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1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生活禪系列動畫(七)第一順位

    生活禪系列動畫(七)第一順位


    影片的逐字稿,有需要的人可以參考,但主要還是要以影片的內容為主。有錯歡迎告加,感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Hx2mwS0e4A&list=PLiM2OMddDTrJv50LG1gmNxz5USaQk4gvB&index=5


    白先生:今天來試試看,至少練習清楚放鬆。


    路人甲:(路人媽媽)每天都要一次又一次叫你起床,你才有反應,你看現在幾點了,一定要遲到才甘願嗎?真是讓我丟臉啊。


    白先生:這媽媽真兇,以前我媽也常說我讓她丟臉。(心理想著)今天開會的重點要注意…還有今天開會老闆會來嗎?上次報告講太多了…咖啡好香啊,來去買一杯…我準備的市場資料有印嗎…中午跟客戶約好吃飯,開會又趕,千萬不要遲到…要遲到了,得走快一些,上次晚到一分鐘,老闆竟然還在打卡機旁盯著,有夠恐怖的…

    剛才趕上班的這一段路上,怎麼沒放鬆也不清楚,方法完全不見了。我想好好用方法,可是就像前兩天,不知不覺就被外境拉走,生活中要怎麼用方法呢?


    法師:要用方法就要清楚自己的選擇。


    白先生:是啊,我是選擇要用方法啊。


    法師:實際上,你是選擇攀緣外境,也就是說你對環境裡的發生的事情比較有興趣。我給你看個簡單的動畫,(1:38)(天秤一邊顯示30年來的習慣:邊走、邊想、邊看。另一邊顯示幾次的禪修練習方法:專心走路,)


    白先生:這動畫真有意思啊,我好像就是這樣。


    法師:每個當下第一順位的選擇,看你是選擇隨修行力,還是隨著業力。


    白先生:看來我隨著業力可能超過50年了。法師可以解釋什麼是第一順位嗎?


    法師:第一順位可從兩個面向來看,一個是生命的大方向,一個是生活的當下,拿時間管理的階段來譬喻,早期農業生活事情來了就處理,不太需要時間管理,(2:24)當事情多了,譬如一天要處理六件事,就把事情排序,一件一件處理就好。但是現在社會,你可能要同時面對很多事情及選擇,這時候就會運用目標導向,例如希望一年能賺五佰萬,碰到簽約跟家庭聚會的選擇時,你一定選擇簽約,結果多年來你可能賺很多錢,但老婆跑了,小孩子跟你很疏離。於是在目標導向後,又會加上考慮生命中的重要價值,(3:01)例如,健康、快樂、內心平靜,也就是說目標和重要價值考量,會決定你生命方向的選擇,目標導向及重要價值確定了,再開發自己本有的智慧與慈悲,為長久的心願,這樣生生世世的選擇,就會完全不同。


    白先生:嗯!這倒是第一次聽到,一般的價值觀只考慮到健康財富等。


    藍先生:那麼生活當下的第一順位呢?


    法師:憨山大師在「觀心銘」講到,熟處若生,生處自熟。(3:45)邊走、邊想、邊看的習性我們非常熟悉,因為從小到大,就是這樣的行為模式,但是生活當中用禪修卻是很陌生,現在要練習的,就是把很熟悉的習性淡化為陌生,讓陌生的禪修漸漸轉變成熟練。


    二十多年前我曾當過聖嚴師父的侍者,有一次開車載師父到機場,路上遇到大塞車,平常只要五分鐘的車程,沒想到過了十分鐘才移動幾十公尺,我緊張擔心的要命,一直想在車陣裡面鑽,眼看就要趕不上飛機,我更是忙亂。沒想到這時師父氣定神閒地說,遲到就改搭下一班飛機,急什麼。那次經驗真是非常深刻,當時我已有多年的禪修經驗,卻是第一次感受到,禪修不是只有放鬆而已,心態更重要。而那個當下,我是以趕時間取代修行,做為第一順位。因此不能小看每個當下的選擇,它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


    綠先生:怪不得啊,之前我分享上班三十幾年從未遲到過。法師竟笑著說真是執著,那時我很不服氣,心裡覺得法師不食人間煙火,原來法師是在提點我,禪修,修的是自己的心態啊。


    法師:是啊,不遲到是好習慣,但三十年來,你是在自在放鬆的心態下,不遲到嗎?


