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3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推荐|《年少日记》,我那无法与童年和解的人生

raw-image

近兩年來,香港湧現出不少優秀的劇情片,如《落水流花》、《但願人長久》和《白日之下》。成長於2010年代的年輕電影人們開始專注表現時代浪潮下普通人的故事。

最近上映的《年少日記》也是這次風潮中的一份子。導演卓亦謙在2019年獲得香港第五屆「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的資金撥款,拍攝了這部聚焦青少年自殺問題的處女作——陷入離婚風波的中學老師鄭Sir在教室的垃圾桶中發現了一封未署名的遺書,尋找遺書主人的過程中,他回憶起自己同樣被自殺的陰雲籠罩的成長經歷。工作的壓力、回憶的困擾以及愛情的瓦解使鄭Sir陷入情緒的漩渦。

人該如何與悲傷的過去和解呢?暴力的父親,怯懦的母親和極少有過感情交流的兄弟——家庭成員的疏離使得成年的鄭Sir難以向周圍的人表達情緒。他無法勸服班上的問題少年,無法向妻子表達內心的不安,更無法與父親溝通多年積累的不滿情緒。這封無名的遺書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他翻開年少時的日記,逐漸困在由回憶構築的監牢里。悲劇發生的必然性透過鏡頭和對白逐漸被揭開,活下來的人一生都受制於過去的陰雲。影院裡時不時響起低聲的抽泣,不知更多是出於悔恨還是共鳴。

編劇出身的卓亦謙巧妙地構建了《年少日記》的劇本結構。故事採用非線性敘事,交替展現了鄭Sir作為丈夫與教師的成年生活和他充滿暴力與冷漠的童年。這種處理手法生動地展現了家庭與性格的捆綁關係。故事行到中段,哥哥與弟弟身份的揭露可謂神來之筆,觀眾驚覺陷入了導演靜心策劃的敘事「詭計」,回顧之前的片段,更能深刻體驗到故事中人物的遺憾與悔過之情。

從個人觀感上,我認為有兩個美中不足的地方。首先,描寫的要素過多(特別是成年線的愛情橋段),導致敘事節奏被打亂,看到後面都疲勞得找不到情緒的焦點。其次,父母形象過於單薄,如果能夠在人物動機上稍多著墨,故事的主題可以超越家庭,擴展到探討社會與文化對於人性的異化。但作為一個普通觀眾,我也許太挑剔了,《年少日記》用精心的敘事技巧講書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對於一步處女作來說,已經足夠深刻和真誠。

希望每位看了這部電影的觀眾都可以找到人生的解法。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學會放下,然後繼續前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生活隨筆/深港行紀/書影音推介 👷🏻‍♀️HKU建築碩士畢業,現留港工作中 🌬希望用文字投射一種自由的人生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