,可得而知。
沽名飾貌者,不容其偽。縱其潛密,亦見淵源。
夫觀探詳聽之理,固非一朝一夕之所能。
所以南嶽讓見大鑒之後,猶執事十五秋;馬祖見讓之時,亦相從十餘載。
是知先聖授受之際,固非淺薄所敢傳持。
如一器水,傳於一器,始堪克紹洪規。如當家種草。此其觀探詳聽之理明驗也。
豈容巧言令色,便僻諂媚而充選者哉。
《圓悟書》

【演蓮法師譯文】
法演禪師在寫給圜悟禪師的信上說:
像弘法利生、傳承佛祖道脈這樣崇高偉大的事業,務必要選擇一位才德兼優具有正知正見的人,始堪承此大任。但要看准一個人並不容易,即使是聖人哲士,在知人這一方面也是深以為憂。
為什麼呢?有時聽他所說的話,句句在理,似乎是一個很有德行的人,但很難確定他平時的行為,是否言行一致。如果一定要選擇一位具有像古德那樣崇高的德行,但又擔心他在待人處事方面是否有足夠的才能。(良因註:或可說有的人「守道藏用、潛密」而韜光養晦,所以從外表看不出他的才德)
所以,必須要在平時跟他有密切的交往,經過長時間的相處才能比較詳細知道他的為人。進一步探討他的志向,考察他的德行,再觀看他的器量大小和實際能力如何?然後判斷此人是不是一位守道存德的人,或者是一個善於韜光晦跡,懷才不露的人,便可以知道了。
如果是一個沽名釣譽,只會做表面功夫的假道學,經過長時間的考察,也容不得他隱偽,即使他能遮蔽得再深潛周密,做到天衣無縫,也終究可以窺探出他的底細,識破他的假面目。
然而,要做到聽(聽其發言)、詳(詳細瞭解他的為人)、探(探討他的志向和德行)、觀(觀察他的器量和才能)這四點,誠然不是在短時間內所能全面掌握的。
所以當時南嶽懷讓禪師參見六祖大鑒禪師,得法之後,仍然在六祖座下執勞侍奉達十五年之久。以後馬祖道一禪師拜見懷讓禪師,得法之後,也隨侍懷讓禪師十多年。由此可知,先聖前賢對於師道相承是何等慎重,
於上授下受之際,決定不是隨隨便便就傳付與一個淺根薄德的人。必須像一盆水倒進另一盆水,要能做到滴水不漏,才有資格有能力紹隆佛種,繼承祖道,光大法門的洪規。譬如農家種田,先要開墾一塊肥沃的土地,選擇優良的種子,然後播種下去,才會有好的收成。
這觀、詳、探、聽的道理是如此的明驗,豈能再容那些慣於花言巧語裝模作態、善於巴結奉承的小人,來充當利生傳道的大任呢?
良因贊曰:
察人之難,關鍵就在於往往對自己也並不瞭解。
倘若自己的心都看不清,情昏識暗中,如何鑑別人之是非?
如《四十二章經》所說:
「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覩其影者;
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 。
見道如此,觀人亦是如此。
因此還是多迴光返照,
先從瞭解自心開始吧!
【注釋】
①南嶽讓:唐朝南嶽觀音院懷讓禪師,金州安康(陝西漢陰)人,俗姓杜。十五歲出家,一度習律,後參曹溪,為六祖惠能大師之高足,留侍十五年,六祖示寂,始於唐玄宗先天二年(713)住於湖南南嶽般若寺觀音台,宣揚惠能大師之學說,開南嶽一系,世稱「南嶽懷讓」。其法系相對於青原行思禪師之法系(青原下),而稱南嶽下,同為南宗禪之二大法流。弟子馬祖道一禪師繼其法流,其後發展成臨濟、溈仰等宗派。另有普化、黃檗等兩宗亦屬其法流系統。於天寶三年(744)示寂,世壽六十八。唐敬宗時,追諡「大慧」。有《南嶽大慧禪師語錄》行世。
②大鑒:唐朝惠能禪師,廣東新興人,俗姓盧。幼喪父,家貧,鬻薪事母。偶聞誦《金剛經》,萌出家之志,遂投五祖弘忍禪師座下,並嗣其法,後於韶陽曹溪寶林寺樹立法幢,大弘禪宗頓悟之旨,為達摩祖師入東土後之第六代祖師,世稱「六祖大師」。唐憲宗元和十年(815)賜諡號為「大鑒禪師」。有《六祖壇經》行世。
③馬祖:唐朝馬祖道一禪師。南嶽懷讓禪師之法嗣。四川廣漢人,俗姓馬,世稱「馬大師」、「馬祖」。容貌奇異,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有二輪紋。開元年間,就懷讓禪師習曹溪禪法,言下領旨,密受心法。初止於建陽之佛跡嶺,未久,遷至臨川之南康、龔公二山。大曆四年(769),駐錫鐘陵(江西進賢)開元寺,是時學者雲集,化緣大盛。馬祖以「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大弘禪風,入室弟子有百丈懷海、南泉普願、大梅法常等一百三十九人。馬祖乃創叢林,以安禪侶,由是宗門益盛,轉化無窮。貞元四年(788)正月,登建昌石門山,經行林中託付後事,於二月四日示寂,世壽八十。唐憲宗諡其號為「大寂禪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禪林寶訓 2014.6.27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曰: 所謂叢林者,陶鑄聖凡,養育才器之地,教化之所從出。 雖群居類聚,率而齊之,各有師承。 今諸方不務守先聖法度,好惡偏情,多以己是革物,使後輩當何取法。 【演蓮法師譯文】 法演禪師說: 良因贊曰: 如同一雨所洽,花草樹木各得其潤; 則如《遺教經》所