    綠先生:當然不可能,反而經常為了打卡,趕得上氣不接下氣的。


    紅小姐:那麼法師為什麼要講「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一切都是自己」,這些似乎不是心態。


    法師:生活中的禪修,每個當下都有三種選擇,而你的選擇會決定你是練習做自己的主人,還是在環境的影子裡頭流浪生死。(6:02)這三種選擇是知見、心態、現象,你可以觀察自己第一順位的選擇。

    紅小姐:法師可以解釋知見、心態、現象的意思嗎?


    法師:面對現象與人、事、物互動,一般人習慣於改變現象來合自己的意。(6:24)卻沒有發現外境讓自己合意,就會產生貪,改變不了現象便會產生瞋,卻不知道這個自己只是五蘊組合的暫時現象,甚至終其一生都在為這個小我拼命努力,也就落得在利害得失的煩惱圈中反覆打滾。


    藍先生:那我們練習放鬆,也是想要改變現象的一種模式嗎?


    法師:放鬆本身沒有問題,如果你是為了排斥緊而放鬆,那就是一種執著,如果你是喜歡寧靜而抗拒喧鬧的環境,那就是有取捨。身體的鬆與緊跟我們的心有關,這就涉及到心態跟知見,因此進一步,如果你發現老是轉境並不會帶來快樂,這時你聽到轉心的觀念,你可能會開始試著轉變心態,例如你聽到聖嚴師父講用包容心、關懷心來互相對待,你可能會嘗試著改變自己的態度,本來是用指責的態度,現在改用包容關懷的態度,來對待眼前的人事物,然而你想提起包容心、關懷心,可能有時成功、有時失敗,但你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明明很關心對方,為什麼對方就是不領情。


    藍先生:是啊,像我關心兒子卻經常換來挫敗、沮喪,還有當義工時,我包容體諒別人,對方覺得是理所當然,有時想想還真是委屈呢。


    法師:那是因為你的包容心、關懷心是一般知見,雖然你想關心他人,但還是跳脫不開,人我親疏的範圍。師父講包容,是放下自私的立場,與無我的知見相結合,關懷與慈悲心有關,例如:慈悲是不求回饋的施予,是沒有占有欲的關懷,再進一層是知見,從知見著手,才能引導你認識真正的自己,就像「霓虹扇」講沒有主體,心包太虛,就是希望大家減少自我中心的執著,「一切都是自己」「心外無法」一切法皆是從自己的心中顯現,體驗到心外無法,才能在一切法中真正做主。


    紅小姐:喔,原來如此。我似乎有點明白了。佛法的知見非常廣大,法師的這些說法,主要是將龐大的知見,轉化為關鍵的修行下手處。


    法師:可以這麼說,修行不離當下,每個當下的第一順位有三種選擇,觀察自己是想改變現象或是改變心態或是與正知見相應。我提出這些知見,目的是希望大家練習「作主」,作主不是對所有人發號施令,讓大家聽我的。作主是「心」得自在,師父把「自在」分成幾個層次,凡夫的假自在、小乘聖者的小自在、大乘菩薩的大自在,以及佛的究竟自在。拿破崙擅於征服敵人,但據說他在滑鐵盧戰敗之後,被囚禁於孤島,煩悶而感嘆地說,我能征服世界,竟不能征服自己的心。禪修,就是在征服自己的心,就從每個當下的選擇開始。


    若能隨處作主,處處都是真的。「真」是没有你我、是非、利害、得失,也就是超越常情、凡情,凡情就是執著、放不下。到了「立處皆真」的時候,本來面目就出現了。


    如果身心作不了主,受環境影響,結果反映出來的都是環境。環境的幻影在你心中晃動,你也跟著動;你不但失去了自己,也失去了真正的面目。 -《聖嚴說禪》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