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片鉴赏 |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一个法国女人的两个小时

佳片鉴赏 |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一个法国女人的两个小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法国电影《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不但是60年代法国“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作之一,也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传世之作,其导演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更因此被尊为“新浪潮运动的祖母”。


raw-image


6 月 21 日,巴黎。女歌手克莱奥自下午五点起,一直在等待她的医院化验报告,她非常焦虑和不安。影片几乎以真实时间顺序编排剧情,一共设置了十三个章节,环环相扣地展示了一个女性自我认识的过程。


小有名气的克莱奥刚刚算完塔罗牌,抽到死神牌的她,其实正等待着自己的检验报告单,她心事重重地游走于家里和巴黎的大街小巷之间。见到了她的情人、音乐製作人、姐妹淘,遇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好像都无法真正地理解她,人与人之间始终隔着一条隐晦的鸿沟。直到最后,她遇到一位从阿尔及利亚战场归来的士兵,放在从前,相貌平平的男人根本入不了她的眼睛。六点多了,士兵陪着她到医院,这体检报告似乎已然无关紧要,因为克莱奥好像重新活过来了一次,仿若新生。


导演阿涅斯·瓦尔达 (Agnès Varda) 在《五至七时的克莱奥》记录了一位平凡女性生命中的至暗时刻,仅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影片开场以彩色摄影、过程则用黑白处理,开场算的塔罗牌锁所透露的关于克莱奥命运转折的信息随着剧情的展开一一被言中,依照真实的时间顺序来陈述故事,多层次切割情节,起先字幕频繁显现,精准地烘托出女主角获得体检报告前内心的挣扎起伏,随着她情绪的转变,提示时间的字幕逐渐隐没,直至最后完全从电影画面中消失,表示着一旦重新认识人生,时间的存在就不再如此重要了。


raw-image


片中有一句独白:“丑陋也是一种死亡;只要美丽还在,我就还活着。”其实也有强烈的女性主义特征,克莱奥觉得男人认为她是在假装生病以引起注意。这部电影提出了法国社会关于如何看待女性的问题,以实验、前卫手法,关怀生命议题,挑战伪善与人性的道德虚假。


avatar-img
recodarse_1837的沙龍
3會員
30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recodarse_1837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改编自村上春树短篇小说集的电影《驾驶我的车》,由实力派演员西岛秀俊、三浦透子、冈田将生等人主演,滨口龙介执导,剧情讲述一名舞台剧演员家福悠介在意外丧妻之后,与司机美沙纪相遇的故事。《驾驶我的车》上映后即获得国际媒体盛赞,并一举夺下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坎城影展最佳剧本奖、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
佛说人生的四大富足,你拥有了吗?人总希望能过幸福快乐的日子,但如果以为有钱是最大的快乐,便容易做金钱的奴隶。其实,金钱不是万能的,世间上还有许多东西比金钱更可贵。因此,《太子瑞应本起经》说: 01无病第一利 世间什么事最好?就是不生病。 平时我们不觉得健康可贵,可是一旦有了病痛,
常听人说:“人要修心养性。”其实光是“修心”还是不够的。人体上有眼、耳、鼻、舌、身、心等六根,他们每天接触六尘,攀缘外境,引诱我们造作种种的恶业,因此佛经形容六根如同六个盗贼,时时在窃取我们的功德法财。我们要如何避免受到“六根”所害,就是要做好六根的修行。    第一、眼能见己身
原 文 如来说法,恒顺众生。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尽人伦,内消情虑,使复本有真心,是名为佛弟子,岂在两根头发上论也。况贵乡僻居深山,知法者少。高明者以语言不通之故,皆不至其地。仗此好心,竭力学道。孝弟修而闾里感化。斋戒立而杀盗潜消。研究净土经论,则知出苦之要道。受持安士全书,则知淑世之良谟①。以净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有人在听闻这句经文后提出了疑问:“既然所有的相都是虚妄的,那所有声音应该都是虚妄的吧,我们平时称念的佛号是声音,也应该是如幻的吧。这样一来,佛号与我们平时听到的普通音声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都是一样的,那为什么我们要念佛号,而不是念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
改编自村上春树短篇小说集的电影《驾驶我的车》,由实力派演员西岛秀俊、三浦透子、冈田将生等人主演,滨口龙介执导,剧情讲述一名舞台剧演员家福悠介在意外丧妻之后,与司机美沙纪相遇的故事。《驾驶我的车》上映后即获得国际媒体盛赞,并一举夺下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坎城影展最佳剧本奖、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
佛说人生的四大富足,你拥有了吗?人总希望能过幸福快乐的日子,但如果以为有钱是最大的快乐,便容易做金钱的奴隶。其实,金钱不是万能的,世间上还有许多东西比金钱更可贵。因此,《太子瑞应本起经》说: 01无病第一利 世间什么事最好?就是不生病。 平时我们不觉得健康可贵,可是一旦有了病痛,
常听人说:“人要修心养性。”其实光是“修心”还是不够的。人体上有眼、耳、鼻、舌、身、心等六根,他们每天接触六尘,攀缘外境,引诱我们造作种种的恶业,因此佛经形容六根如同六个盗贼,时时在窃取我们的功德法财。我们要如何避免受到“六根”所害,就是要做好六根的修行。    第一、眼能见己身
原 文 如来说法,恒顺众生。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尽人伦,内消情虑,使复本有真心,是名为佛弟子,岂在两根头发上论也。况贵乡僻居深山,知法者少。高明者以语言不通之故,皆不至其地。仗此好心,竭力学道。孝弟修而闾里感化。斋戒立而杀盗潜消。研究净土经论,则知出苦之要道。受持安士全书,则知淑世之良谟①。以净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有人在听闻这句经文后提出了疑问:“既然所有的相都是虚妄的,那所有声音应该都是虚妄的吧,我们平时称念的佛号是声音,也应该是如幻的吧。这样一来,佛号与我们平时听到的普通音声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都是一样的,那为什么我们要念佛号,而不是念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