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某網讀到有人評論本書滿是蔣勳老師的自負,頗感詫異、好奇,遂閱讀本書時有故意留心一下,鄙見是,那是有能者之傲氣,非自負。
根據Hierarchy of Needs,依作者的修行大概對於現實和心理需求無大欠缺,所以他主要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即最頂層的精神層面,因此書中的心得和生活之道是以此為基礎,非普世價值,也非得全部人認同。
「回到城市,聽到急切聒噪的聲音,常常一個人總是先有了固定答案,再為答案找理由,用來攻擊與自己答案不同的人。我們需要的,或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非黑即白的急切答案吧?」
這一句我不能認同更多:「不知道曾幾何時,美術館變得喧鬧躁動了,進去就想逃離,走去原野,走進林木深處,看大樹下野地的小草花。」同時這一句,又不知砸碎了多少人的玻璃心。
本書依廿四節氣為序,是作者美學之道、生活哲學、所見所聞下的隨筆,讀者可跟隨文字視覺欣賞筆下草木花朵、川流山河,學着觀賞歳月。池上是個富有感染力的慢活社區(作者居池上),但不等於只有駐地才能慢活,其中於巴黎角落聽街頭音樂家表演的一段,已反映過安靜沉着的生活,不限時地人,只管用心。
「觀棋不語真君子,慢慢知道棋盤上這句話,像是提醒觀棋的態度,其實也是提醒在人生路上靜看風雲、不興風作浪的冷靜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