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冊 14 - 《雲淡風輕》蔣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早晨時份,窗旁透來和煦日光,閱讀蔣勳老師的文字合適不過。

自池上回來,再讀蔣勳的文字,感覺多了一份連繫。如在池上穀倉美術館內看見老師的畫作<縱谷之秋>,遂於書中先讀到老師作畫的經過和源由,後再談及穀倉美術館建立的由來和相似的畫作<山醒來了>的安放,是對他口中的島嶼的珍惜和分享精神。

除了作者的生活、旅行日常,還有他所注意和欣賞的人物。我認識了追夢巴黎的藤田嗣治,讀他如何極力擺脫東方的束縛,放縱自由浪蕩的靈魂,傳統美學的基礎和特色使他成名,這歸功於他一直想逃離的國家的美術教育,這矛盾在他及後的生命更置他迷失於戰爭中。

還有莊子。我們都讀過他的名字,但我從沒真正理解過。「我還是在《莊子》的引領下看『偃鼠飲河』,看『鷦鷯巢於深林』。小小的偃鼠,過河喝水,很得意,喝了一條大河的水,牠總是忘了:自己的肚腹只有那麼大。小小鷦鷯,住在廣大林中,也很得意,但也總是忘了:身體這麼小,怎麼住,也只在一細枝上。有志飛向無窮無盡的時空,是要從認知自己的有限做起嗎?」

不論是旅日故事,池上日常,還是東方文人的哲學與生命,作者在自序已點出了主旨:

