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3|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台灣宗教哲學方法論思維━ 2.宗教哲學的意義

        台灣宗教現象,在台灣地理歷史發展中,偶然必然性地成了多元宗教對話的世界中心。信仰,成了一門學術性的宗教學,必須哲學方法論作為檢證的理性邏輯科學工具。如此,宗教哲學的理性和非理性得以調和,使得台灣作為多元世界宗教中心的對話,信仰成了可能。

        用理性檢證一宗的教義,使得信仰有其邏輯系統的意義,增加取信於民的向度。那麼,人的終極關懷,便在理信與非理信的思辯中角力。最好訴說的,便從希臘哲學對宇宙的理性探討論起背後理則之本質,深入現象後的實體,關攝生命在存有的活動中,偶然必然性的宗教向度向存有回歸,成了非理性信仰的心靈直觀。

        亞里士多德「《物理學》之後的十四卷手稿」,後被賦予了《形上學》這一熱門學科。亞里士多德從形下理性思考,探究宇宙存在現象,以推論本質的實體,有了「第一不動的動者」是為「『存有』活動」這實體。

        柏拉圖《回憶說》,從形上指涉靈魂在現實世界的牢籠中,必須恢復理型觀念世界的記憶,度理型世界的真實靈理性命,是抽象、普遍、永恆的實在,必須拋棄虛幻的現實生活之貪念慾求。

        蘇格拉底「度『形上倫理學』的靈性生活」,將阿波羅太陽神的信仰在生活中實踐,即便在他輪迴前,也要把欠人的一隻雞,託家人代還,以了信仰的德行價值。

        蘇格拉底化育,一心開二葉,柏拉圖承續蘇格拉底,作為一名理信的靈性直觀信仰。而亞里士多德,卻隔代遺傳了蘇格拉底的理性辯證信仰。希臘時期,理性和非理性信仰,在中世紀信仰神學續行兩路線,聖奧古斯丁和聖多瑪斯,二大宗師,成了士林哲學的信仰教義之典範。

        上帝揀選聖奧古斯丁,著《懺悔錄》彰顯上帝在其心靈中光照,是清晰明瞭的直觀信仰,檢證了柏拉圖心靈對於非理性的理型世界之直觀信仰。

        上帝揀選聖多瑪斯,著《神學大全》彰顯上帝的一神論,發揮了理性信仰的極致,以「五路論證」,詮釋上帝對宇宙秩序的設定,從理性科學地證明上帝的實在。

        近代哲學中,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對於理性和信仰,自希臘哲學至中世紀神學,開了理性和非理性的二條對話路徑。直至康德《判斷力批判》,方能試圖加以整合人類在理性與感性的判斷力,主張「上帝存在、靈魂不滅、自由意志的德行審判」之三大預設判準中,面見上帝的可能。康德,或許不能說解決了二元論的理性和非理性的信仰論爭,但卻讓理性和非理性的二元論,回歸一元論的先驗理性直觀,以期使信仰之可能。

        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更進康德一步,統合了亞里士多德的理性宇宙世界,和柏拉圖的靈魂理型直觀,將現實世界現象做為存有自身的思辯對象,從而邏輯辯證實體中,找到絕對精神的存在指涉現實。絕對精神,指攝實現自身,絕對精神 = 實體 = 宇宙世界,進而詮釋了宇宙世界是存有活動作為一神信仰的思辯對象之上帝本身。黑格爾,冥冥之中,整全了希臘哲學、中世紀士林哲學、近代哲學的二分理性和非理性信仰,歸於絕對精神實體的秘思哲學信仰之中。

        不論是亞里士多德宇宙世界現象的形上本質之理性推論,或是柏拉圖靈魂的非理性直觀,還是中世紀士林哲學的理性實踐信仰,亦或笛卡爾的理性方法論,再經驗主義的不可檢證之懷疑論,到康德「三大批判」的先驗綜合之方法論,統合於黑格爾的邏輯、辯證、思辯之嚴謹思維科學方法論。這樣理性和非理性的哲學史方法論思辯,說明了哲學方法論,在宗教信仰中的研究史地位,無比的重要性。

        自黑格爾詮釋絕對精神指攝宇宙世界自身,其中的二元一元論,都無比說明亞里士多德和聖多瑪斯在宇宙現象世界的理性推理,接軌柏拉圖和聖奧古斯丁的絕對精神實體信仰。這形下宇宙世界現象,背後的形上學本質探究,成就了偶然必然性現象學方法論,可說是歸結了整個西方宗教哲學揭開信仰沙龍的金鑰。

        這一宗教信仰的哲學方法論進路,鞏固了非理性信仰的理性認識之磐石。在理性哲學思辯磐石中,接軌非理性信仰的臨界上,便過渡到了實踐神學的臨終關懷,成了盼望上帝的信仰。

        然而中國哲學的信仰,非圖理性和非理性的路線之爭,而像是進化以橫空出世地把「現實、哲學、宗教、信仰」直接糅合在人生命對天地的形上倫理學中,從而天人合一對越在天的主宰上帝之信仰。而台灣原住民至始至終地生命價值,則是這一生活實踐直接展現貼近天地宇宙的崇敬信仰中。

     

    參考書目:

    1.           清˙孫希旦(2014)。《禮記集解》。台北市:中華。

    2.           簡扶育(2002)。《祖靈昂首出列━台灣原住民族群像》。台北市:幼獅。

    3.           邱韻芳(2013)。《祖靈與上帝 ━ 花蓮太魯閣人的宗教變遷與復振運動》。新]北市:華藝學術。

    4.           田哲益(達西烏拉灣˙畢馬) 、餘秀娥(Maruta Buyung)(2021)。《布農族傳統文化誌》。台中市:晨星。

    5.           鄭志明(1996)。《台灣民間的宗教現象》。台北市:台灣宗教文化工作室。

    6.           苗力田,李秋零譯(2001)。《亞里士多德形上學》。新北市:知書房。

    7.           聖奧古斯丁著,徐玉芹譯(1985),《懺悔錄》,台北:志文。

    8.           (意)托馬斯˙阿奎那(2013)。《神學大全》。台北市:商務。

    9.           德•康德(Immanuel Kant)(2015)。《道德底形上學》。台北市:聯經。

    10.       黑格爾著,謝詒徵譯(1978),《哲學史講演錄》。台北市:大林。

    傅偉勳(2021)。《西洋哲學史》。台北市:三民。


    Author : email:tdoste23@gmail.com  ,  line:tdoste23  ,  宗教碩士、哲學博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先天門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