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9|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佛館歷年來為兒童做了什麼(上)

◎文/編輯部
◎圖/佛陀紀念館

raw-image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對兒童教育與時俱進, 在佛館各項軟硬體設施中,以寓教於樂希望孩童們在心智上有更健全的人格發展,以「三好歌」、「十修歌」帶動說故事或說說唱唱,循循善誘;更從好苗子的培養、三好校園實踐學校為品德教育注入活水。

在台灣每年都有兒童節,「兒童節」的最初概念,可追溯到20世紀初,與兒童權利的相關發展。1902年,瑞典教育改革家愛倫.凱出版了《世紀的孩子》一書,將兒童的保護、需求和權利帶入了一個日益開明的公眾視野。

星雲大師1954年在宜蘭雷音寺弘法時,就成立了「兒童班」、幼稚園,直至1967年創建佛光山,都未曾中斷對兒童教育的關注及實踐,佛光山各地的幼稚園及大慈育幼院,甚至偏鄉學童「好苗子」的培育,對社會貢獻良多。 星雲大師對兒童的教育從佛光山擴及至海內外別分院,乃至佛館,幾乎所有的軟硬體設施都考量到兒童,如佛館二眾塔的「三好兒童館」、犀牛區的石雕動物,及雙閣樓人文空間外的無盡藏兒童遊樂區等。

佛館在星雲大師的指導下,館長如常法師努力推動下,歷年來教育推廣活動持續不斷,結合校外教學及指標性活動,春節活動天津踩高蹺、北京踩高蹺等,乃至針對不同展覽、表演都在推陳出新,透過教育推廣活動,讓小朋友都能投入參與,學習文化藝術之美。 甚至每年都舉辦培訓小小茶師、小小導覽員,以及舉辦觀音契子活動、線上學習,為的就是能接引更多的孩子們、親子家庭走入博物館,與「三好」做好朋友,與「四給」相遇,開發內在的智慧,健全人生,增進家庭和樂,社會和諧,做國家未來的主人翁,長大後進而能回饋社會,廣為服務大眾,開發人類的光明,這也是人間佛教走入生活化、文藝化、國際化,最大成功之處。


以佛館大覺堂為例歷年的表演

佛館相當重視教育推廣,尤其是在大覺堂歷年來的展演,不論是國際書展、寒暑假、春節活動中,絕大部分的活動都為兒童設想。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表示,星雲大師為本館的表演廳取名「大覺堂」,意在希望透過影音表演淨化人心,提升藝文氣息。佛館猶如一座心靈博物館,能提升眾人的內心層次,並以不收門票的方式接引大眾親近佛法。「演戲最能淨化人心、亦能弘揚佛法」,藉此讓眾人對佛法從不認識到認識、不瞭解到瞭解的過程中,領會佛學思想的深意。

2013年北京本昌文化藝術傳播中心總導演及藝術團員讚賞佛館大覺堂的視覺效果、旋轉式環形舞台、燈光、室內氛圍等近乎完美,突破傳統箱型式舞台的框架,使眾人能有視覺新體驗。他們首次體驗大覺堂的聲光音效,驚艷連連,「太震撼了!大覺堂的建設竟如此攝受人心」,「大覺堂是心的劇場,前景大有可為」,舞台總監走進大覺堂感到無比驚喜,舞台規劃超乎一般水平,各種設施皆完善。「大師的構思很巧妙,他選擇了一個從零歲到一百歲都非常喜歡的表演,那就是雜技。所以從 2014年開始,佛館在農曆春節,都邀請河北、河南、山東、重慶等地的雜技團在大覺堂演出。河北雜技的〈神乎其技〉,重慶雜技的〈魔幻之都〉,都是名滿天下的演出,為台灣民眾帶來歡喜。」如常法師在《向星雲大師學管理》一書中這麼說。

(未完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