「雲淡風輕,覺得該遺忘的都要遺忘,該放手的都要放手。」
raw-image




閱讀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捨得捨不得 - 帶着金剛經旅行》蔣勳 靜定和平的作品,如看滿月現身平定的水面,不疾不徐,氣定神閒,沒有一點浮躁。「初升的月光,在海面上像一條路,平坦筆直寬闊,使你相信可以踩踏上去一路走向那圓滿。」
黃仁逵是位貫徹的藝術家,是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美術指導。這本散文集分為兩個部分,首為編作的角色故事,如同電影中出現的主角好,臨演也好;次為他的藝術日常分享感慨評論。  首部的人物,市井人物居多。 第一、二部加總,可見作者的藝術取向和諷刺意味,一種人人做聲稱的藝術家,同時被稱為藝術的非必有其實。
這是一本富有對香港地的情懷的書,香港18區,每區均有作者的足跡與他投放的感情,但比對現實,難免有錯落。我們只是泛泛地活着,還是在吉光片羽中尋覓謹剩的溫潤與美好?
「賴床,是夢的延續,是醒著來作夢。是明意識卻又半清半朦的往下胡思滑想,卻常 條理不紊而又天馬行空意識亂流東跳西迸的將心思涓滴推展。 它是一種朦朧,不甘立時變成清空無翳。它知道這朦朧遲早會大白,只是在自然大白前,它要永遠是朦朧。
這是我首本所閱讀的舒國治先生作品,也是他2016年出版,暫時來說最新的作品。由作者擅長的飲食、旅遊,加上音樂、電影、寫作等題材出發,隨心意任抒發由思想於筆下馳騁。 其中作者提及有關旅行中讓我們留印象的事很有共鳴:「旅行也不能只是想當然的外在啊,它要與心相契合。」; 「人其實在旅行中遭遇自己靈性上
「我在路上已然太久,抵達一個地點,接著又離開它,下一處究竟是哪裡。」 舒國治先生在美國的7年間,開車跑了許多地方,公路接公路的,無處是終點,也處處是終點。比起本書一開始和書名同名的《遙遠的公路》一文,更引人入勝的是他生活在汽車裡,車子在公路上馳騁於鎮與鎮間的數個編章,如日記般記錄
《捨得捨不得 - 帶着金剛經旅行》蔣勳 靜定和平的作品,如看滿月現身平定的水面,不疾不徐,氣定神閒,沒有一點浮躁。「初升的月光,在海面上像一條路,平坦筆直寬闊,使你相信可以踩踏上去一路走向那圓滿。」
黃仁逵是位貫徹的藝術家,是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美術指導。這本散文集分為兩個部分,首為編作的角色故事,如同電影中出現的主角好,臨演也好;次為他的藝術日常分享感慨評論。  首部的人物,市井人物居多。 第一、二部加總,可見作者的藝術取向和諷刺意味,一種人人做聲稱的藝術家,同時被稱為藝術的非必有其實。
這是一本富有對香港地的情懷的書,香港18區,每區均有作者的足跡與他投放的感情,但比對現實,難免有錯落。我們只是泛泛地活着,還是在吉光片羽中尋覓謹剩的溫潤與美好?
「賴床,是夢的延續,是醒著來作夢。是明意識卻又半清半朦的往下胡思滑想,卻常 條理不紊而又天馬行空意識亂流東跳西迸的將心思涓滴推展。 它是一種朦朧,不甘立時變成清空無翳。它知道這朦朧遲早會大白,只是在自然大白前,它要永遠是朦朧。
這是我首本所閱讀的舒國治先生作品,也是他2016年出版,暫時來說最新的作品。由作者擅長的飲食、旅遊,加上音樂、電影、寫作等題材出發,隨心意任抒發由思想於筆下馳騁。 其中作者提及有關旅行中讓我們留印象的事很有共鳴:「旅行也不能只是想當然的外在啊,它要與心相契合。」; 「人其實在旅行中遭遇自己靈性上
「我在路上已然太久,抵達一個地點,接著又離開它,下一處究竟是哪裡。」 舒國治先生在美國的7年間,開車跑了許多地方,公路接公路的,無處是終點,也處處是終點。比起本書一開始和書名同名的《遙遠的公路》一文,更引人入勝的是他生活在汽車裡,車子在公路上馳騁於鎮與鎮間的數個編章,如日記般記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節選自《池上日記》一書。藉由記錄鄉居見聞,抒發順應天時的感悟,也呈現共好、分享的生活美學。池上,位於臺東,是臺灣著名的米鄉。 民國一○三年十月,蔣勳參與基金會主辦的「池上藝術村」文化行動,擔任首位駐村藝術家。他移居池上,親近土地,與農民互動,發現農村的恬靜與富麗,並以池上為主題,寫作文章、攝影
我許久沒讀吉村昭的小說了,有點因生活忙碌而疏遠朋友的愧疚感。所以,今天,取出他的短篇小說集《法師蟬》(新潮社,1993),就讀同書名小說〈法師蟬〉這一篇,因為我猜想這篇應該是他此選集中最得意的作品。   〈法師蟬〉篇幅不大,大概9千字左右,靜心定氣很快就能讀完。小說內容也不複雜,開頭寫道主角星野
Thumbnail
來到池上不到天堂路、伯朗大道,就像沒來過池上,所以一早就拉著學長先到這二個地方遊覽。但今天的主要旅遊目標是知本天山農場的金針花海,所以我們走台9線到知本後接南迴公路欣賞南迴的美麗山海,到金崙折返。回程再到台東市吃好吃的津芳鹹冰棒,去台東美術館當小野人爬樹。
Thumbnail
《莊子˙至樂》: 從前有隻海鳥飛落在魯國的郊外,魯侯把牠迎進太廟,送酒給牠飲,奏九韶的音使牠歡樂,宰牛羊餵牠。海鳥目眩心悲,不敢吃一塊肉,不敢飲一杯酒,三天就死了。這是用養人的方法來養鳥,反而害了牠。⋯⋯所以先聖了解人的「個別性」。  
