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1/0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手機與社群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

最近看到最感慨(也最令人震驚的新聞),大概是前些年一直被視為教育典範的紐西蘭,居然有超過三分之一青少年幾乎無法讀寫,這個研究調查逼得新上任的總理宣布,禁止全國中小學使用手機,好讓老師能夠好好教學,學生也才能集中注意力來學習。

像這樣禁止在中小學的校內使用手機的國家愈來愈多,如英國與法國。去年(2023年)美國國家衛生局局長在一份正式建議的報告中指出:「有足夠的證據顯示,社群媒體對兒童和青少年用戶的心理健康和福祉造成深遠的傷害。」

其實這幾年來已經有非常多的研究報告有類似的結論,因為青春期正是大腦快速成長與重整的時期,也是建立自我認同的關鍵時期。去年三月,美國比較保守的猶他州已訂定法律,規定所有社群媒體必須得到十八歲以下帳戶申請人的父母(或監護人)的明確同意才能成為用戶,而且父母或監護人可以存取孩子帳戶裡所有社群媒體的內容。

近年美國青少年因憂鬱和自殘而住院的人數急遽增加,據研究也是與過度及過早使用社群媒體直接相關。甚至連臉書(Meta)自己的研究也承認,社群媒體助長了同儕的比較,使得三分之一以上的少女對自己的身體形象自卑,產生焦慮與憂鬱。

其實不要說手機對青少年的影響,連大人也無法抵擋社群媒體用強大的演算法劫持了我們大腦的注意力,美其名是增進用戶的體驗滿意度,實則是希望增加我們對各個平台的黏著度與使用時間,講白話就是想盡辦法讓我們上癮。

圖書銷售量一年一年的降低,我認為主要原因是現在大家根本就沒有時間看書,因為時間都耗用在社群媒體以及追不完的戲劇、影片與搞笑的短影音。

原本有閱讀及買書習慣的讀者,發現自己買來的書根本沒有打開來看過,一次二次三次下來,我們就不再去買書,以免增加罪惡感。

智慧型手機出現才十多年已顛覆了所有人類的生活模式,如今再加上AI的推波助瀾,真的很難想像再過十多年,那時的世界與人類會變成什麼樣子。

被數位偷走的童年 

   對於絕大多數家長來說,他們可能沒有體會到,行動裝置與無所不在的螢幕,已經偷走了孩子的童年時光,或者,即便家長為了不同原因限制孩子接觸螢光幕的時間,但是全球化競爭的壓力,也以不同形式偷走了孩子的童年。

    前些年有一次到中國大陸參加某個有關教育的研討會報告台灣的兒童自然教育現況,之後也聽了不同講者的分享,其中有位專家提到,曾經有位家長很苦惱她的孩子在辨認字卡的時候很不專心坐不住,會動來動去,懷疑是不是罹患過動症。這位講者問她的孩子多大?結果四個月大?!

    聽到這個實例再看到這個新聞就不會覺得稀奇了,上海有機構開辦了「早期MBA」,每個星期天早上,這些學員要學習建立團隊,解決難題,發展自信心……等等課程,問題是這些由父母接送上課的學員是還包著尿布的一、二歲幼童。或許我們不會像這些家長這麼誇張,但是相信有不少父母期待連鞋帶還不會綁的幼童能讀能寫能算。

    其實學齡前孩子最重要的學習就是玩耍,自由自在地在安全的環境裡玩耍,以雙手去探索世界,以五官去感覺周遭,有歌可以唱,有故事可以聽,有同伴可以聊天一起玩遊戲。

    若真的要大人眼中的「學習」,那就玩石頭學會分辨形狀,在數花朵裡學習數量,從鳥羽的色彩學會分辨顏色。在大自然中,一個沙坑、一堆落葉,就可以讓孩子玩很久。很可惜的,現代的玩具通常設計得太繁複,為了達到所謂益智訓練大腦的目標,這些玩具其實已經不適合兒童玩,因為「太結構」性了,已經喪失足以讓孩子自由玩耍,隨意想像的機會。

    另一方面,現在許多提供學齡前孩子玩的「遊戲」,也都改採在螢幕前玩。有研究發現,盯著螢幕的時間太長,尤其是長時間盯著快速移動的影像,可能會使幼兒的腦處於永久的過度刺激狀態。一至三歲的幼兒若每天看螢幕的時間每增加一小時,以後發生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機會就增加近百分之十,而且,面對螢幕時間長,當然就減少與真實人事物互動的時間,偏偏對於幼兒智能發展,這些互動是重要而不可或缺的。

    人是群居的動物,人的大腦發展也必須在與真人的實際互動中成長。有個實驗發現,嬰兒如果只看學習外語的DVD,只聽外語錄音帶,卻沒有一個真實的人看著他的眼睛跟他說外語,那麼聽的看的完全無法吸收,連一個音,一句話都不可能學會,那些DVD跟錄音帶的聲音就像無意義的背景噪音。換句話說,嬰兒只能接受一個真實的人經常眼對眼跟他說的那個語言。

    除了學齡前的孩子在現代已不容易在自然環境中跑跑跳跳藉由遊戲與雙手來探索世界之外,進入學校,尤其數位環境帶來的無所不在的廣告,形成的消費主義也提早結束了孩子的純真童年。

    有研究認為,現在的孩子平均一天會看到二百則以上的廣告,而忙碌的家長也習慣用金錢購買孩子受到廣告引誘所要求的商品。家長沒有注意到,孩子需要的是我們的陪伴與關注,而不是用錢來「讓孩子不要吵」。

    無節制的消費跟什麼都幫孩子做好的玩具一樣,會限制了孩子的真實體驗與想像力。有位老師就曾感慨,他問學生假如擁有一大筆錢,會怎麼花?結果所有人都說出自己要買的一大串名牌商品,卻沒有一個人說要造宇宙飛船或是花在其他具有冒險或想像力的事物。

    孩子需要比追逐名牌更寬廣的視野,但是方便且免費的網路訊息所附帶的消費商品廣告,正在吞食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方便的網路與看似很棒的學習資源,會不會讓成長中的孩童付出太大的代價?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