禪林寶訓 2014.6.22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曰: 「師翁初住楊岐,老屋敗椽僅蔽風雨,適臨冬暮,雪霰滿床,居不遑處。 衲子投誠,願充修造。 師翁却之曰:我佛有言,時當減劫,高岸深谷,遷變不常, 安得圓滿如意,自求稱足。 汝等出家學道,做手腳未穩,已是四五十歲,詎有閒工夫事豐屋耶。竟不從。 《廣錄
禪林寶訓 2014.6.21 良因法師 隨筆 五祖演和尚曰: 「今時叢林學道之士,聲名不揚,匪為人之所信者, 蓋為梵行不清白,為人不諦當。 輒或苟求名聞利養,乃廣衒其華飾,遂被識者所譏。 故蔽其要妙,雖有道德如佛祖,聞見疑而不信矣。 爾輩他日若有把茅蓋頭,當以此而自勉。」 《佛鑒與佛果書》 【演蓮法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這是第四:常行精進覺。 我們前面講過,佛法有兩個重點:放下、提起。放下只是過程,目的是為了能提起。 這第四條告訴我們,要提起:精進。要精進修道。
禪林寶訓 2014.6.20 良因法師 隨筆 遠公謂演首座曰: 「心為一身之主,萬行之本。 心不妙悟,妄情自生。 妄情既生,見理不明;見理不明,是非謬亂。 所以治心須求妙悟,悟則神和氣靜,容敬色莊,妄想情慮皆融為真心矣。 以此治心,心自靈妙,然後導物指迷,孰不從化?」 《浮山實錄》 【演蓮法師譯文】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這是「知足守道覺」。 心不知足的人,不但不能獲得內心的安樂,而且自然而然就會拼命追求,結果往往就是增長了種種罪惡。
禪林寶訓 2014.6.27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曰: 所謂叢林者,陶鑄聖凡,養育才器之地,教化之所從出。 雖群居類聚,率而齊之,各有師承。 今諸方不務守先聖法度,好惡偏情,多以己是革物,使後輩當何取法。 【演蓮法師譯文】 法演禪師說: 良因贊曰: 如同一雨所洽,花草樹木各得其潤; 則如《遺教經》所
禪林寶訓 2014.6.22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曰: 「師翁初住楊岐,老屋敗椽僅蔽風雨,適臨冬暮,雪霰滿床,居不遑處。 衲子投誠,願充修造。 師翁却之曰:我佛有言,時當減劫,高岸深谷,遷變不常, 安得圓滿如意,自求稱足。 汝等出家學道,做手腳未穩,已是四五十歲,詎有閒工夫事豐屋耶。竟不從。 《廣錄
禪林寶訓 2014.6.21 良因法師 隨筆 五祖演和尚曰: 「今時叢林學道之士,聲名不揚,匪為人之所信者, 蓋為梵行不清白,為人不諦當。 輒或苟求名聞利養,乃廣衒其華飾,遂被識者所譏。 故蔽其要妙,雖有道德如佛祖,聞見疑而不信矣。 爾輩他日若有把茅蓋頭,當以此而自勉。」 《佛鑒與佛果書》 【演蓮法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這是第四:常行精進覺。 我們前面講過,佛法有兩個重點:放下、提起。放下只是過程,目的是為了能提起。 這第四條告訴我們,要提起:精進。要精進修道。
禪林寶訓 2014.6.20 良因法師 隨筆 遠公謂演首座曰: 「心為一身之主,萬行之本。 心不妙悟,妄情自生。 妄情既生,見理不明;見理不明,是非謬亂。 所以治心須求妙悟,悟則神和氣靜,容敬色莊,妄想情慮皆融為真心矣。 以此治心,心自靈妙,然後導物指迷,孰不從化?」 《浮山實錄》 【演蓮法師譯文】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這是「知足守道覺」。 心不知足的人,不但不能獲得內心的安樂,而且自然而然就會拼命追求,結果往往就是增長了種種罪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聽聞智者的開示,不但自己今世能獲得利益,連妻子、子女、兄弟、朋友也能得到利益,而且也能獲得後世的福樂,甚至能成就聖人的智慧。攝心正念才能理解佛法的深義,理解義理則持戒清淨不會毀壞戒行,受持正法依法而行的人,由此便能快速得到安樂。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把固有的成見放下_禪七開示節錄9v2_方丈開仁長老 一、現代眾生的根性,較難專注於學習 二、把握好因緣,將固有的成見放下 其實,學佛的人如果沒有在聽聞佛法,雖然可能學到很多修行方法、很多方式,也都認為自己是在實修,但是帶著這種根深蒂固的身見、我見在修,實際上是很難有成就的。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修菩薩道要自利利他,這些德能你不具,就是你很欠缺。有的人說:「我這人講話就是這麼大聲、就是很直接,認識我的人就知道了!他們都不會見怪。」不要再講這種傻話了!為什麼大家都要認識你?為什麼大家都要習慣你、包容你?為什麼大家都要承受你的直接?菩薩善巧、軟言愛語,還有無礙辯才,你都不修了?
