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9|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體驗狀態與內容呈現形式

    人生總是有許多形形色色、不同各式各樣的境態與概況

    需要去自己親身體驗、經歷過

    才會了解其中的箇中滋味

    一切都是一種狀態

    唯有經歷過

    才會將這種感覺、感受內化吸收

    並且領會頓悟

    如果沒有親身經歷過

    一次又一次的碾壓過、熟悉過、歷練過、成為經驗

    自身就無法真正的將人生各種可以體驗到、在人們可行範圍之內能盡可能接觸到的領域中的各種情感、狀態、概念、意會全然的吸收

    繼而自體消化

    之後進一步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形塑成不斷發展嫻雅完熟的自我

    演化、進階、蛻變、移動、嬗遞

    而諸多林林總總的狀態中

    體驗的多了、久而久之總會發現

    有一些狀態是即便體驗了也像是沒體驗過、再次接觸時自己知道是第二次(或以上)接觸但還是備感陌生、不熟悉

    自己明明心中深諳這是個已經經歷過、且「類熟悉」的狀態

    是安全的、可以全身心靈投入且自身各方面的因素也皆允許的

    不需擔心自身的安危

    不需要擔心害怕自己的身體會被侵犯

    因為該環境不會對自己造成任何戕害或有不舒服的情況

    自己大可以無條件的放鬆、沒有自我干擾、抗拒的抵禦心態

    不去想任何身在他地會遇到的生疏感、無法貼近

    但身體就是無法完全鬆弛、浸潤在該環境中

    好似肢體與內臟運作不聽取大腦意識的規勸說服、在一旁柔弱的細言軟語

    直至自己的身體漸漸失去自主權、決斷權

    因為要長時間矜持在同一種狀態到最後實在會沒力

    而屈服「投降」

    讓渡給現實所處的環境

    亦即失去意識

    當自己頑強抵抗反制的身軀內部因撐不下去而疲乏時

    再怎麼堅固執著的僵硬身體也會因此而放棄掙扎

    但其實這樣的屈服是必要的、正常存在的

    因為只有自身不斷「入境隨俗」於不同的空間

    持續具彈性的鬆弛放輕

    才能訓練適應力

    漸次放下人性本有、但有些人特別嚴重的對於陌生環境的警戒心、感知戒備

    自然的順應環境並純粹體驗、浸入

    才是成為完善、全面發展的人類必須學習練成的能力

    口述的話語與書面陳寫這兩者展現形式看似相差逕庭

    但其實都是一種方式

    只是輸出的模式與用詞、語言是兩者差異極大之處

    由於以講話的方式(口傳、口語化文字)輸出文本必須用淺白白話、「初級」、基礎、簡單易懂的字語詞彙

    不能以太過於艱難晦澀、專業性深入的文字產出

    而反之書面內容文章的輸出就是完全相反的模式

    盡可能的拋出專業進階、看似高級深度的語詞

    不是為了嚇唬接收者或炫技展演

    而是以更有系統、兼具理論性的邏輯理性言語

    呈表闡述某一概觀、理念或想法分析

    因此兩種形式完全是不一樣的用途與目的

    作者選擇操使何種方式某些程度上也是一種適應內容該顯示之形式的樣貌

    選擇的形式就是一種內容的展成

    使用書面或口語不但是一種個人的選擇

    更能另類的揭示接下來要表現的內容屬性

    讓接收者還沒看到真正的內文就大致能預測、知曉是怎麼樣的內容、會如何出場

    因此其實內容與形式可以畫上等號(在某些方面、特定的時候)

    也可以說形式不是完全微不足道的、不需要被重視

    也是有一定的重要性

    甚至我們能夠將這兩個名詞模糊交叉使用 混在一起融合

    因為有時候這兩者的用法根本上是一樣的

    在某些情況之下很難去區分一項文本或作品內所包含的哪些部分是形式、哪些是內容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