Thumbnail
今早我下廚煮的早餐 手癢啊,今天從早餐開始讓Nancy體驗一下台東在地的農特產,龍鬚菜、栗子南瓜…最重要的是幫她特別熬煮一鍋南瓜粥。 大公雞,中午就拿到手,哈哈😄,好吃的池上放山雞要開吃了。 文青的池上:蔣勳書房、福原國小、五洲戲院 蔣勳,對池上有很大影響力的一個很重要的人。到池上,不能不
那年拜讀了蔣勳大師以24節氣寫的書本「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很是感動也覺得隨著節氣推移,看著盆地周圍的大山,以及登上大山後的視野,先民們的智慧令人讚嘆! 透過閱讀與文字傳達自然的調節,大師們以散文、詩篇去表達對於當時情感與景色集合進而堆砌,是種對地理與歷史所產生的濃縮與呈現。兒時的清明,是在
Thumbnail
概略說明:讀完沉靜,文筆圓滿,情節不懂。讀時白開水,讀完山泉水。
Thumbnail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作品,描繪了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一座座山上沒有鳥兒的影子,一條條路上也沒有人的蹤跡,只有一個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翁,滿天大雪下孤零零地坐在小船上釣魚。 不僅是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也是對人生的感悟。詩人
Thumbnail
聽說林風眠先生喜歡畫鳥,因為那總讓他想起兒時在山林裡遊玩,與大自然親密相連的記憶,我初聞時,心裡暗自竊喜,因為我喜歡樹,也喜歡畫樹,大抵如此。可他還說,畫鳥要像人,畫花要如畫少女。難怪,我成不了大師,因為我的樹總是樹,只是樹。
Thumbnail
本文節選自《池上日記》一書。藉由記錄鄉居見聞,抒發順應天時的感悟,也呈現共好、分享的生活美學。池上,位於臺東,是臺灣著名的米鄉。 民國一○三年十月,蔣勳參與基金會主辦的「池上藝術村」文化行動,擔任首位駐村藝術家。他移居池上,親近土地,與農民互動,發現農村的恬靜與富麗,並以池上為主題,寫作文章、攝影
我許久沒讀吉村昭的小說了,有點因生活忙碌而疏遠朋友的愧疚感。所以,今天,取出他的短篇小說集《法師蟬》(新潮社,1993),就讀同書名小說〈法師蟬〉這一篇,因為我猜想這篇應該是他此選集中最得意的作品。   〈法師蟬〉篇幅不大,大概9千字左右,靜心定氣很快就能讀完。小說內容也不複雜,開頭寫道主角星野
Thumbnail
來到池上不到天堂路、伯朗大道,就像沒來過池上,所以一早就拉著學長先到這二個地方遊覽。但今天的主要旅遊目標是知本天山農場的金針花海,所以我們走台9線到知本後接南迴公路欣賞南迴的美麗山海,到金崙折返。回程再到台東市吃好吃的津芳鹹冰棒,去台東美術館當小野人爬樹。
Thumbnail
《莊子˙至樂》: 從前有隻海鳥飛落在魯國的郊外,魯侯把牠迎進太廟,送酒給牠飲,奏九韶的音使牠歡樂,宰牛羊餵牠。海鳥目眩心悲,不敢吃一塊肉,不敢飲一杯酒,三天就死了。這是用養人的方法來養鳥,反而害了牠。⋯⋯所以先聖了解人的「個別性」。  
Thumbnail
今早我下廚煮的早餐 手癢啊,今天從早餐開始讓Nancy體驗一下台東在地的農特產,龍鬚菜、栗子南瓜…最重要的是幫她特別熬煮一鍋南瓜粥。 大公雞,中午就拿到手,哈哈😄,好吃的池上放山雞要開吃了。 文青的池上:蔣勳書房、福原國小、五洲戲院 蔣勳,對池上有很大影響力的一個很重要的人。到池上,不能不
那年拜讀了蔣勳大師以24節氣寫的書本「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很是感動也覺得隨著節氣推移,看著盆地周圍的大山,以及登上大山後的視野,先民們的智慧令人讚嘆! 透過閱讀與文字傳達自然的調節,大師們以散文、詩篇去表達對於當時情感與景色集合進而堆砌,是種對地理與歷史所產生的濃縮與呈現。兒時的清明,是在
Thumbnail
概略說明:讀完沉靜,文筆圓滿,情節不懂。讀時白開水,讀完山泉水。
Thumbnail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作品,描繪了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一座座山上沒有鳥兒的影子,一條條路上也沒有人的蹤跡,只有一個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翁,滿天大雪下孤零零地坐在小船上釣魚。 不僅是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也是對人生的感悟。詩人
Thumbnail
聽說林風眠先生喜歡畫鳥,因為那總讓他想起兒時在山林裡遊玩,與大自然親密相連的記憶,我初聞時,心裡暗自竊喜,因為我喜歡樹,也喜歡畫樹,大抵如此。可他還說,畫鳥要像人,畫花要如畫少女。難怪,我成不了大師,因為我的樹總是樹,只是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