Thumbnail
讀《十善業道經》就可以知道,口業要好好修,將來有無礙的辯才。不要說是佛法,辯才好,講一個童話故事,人家都感動得半天。講佛法人家愛聽,聽了以後怎麼樣?銘記不忘;銘記不忘如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怎麼樣?得證佛果、解脫自在。不是講了就算了,講了以後要有這些相續。
Thumbnail
若是不幸依止一位無智慧、具有私心的上師,以貪瞋來毀壞佛教,僅僅是聽聞一些佛法的皮毛,便自認為自己是大修行人或宗派、法教之持有者而生驕慢心,遇事便說:「我已經觀察過,這合理、這不合理。」猶如目盲之人在評論畫作的用色是否得當一樣。
Thumbnail
大家應該截長補短,你會說法那你去說,你會誦經那你去誦經,那你會什麼?會去做菜、煮素食、勸人家吃素,那你去做大廚、幫廚等;或你愛做放生慈善功德、愛印佛經等,大家分工合作,讓法輪運轉起來,攝度有緣。
Thumbnail
《經莊嚴論》云:「聞後具智慧,若謗所聞法現種種身相,愚者為何作。」聽聞正法以後會生出智慧,但是你又去謗毀、否定正法,還現種種的身相,這就是真的是愚痴至極的人。我們凡夫眾生,在學佛修行的人要特別小心,不小心沾上這些惡業因果,有的時候長劫都在受報自己都不知道。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聽聞智者的開示,不但自己今世能獲得利益,連妻子、子女、兄弟、朋友也能得到利益,而且也能獲得後世的福樂,甚至能成就聖人的智慧。攝心正念才能理解佛法的深義,理解義理則持戒清淨不會毀壞戒行,受持正法依法而行的人,由此便能快速得到安樂。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把固有的成見放下_禪七開示節錄9v2_方丈開仁長老 一、現代眾生的根性,較難專注於學習 二、把握好因緣,將固有的成見放下 其實,學佛的人如果沒有在聽聞佛法,雖然可能學到很多修行方法、很多方式,也都認為自己是在實修,但是帶著這種根深蒂固的身見、我見在修,實際上是很難有成就的。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修菩薩道要自利利他,這些德能你不具,就是你很欠缺。有的人說:「我這人講話就是這麼大聲、就是很直接,認識我的人就知道了!他們都不會見怪。」不要再講這種傻話了!為什麼大家都要認識你?為什麼大家都要習慣你、包容你?為什麼大家都要承受你的直接?菩薩善巧、軟言愛語,還有無礙辯才,你都不修了?
Thumbnail
讀《十善業道經》就可以知道,口業要好好修,將來有無礙的辯才。不要說是佛法,辯才好,講一個童話故事,人家都感動得半天。講佛法人家愛聽,聽了以後怎麼樣?銘記不忘;銘記不忘如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怎麼樣?得證佛果、解脫自在。不是講了就算了,講了以後要有這些相續。
Thumbnail
若是不幸依止一位無智慧、具有私心的上師,以貪瞋來毀壞佛教,僅僅是聽聞一些佛法的皮毛,便自認為自己是大修行人或宗派、法教之持有者而生驕慢心,遇事便說:「我已經觀察過,這合理、這不合理。」猶如目盲之人在評論畫作的用色是否得當一樣。
Thumbnail
大家應該截長補短,你會說法那你去說,你會誦經那你去誦經,那你會什麼?會去做菜、煮素食、勸人家吃素,那你去做大廚、幫廚等;或你愛做放生慈善功德、愛印佛經等,大家分工合作,讓法輪運轉起來,攝度有緣。
Thumbnail
《經莊嚴論》云:「聞後具智慧,若謗所聞法現種種身相,愚者為何作。」聽聞正法以後會生出智慧,但是你又去謗毀、否定正法,還現種種的身相,這就是真的是愚痴至極的人。我們凡夫眾生,在學佛修行的人要特別小心,不小心沾上這些惡業因果,有的時候長劫都在受報自己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